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

【钝尾两头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_部分3

双龙型玉道西汉

长7,宽1.8,高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灰白色,微泛黄。珩呈双龙连体弧形,两端雕出龙首,龙翘鼻,嘴微张,云纹大耳后抿,颈部阴刻陶索纹,中部阴刻双线交叉纹,领部各镂雕一弧形窄孔,正中钻一圆孔。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凤形玉躺西汉

长10.2、宽1.7、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庙坡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玉色纯净,端扁平体凤形,凤圆眼尖长喙,头顶琢出尖状卷曲高冠,身尾相连近似长流形为尖状。凤冠颈下翼中均有镂空,以细阴线勾勒凤之轮廓和羽翼,线条流畅。两面造型纹饰相同

龙形玉瓣 西汉

长11、宽2.7、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难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对。青白玉,上有灰斑。鳞为扁平体龙形,龙张口露牙,下唇后卷,圆眼,云形耳,长角卷曲并回钩,四肢腾空,一腿上翘于背部,尾尖长亦上翘,多处镂缕空,阴线刻划细部。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玉佩西汉

两条边长4.2、一条边长4.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青白色。近似三角形,三边均呈弧边卷云状,两面线刻云纹,一角钻有一小穿孔,有一条边未抛光,似为一残器改制而成。

凤鸟形玉佩西汉

高4.5、宽1.8-3.5、厚0.1-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对。玉色清白,有灰斑和褐斑。玉佩为扁平体凤鸟形,镂空透雕。凤鸟圆眼,尖喙回钩,高冠,长颈后仰,展翅,腿直立,长尾回卷,并加以阴线勾勒,尤其是两翅造型特别夸张。两面花纹相同。

猴纹熊纹玉环西汉

直径8.8、孔径4.8、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青黄色。玉环两面纹样相同,内侧镂空透雕出两只猴子和两只熊,每只动物相连之处内外缘均雕出卷云纹,并有透孔,二熊之间的卷云纹实际上是一种变体龙的形象。一只猴子作蹲踞状,一肢向上,似持一物,另一肢垂于身后;另一只猴子呈坐姿,以尾支地,一肢举起,亦似捧一物;一熊呈踯踞状,尖嘴长鼻,前腿直立;另一熊作奔跑状。

戴冠玉舞人西汉

高5、宽1.5-1.6、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对。青玉,青黄色夹灰褐斑。片状,玉人头戴尖顶矮冠,左右两侧有线刻披发和额发,面部丰满,大眼弯眉,细鼻小口,双手拱于胸前,两条腿分别向左右两侧转动,身后饰一云纹,以阴线勾勒细部,头顶钻一孔,两腿之间有镂空。

玉舞人西汉

高4.4、宽2.2、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1对。白玉,玉质纯净。呈扁平状。两件玉人形象服饰相同,长眼细眉,高鼻小口,椭圆形脸庞,身着交襟长袖细腰宽下摆之舞服,腰系带。两件舞女舞姿,方向相反,均为一只胳膊高举,甩长袖过头下延至另一侧,另一胳膊下垂,长袖分叉且回卷。上下端各钻一孔,两面形象花纹均相同,加饰的阴线边上留有毛茬。

玉组佩西汉

由上至下∶鹰形玉珩,长9.9、宽4、厚0.25厘米双鹰纹玉璧,直径7、孔径3、厚0.3厘米镂空玉舞人,长4.4、宽2.2、厚0.2厘米凤形玉籁,长10、宽3.2、厚0.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白玉,有部分灰白沁斑。由鹰形玉珩、鹰纹玉璧各一,玉舞人和凤纹玉籍各两件所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玉组佩,其丝绶已朽。玉珩雕琢成展翅飞翔的玉鹰形象。玉壁壁面内雕琢两只背向之雄鹰。玉人形象服饰相同,形态婀娜多姿,笑容可掬。风鸟形玉簸,圆眼尖长喙,头顶有卷曲高冠,身尾相连呈弧形。

螭虎纹玉剑首西汉

直径4.7、厚0.8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西郊汉墓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鹰形玉剑首西汉

底面长5、宽2.7、高3.5厘米

陕西省南郑县龙岗寺汉墓出土、现藏南郑县龙岗寺文物管理所。

青白玉,表面和底面有受沁灰白斑。鹰圆首勾喙,作回首卧姿,鹰体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等技法雕琢出羽翅,形象生动。在卧鹰腹下正中钻一直孔,直孔外围钻一圆槽,在圆槽两侧分别琢出一竖向槽和一横向槽,在横向槽两侧钻一隧孔,在竖向槽的内侧亦钻一陈孔,并与腹部相通。而直孔、圆槽以及隧孔均是为了安装剑筒并固定剑茎之用。

