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生命时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敏何欢
最近江西省江秀县第四中学的“背包老师”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
他叫吴新元,是一名历史老师,也是班主任,因患有克罗恩病而居家休养。由于无法进食,医院给他配备了双肩包和营养泵,方便他随时输液治疗。而为了兑现“和大家一起完成高考”的承诺,他决定将营养泵背去学校,边治疗边上课。克罗恩病就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全球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作为一种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或者反复的腹泻、腹痛、发热、便血等。
1932年,美国伯里尔·克罗恩医生团队提出并描述了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在197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克罗恩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及饮食方式不断变化、医疗诊治技术发展,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国克罗恩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克罗恩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18~35岁的年轻人,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因素、个体易感基因背景及异常免疫反应相关,如个体饮食习惯、肠道感染、肠道菌群环境及吸烟等。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至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及肛门的全消化道,并且病变的位置跳跃性分布,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肛周脓肿、口腔溃疡、关节痛等症状。由于症状常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症状重叠,导致部分患者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可能会经历较长时间。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
消化道内镜和CT小肠造影、MR小肠造影、肠道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是克罗恩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它们相互配合,提高病变检出率,做到早诊断。“铺路石样改变”是内镜检查,尤其是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克罗恩病典型病变特征:裂隙状的溃疡形成鹅卵石间的缝隙,水肿充血黏膜突起则形成鹅卵石样改变。在克罗恩病诊断及随访期间,血液指标、肠道粪便钙卫蛋白定期检测是指导诊断、药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由于克罗恩病暂无治愈的方法,因而常被称为“绿色癌症”。基于其本身具有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的特点,临床上将克罗恩病控制在缓解期作为治疗的目标,即无腹痛、腹泻、肛周脓肿等临床症状,亦无内镜下可见的肠黏膜溃疡,更为理想的目标是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亦未发现组织学炎症。
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已有较多的药物可供治疗克罗恩病,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克罗恩病患者大多存在营养吸收障碍,营养液在克罗恩病治疗中不仅仅是补充营养的手段,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药物。像吴新元老师在医生建议下,3个月不吃任何食物且仅使用营养液治疗的方案,是克罗恩病治疗中一个常见、经典且环保的治疗方式。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儿童患者控制克罗恩病活动,还可以帮助成年患者改善克罗恩病导致的肠瘘、梗阻等并发症,更能够同时改善营养状态。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1.《【肠道疾病】肠道长出“铺路石”,警惕克罗恩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肠道疾病】肠道长出“铺路石”,警惕克罗恩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