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温州最迷人的味蕾,你会想起谁?一定是心刚动了。茶山杨梅已经在你的舌尖上打转了。
“茶山杨梅雁荡酒”之句,可是经过时间佐证的最有力说明。然而,比起年年盛产、想吃管够的杨梅,反倒是紧跟其后的“江心寺后凤尾鱼”更加惹我念想。我家窗口正与江心寺隔江相对,瓯江和江心屿更是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虽没有靠水吃水,可也算是近江而得惠了——除了一窗变幻之风景、满目落日之绚丽外,每年四五月份,我都能第一时间吃到友人送来的从江心寺后捕捞到的凤尾鱼。凤尾鱼虽算不上特别珍贵的鱼,但在我眼里,却因为被冠上了“江心寺”三个字,而显得格外亲切,也因此,总觉得这小小的鱼儿多了些许神秘而诗意的色彩。
凤尾鱼与候鸟相似,一年总有一段时间跋涉在迁徙的路上。这种洄游性小鱼,平时都栖息于外海,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便成群由海溯江而上,在中下游的淡水入口处产卵,后又返程入海。年年如此,不曾有误。
如同茶山杨梅和雁荡酒是良配一样,江心屿所处之流域也是凤尾鱼的温柔乡。八百里瓯江浩浩荡荡奔赴东海,在江心屿四周把自己溶进了海水的怀抱,形成了浓淡相宜的一片水域,最适宜凤尾鱼产子。是故,每年端午节前后,当凤尾鱼们群集到江心屿四周的江水里产卵之时,便是捕捞它们的时节,平时瓯江里难觅踪影的小渔舟,此时又悠悠出没于江面上。
瓯江里的凤尾鱼,基本分布在东瓯大桥和七都岛之间的水域里,据说,江心寺后最多。看来,此处真是风水宝地,连鱼都喜欢。朝迎诗香至,暮闻钟声起,江心寺后的凤尾鱼们,多少也沾染了几分诗心和禅意吧,虽然它们也因此增加了活着的风险。可谁活着没有风险呢?
鱼多,渔者也多。每天清晨五六点钟时,渔民们便将小舟靠在郭公山一带的岸边,出售刚刚捕捞到的凤尾鱼。鲜活的凤尾鱼价格不便宜,但往往被早起的市民抢购一空,稍迟点就买不到了。我是从来没有早起去买过凤尾鱼的,去年有一天刚好母亲在我家,她一大早出去溜达,正碰上小渔舟靠岸,便买了几斤回来,特别新鲜。
刚从瓯江里捕捞出来的新鲜凤尾鱼,很是美丽,狭长的身子像一羽凤尾,也像一把雪亮的柳叶刀,除了小嘴和鱼鳃呈淡淡的粉红色,浑身泛着炫目的白银光,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显示出不一样的光泽,仿佛钻石在不同光线下所折射出的不同光彩。用手一摸,纤薄的鱼鳞便会沾染指尖,闪闪烁烁地亮着。
温州人对凤尾鱼的称呼分两种,一曰“子鲚”,一曰“薄刀鲚”。我一直无法区分两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一日在酒桌上刚好吃到凤尾鱼,便相问于众人,一友答:“子鲚肚子里有鱼籽,而薄刀鲚没有。”竟是这么简单?我惊愕之余,突感茅塞顿开——这么说,子鲚是雌性凤尾鱼,而薄刀鲚是雄性凤尾鱼?后来就此问题请教过专业人士,果真如此。再细看时,二者区别便显而易见了。子鲚因有孕在身,肚子显得圆润饱满,而薄刀鲚却肚子扁平,更像一把薄刀。再则男女有别,“薄刀鲚”比“子鲚”显得形体要稍大一些,也更显修身健硕。
这个时节捕捞到的凤尾鱼,不管是子鲚还是薄刀鲚,都肉质细嫩鲜美,可清蒸、可红烧、可油炸,怎么烧都好吃。凤尾鱼肉质虽鲜美,鱼骨却多而细,所以温州人的吃法大多是用油炸,炸得白皙里透着金黄,闻着就香气撩人,吃起来更是酥脆鲜美,无比可口,不单单是家居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酒店酒桌上的佳肴。我最喜欢吃油炸凤尾鱼的尾巴那一段,薄脆香酥,连鱼骨头都不用吐,一起嚼下便好。有一次突发奇想,烧了一份剁椒凤尾鱼,味道倒也不错,但想想实在是暴殄天物,这么鲜美的鱼,用最简单的烹调之法即可,何须剁椒相佐?
