一、经典概要
《本草蒙筌》 :
善治肾损。”《本草纲目》:“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
《医林纂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痔血,阴虚血热之症。”
《药性歌括四百味》:“龟甲味甘,滋阴补肾。逐瘀续筋,更医颅囟。”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
《本草新编》:“龟甲,味咸、甘,气平,有毒,阴中阳也。专补阴衰,善滋肾损,复足真元,漏下崩带并驱,症瘕痎疟咸却,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者殊功,腰背酸疼、及手足重弱难举者易效,治小儿囟门不合,理女子湿痒阴疮,逐瘀血积凝,续筋骨断绝,补心轻身,益气资智。”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泻火滋阴,寒胃滑肠。烧研,敷、饮,治诸痈肿疡甚灵。”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咸、甘,平,有毒。主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治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久服轻身,不饥,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
《饮片新参》王一仁:“龟板甲壳色黄,中剖有骨孔。咸寒甘平。滋肾补阴,潜阳,续筋骨,治小儿囟门不合。”
《本草经集注》:“味咸、甘,平,有毒。主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治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久服轻身,不饥,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
《得配本草》:“甘、微咸、平。入足少阴经血分。通血脉,疗蒸热。治腰脚血结,及疟邪成痞。”
《食疗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症瘕、㾬疟,疗五痔,阴蚀,湿痹,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煮汁浴渍之良。”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咸、甘,性平,无毒,入心、脾、肝三经。主阴虚不足,骨蒸劳热,癥瘕疟疾,五痔阴蚀,四肢重弱,血麻痹风疾,产前后痢疾,惊恚气心腹痛,伤寒劳复,肌体寒热欲死,小儿囟门不合及头疮,女子赤白漏下及阴痒,逐瘀血,续筋骨,催生益智。自败者更佳。酥炙用。
龟甲禀壬癸之气而生,其补阴也甚捷,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并入之。骨蒸云云等证,靡非阴虚所致,用此主之,不亦宜哉?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甘,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
龟甲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北方之神,介虫之长,性复有毒,禀阴寒之性,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脾统血,脾血不统,则漏下赤白;其主之者,味甘益脾也。疟而至于有癥瘕,湿热之邪,已痼结阴分矣;龟甲阴寒可以清热,气平可以利湿,所以主之也。火结大肠则生五痔,湿浊下注则患阴蚀;肺合大肠,肾主阴户,性寒可去热,气平可消湿,所以主之也。
脾主四肢,湿胜则重弱;龟甲味甘益脾,性平去湿,湿行,四肢健也。肾主骨,小儿肾虚则囟骨不合;其主之者,补肾阴也。
久服益肾,肾者胃之关,关门利,能去脾湿,所以身轻不饥也。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动物胶、角蛋白、骨胶原蛋白、胆甾醇、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甾体类、维生素等。
作用: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兴奋离体和在体子宫、解热、补血、镇静等作用。
【备注】关于龟板与龟甲。1985年版《中国药典》以前均以“龟板”为正名,药用其腹甲。1990年版改为“龟甲(龟板)”,背甲及腹甲均入药用。1995年版去掉了“(龟板)"直接用“龟甲”为正名,以后历版《中国药典》均从之。在古代本草中,龟之背甲与腹甲皆入药用。如《本草纲目》在“龟甲”条下曰:“古者上下甲皆用之”。
1.《【龟板】中药古今研究:龟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龟板】中药古今研究:龟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3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