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老师》图片周松花
国王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焕清
青铜时代,乌龟布吉凶神秘莫测。羊角族、虎尾族、大宫族、族族族争斗、风云变幻。太傅太医、副官屠宰官、黑衣白衣、苏菲蒙面、明争暗斗;三足龟、飞鱼、贝壳鱼、大象、黑熊、世界、人类和动物一起跳舞。国王的位置,或兄弟和,或父亲最后的儿子,云,雨.关于王位继承、三足龟玄灵的奇异故事拉开了帷幕。
近日,山东作家王骞创作的长篇文化历史小说《龟先生》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一部充满奇异内容的小说,背后却有密集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当下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时代背景下,该书试图营造一个关涉文化、历史、人物,甚至包括神奇动物的上古世界,进而触摸遥远而蓬勃的上古人文精神。近日,新黄河记者对王骞先生进行了专访。
进入甲骨文的世界
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122年,其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的地位和以龟甲、兽骨为载体进行占卜的存在形态早已为学界所定论,长篇小说《龟先生》的诞生,也和王骞对甲骨文的兴趣密不可分。
2007年,王骞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买到一本瑞典作家、摄影家、汉学家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个外国人有理有据、娓娓道来解释中国的汉字,“读了之后觉得十分惭愧,对于汉字,我们往往习焉不察,上大学时对古代汉语课也不感兴趣,不去探究汉字背后的真正内涵。”
读完《汉字王国》之后,王骞又找来一些和汉字有关的书来读,“唐诺的《文字的故事》,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徐文兵的《字里藏医》等等”,这些书让王骞对汉字有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感性认知。真正让他对文字有较深层认知的是《许进雄古文字论集》,“许进雄先生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甲骨文多年,明义士当年收藏的众多甲骨文就在那里。”这位纯粹的文字学专家和甲骨文专家的著作让王骞对文字的兴趣“愈陷愈深”,此后他又读了日本著名学者白静川先生的《常用字解》,“白静川先生对汉字的解释比较特别,他认为不能用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规经验来解释汉字,而应该围绕祭祀来谈。比如大多数人认为家字是房子里养着猪,但白静川先生认为所有的宝盖头都应该是宗庙的意思。而口字一开始并非代表嘴,而是一种祭祀用的祝咒器。”
白静川先生的汉字解释体系,以及许进雄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把王骞带入到一个超越文字的世界,那就是商代社会,由此,经由对文字、甲骨文的兴趣,遵循兴趣的指引,王骞开始重点阅读宋镇豪先生主编的《商代史》等有关商代历史的著作,开始全面了解商代的衣食住行、占卜、祭祀、战争,以及社会形态、王位继承、婚姻制度等等。对甲骨文、商代史感兴趣,就会对“龟卜”感兴趣,因此读到刘玉建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龟卜文化》时,王骞也异常兴奋。
持续多年对甲骨文和商代社会的学习给王骞带来了相当多的乐趣,“每天认甲骨文、临写甲骨文,仿佛拿到了一把解读中国古代文明的钥匙。跟别人讲起来也兴致盎然。”
十四年磨一剑
木心先生说:“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麻将——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个题目,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五年研究下来,可以祝大家大器晚成。”
从文字、甲骨文、商代社会到龟卜文化,王骞的研究已近7年,他想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学习的乐趣”。2013年,王骞生出一个念头,“借鉴商代背景,虚构人物事件,撰写一部小说。于是,准备素材,构思人物,编制大纲”,兴趣和知识开始容纳到一个巨大的“容器”之中。
之所以选择以小说为载体来释放自己学习的乐趣,是因为王骞心中一直有一个“文学梦”。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曾创作并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其中一篇《五味子》就曾发表在《山东文学》上,“这些年虽然做的是广告、传播,但是来自文学的能力一直支撑着我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而且创作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也是王骞的一个夙愿。漫长的认知准备加上内心的夙愿,2016年1月,长篇小说《龟先生》的写作正式启动,“数次推倒重来,几经修改”,历时4年半,终于在2020年7月创作完成。随后,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王骞对书稿又进行了继续修改,总共历时5年半,他的长篇处女作终于出版。
如果从2007年对追寻汉字本源意义产生兴趣开始算起,从知识储备到创作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诞生,用了整整14年。
那一种汪洋恣肆的上古人文精神
虽然对甲骨文和商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落实到小说本身,并没有点明写的是商代。小说假借“青铜时代”的背景,并不曾对应商代历史事件;小说也并未展现时代风云,不属“宏大叙事”;关于王位继承,也是龟卜问天,大冲突寓于小矛盾之中。
而事实上,小说中的龟卜、祭祀、青铜器、玉器、书契、乐舞等,属于冷门知识,可能阻滞阅读的通畅。读着读着,可能读不下去——一是小说中涉及了众多龟卜、祭祀等知识。“龟”是占卜核心,需要表现龟卜的方法和步骤,这些远古事件,神秘莫测,今人难以领会。二是涉及青铜器、玉器等。青铜器或为礼器,或为贵族生活器皿,其中也有众多奥秘。三是涉及三足龟、飞鱼、蚌鱼、黑熊、大象等。魍魉世界,灵异奇幻,人兽共舞。四是涉及虎尾族、羊角族、大弓族等。族群争斗,风云变幻。
概而言之,无论对于写作者还是阅读者而言,这都是一部“有难度”的小说。
贯穿小说的事件是“王位继承”,阴谋阳谋并存;小说的重大事件是“龟卜问天”,或吉或凶;小说的转折事件是“大王有疾”,突然罹患眼病;小说的突发事件是“杀王夺位”,祸起萧墙;小说的重大事件是“异族围城”,王邑危在旦夕……而所有这一切惊心动魄的情节,都有着严谨扎实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作支撑。举凡商代历史、古代神话、甲骨文、青铜器、龟卜占筮、风俗礼仪、衣食住行,以及王位继承、婚姻制度、国家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作者都是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其呈现在小说之中,以期尽量复原那个时代的印记。“资料一再丰富,构思一再推翻,即使一个人的名字,也要反复推敲,让名字既有时代特征,还有特殊含义。”比如小说中“大王”的弟弟“闻”,“大王觉得儿子尚未成年,因此想让弟弟来继位,因此才有找到三足龟来给弟弟治腿疾的情节,但弟弟贤达,并不想当王。”作者因此将大王的弟弟取名为“闻”,表示其能“兼听”,“是贤者”。
小说之所以假借“青铜时代”的背景,也来自王骞对“青铜时代”的认知,他引张光直先生的说法,以为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器在考古记录中的“显著的重要性”。“中国青铜时代”指称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段时期,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结束于春秋时代晚期,跨越夏、商、周三代,有1500年之久。在王骞眼里,这是一个魅力无穷的时代,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论》中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在王骞的理解中,周之前,正是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时期”,那时的人,质朴浪漫,率性直爽,少些勾心斗角,少些利益之争,多些相互扶持,亦多些汪洋恣肆。在这一个意义上,《龟先生》也是一部致敬之作,“向商致敬,向这种汪洋恣肆致敬,进而,向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源头致敬,向遥远而蓬勃的上古人文精神致敬。”
1.《【乌龟白眼病】触摸遥远而蓬勃的上古人文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乌龟白眼病】触摸遥远而蓬勃的上古人文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