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菲朱一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胜胜
平庸、口感不好的黄瓜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李永陵手中变成了“珍宝”。
李毓陵对待瓜的态度,是认真的。10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一种名叫“牛角瓜”的植物。近期,他们终于种瓜得“褂”,把它变成了天然制衣的原材料。
“牛角瓜”生长在云南红河县,干热河谷蕴含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常年干旱缺雨、植被稀疏。10多年前,李毓陵第一次接触到了牛角瓜时惊讶地发现,从这种天然中空纤维植物中得到的冠毛纤维,用于纺织生产具有很多优点——面料不但有丝绸的滑爽质感,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舒适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天然纤维材料。
“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化纤工业上,却正在忽视天然纤维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李毓陵介绍,公众目前穿着的服装布料,大多是化学纤维,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学纤维正全面取代具有5000年历史的天然纤维成为纺织产业的主要原料。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现有的化学合成纤维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且大部分废弃物不可降解。
李毓陵团队与云南当地民众合影。东华大学供图
李毓陵选择把研究方向瞄准到“牛角瓜”身上,“我们希望能够积极利用更多天然的资源,这也是未来纺织领域发展的方向。”
别看牛角瓜的外表平平无奇,它是云南特色木本种质资源,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是重要的生态修复乡土树种,其种毛纤维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新型天然植物纤维,其手感柔软顺滑,高中空度,吸湿性大,可以作为保暖、吸水吸油和浮力等材料。同时,对于当地来说,牛角瓜的规模化栽培也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云南红河县的牛角瓜种植基地。东华大学供图
但在初期采集样本阶段,李毓陵团队就遇上了困难——牛角瓜的采集和加工完全靠人工,提取后的纤维都附着着黑色的种子,难以人工清除;而且瓜一旦成熟即落地“炸”开,只能提前采摘由人工开果,效率难以保证,根本拿不出实验所需要的量。李毓陵决定从源头着手,开始就瓜到纤维的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我最初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正因为不熟悉,我可以‘异想天开’。”李毓陵参考了过去在纱线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中烘干的工艺过程,选择用微波的热效应催熟瓜,“日常生活中用微波炉加热鸡蛋,局部的热量来不及往外传,鸡蛋就成了‘炸弹’,那牛角瓜是不是就类似于鸡蛋呢?”
这一灵光一现最终在实验室得到了证实,“微波开果”既能降低能耗,又能使牛角瓜在成熟期内特定的时间打开,确保了果实纤维能够高质量提取。
如今,李毓陵团队的牛角瓜项目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红河县也被确定为牛角瓜项目的试验县。
据悉,下一步,李毓陵团队将在设备研发和技术突破上下功夫。“准备要破解牛角瓜天然中空纤维纺纱难题,真正将红河县在牛角瓜资源上的优势转变成为原料上的优势,为下一步当地政府吸引投资兴业做好技术铺垫。”李毓陵说,该项目将以红河干热河谷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为研究区域,在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政策背景之下,输出高校科技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中国冠毛】上海教授看上了云南山区的一种瓜,研究十多年种瓜得“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冠毛】上海教授看上了云南山区的一种瓜,研究十多年种瓜得“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3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