同是凤尾鱼,我在食用薄刀鲚和子鲚时的心态却有差别。吃薄刀鲚时,泰然自若,吃子鲚时,却心有凄凄。五月是子鲚的产子期,此时鱼腹内多鱼籽,鼓鼓囊囊一肚子。我每每见之,总是不忍,想着,这要是都生出来,有多少条小鱼呀!可不忍归不忍,我也并没有因此而拒吃子鲚。在生物链中,站在最顶端的往往才是最残忍的。物竞天择,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是残酷的,一条鱼,能够安全出生,再安全长大,是多么不容易。由此,我们该对吃入肚中的每一口食物,都心存感激。
瓯江水长流不息,凤尾鱼年年守信。它们定是在这片江海里生活了千年万年,也惠泽了人类千年万年,于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也相应而生。
在温州,跟江心寺后的凤尾鱼紧密相连的,是古时候那个在孤屿上一心读书的书生。相传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江心孤屿读书(现在江心屿东塔之下,还有“梅溪读书处”及他的石像),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东海龙王的一颗老父之心:“这娃学习真用功啊,比我家贪玩的小白龙强多了,可咋这么瘦呢?看着都心疼,我得给他增加点营养,好去考个状元回来。”于是特地把东海里的凤尾鱼送到了江心寺前的瓯江里。有一天,王书生坐在江边,边看书边濯足,一群凤尾鱼咬着他的脚趾头爬上了岸……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感谢东海龙王,也感谢王状元,没有你们,今天我可能就没有凤尾鱼吃。遗憾的是,王书生吃了凤尾鱼,成了王状元,竟没有留下只字片语为此鱼镀一层诗意。奈何不是吃货,可能满肚子的鱼籽都变成了他满肚子的学问了吧。
当然,这么有爱的画面,纯属我个人脑补的场景,王十朋与凤尾鱼的故事,只是传说,算是人们对于美好诗意生活的一种想象和期许。倒是王十朋孤屿读书一事,清代《江心志》有记载,再加上他所撰写的江心寺前“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名联,相信九百年前的孤屿之上,定然有过他苦读的身影,只是很奇怪,不要说凤尾鱼了,他居然都没有正儿八经地为江心屿写过一首诗。面对这自古文人骚客都争相留诗之地,王大才子是如何忍得住不赋诗几首发发朋友圈的?
逝去之事不可揣测,一如奔流不止的江水,时刻淹没于时间的洪流里。不同的时间里,吃鱼的心情想必也是不一样的。也许,在王十朋的时代,江心寺后的凤尾鱼多得他不值得费笔墨一记。据一些老人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江心后,每当端午时节,一网一下去,最多可以捕捞到几百斤的凤尾鱼。而今天,随着环境的变化,现在江心寺后的凤尾鱼是越来越少了。瓯江口河道内河砂开釆对河床原貌的破坏,影响了凤尾鱼的产卵和洄游,捕捞过度,水质污染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凤尾鱼产量的锐减。但愿若干年后,“江心寺后凤尾鱼”之说,不要成为传说。
所幸,今年仍然可吃到友送来的凤尾鱼,一如往年鲜美。我把鱼分成三份,两家父母各一份,自留一份。简单的家烧法烹制,便美味无比。鱼不多,仅够烧一盘,大家尝个鲜,图的就是一份心情——在恰当的时间里吃到自然生长的食物,是愉悦的。
1.《【凤尾鱼图片】温州江心寺后凤尾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凤尾鱼图片】温州江心寺后凤尾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