蜗虎纹玉剑格西汉

长5.5、高1.9、厚0.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邓店村汉墓出土,现藏于长安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表面附有铁锈痕,玉质细腻,抛磨光亮。玉剑格卡在铁剑身后端和剑茎之间,玉剑格体近似"山"字形,中脊凸出,两侧斜收较薄,侧面为菱形,中有长方形圆角穿孔。一面造型为高浮雕螭虎,另一面以脊部为中心阴刻兽面纹。

螭虎纹玉剑璏 西汉

长10.1、高2.2、厚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邓店村汉墓出土,现藏于长安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玉质细腻,抛磨光亮,体呈长方条形。两侧下弯微卷,正面高浮雕一对子母魑虎,背面雕出方形登,大螭虎头部似猫,头上有独卷角、身材修长,昂首呈"S"形行走状,长尾回卷。小螭尖耳,一双圆眼凸出,伸出大象一般的长鼻,尾部回卷,体呈"C"形,子母螭互相对视,造型十分生动。

玉币西汉

直径3.5、方孔1.1-1.2、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明珠花园汉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微泛黄。圆形扁平体,方孔,通体光素无纹,没有使用的痕迹,也没有抛光。

玉蝉西汉

长6.3、宽3、厚0.4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庄14号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有受沁灰白斑。扁平体,长条形。中脊较厚,两侧斜下,双目外凸,以斜刀刻出头、颈、尾和双翼的轮廓,双翼和尾部均呈三角形、腹部以斜刀刻出三角形纹和平行的弧线。刀起刀落干净利索,线条流畅。

玉猪西汉

长11.5、高4.4、厚0.7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有部分土沁。扁平体,雕琢出一头俯卧状猪形轮廓。两面再以粗线和细线结合雕出四肢,双眼、双耳、口部、牙齿及鬃毛。猪长吻,菱形目,嘴角露出一对獠牙,双耳细长后抿,颈上鬃毛竖起并前伸,短尾回卷,其上并钻有一圆孔。

高足玉杯西汉

口径6.3、高9.5、柄高3.5、足径4.6 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西郊大泉村汉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青玉,有灰褐色斑。玉杯呈圆筒形,上侈下敛,有高足。柄下部呈实心喇叭状,形制规整,但有部分残失,通体光素无纹。

玉俑头西汉

高8.5、面宽4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青玉,青绿色。圆雕,玉俑头戴冠,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胡须稀疏。长眼直鼻,嘴巴微启,双耳较大,脑后发丝精雕细刻,脖子下端有断茬。冠顶有一可插发簪的穿孔,通体抛磨光亮。

玉人骑马西汉

高7、长8.9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发现,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羊脂白玉,纯净无瑕。圆雕,整体形象是玉仙人骑玉天马。玉马呈奔跑状,肩部和胸侧刻出互相叠压的三层羽翅,前蹄踏在球状物上。马背上骑一羽人,一手摁在马颈部,另一手握一双灵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出羽翼。脚踏板下雕琢着的云纹,寓意为天马在空中行走。

玉猪西汉

长13.5、高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山门口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对。青玉,因受沁呈灰白色。圆雕,两件大小相同,形制相似。两头猪均是圆眼、大耳、拱嘴翘鼻,肥体短尾,其中一头猪双腿向前呈奔跑状,另一头猪,前右腿下部折叠,呈卧伏状。两头猪造型风格写实,除圆雕之外,还采用简洁的线刻技法,将猪之形态神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玉牛西汉

长21、宽7、高7厘米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西贾曲村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玉呈青色、白色夹黑色。圆雕,牛四腿曲伏呈卧姿,头微抬前伸,双目圆睁,鼻孔歙张,嘴唇微启,神情安详,牛双角后伏,一角略残,牛尾向下垂卷。牛身上加饰少许简练的阴线,面部有两个阴线圆圈纹,腹部刻有一"估"字,其含义尚不清楚。

玉鹰西汉

长7、宽5、翅宽7.1、尾宽2.6、高2.5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黄色及部分红璞。圆雕,玉鹰展双翅呈飞翔状。双腿爪部并拢,收于腹下。玉鹰圆眼勾喙,目光凶猛,碾琢出起伏并层层叠压的双翅,羽毛丰满,再饰以长阴线和密集的短阴线,头后和身背上阴刻出"V"形 纹饰,以示线羽。

玉熊西汉

长8、高4.8 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白色,玉色光亮。圆雕。玉能圆头、圆眼、长吻短尾、粗颈,及耳后抿,呈蹒跚行走状,憨态可掬,悠闲自在,造型生动,手法写实,以极少量的阴线刻划细部,通体抛光。

玉獬豸西汉

长4.5、高3.7、厚1.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白玉,玉质温润。圆雕。獬豸圆眼昂首,胸肌隆突,双耳竖立,头顶直立一尖角,长嘴短尾。前右腿折叠呈跪姿,蹄足,其余三条腿呈曲卧状,以阴线勾勒体毛,线槽底部未抛光,留有毛茬。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以角触不正之人的神兽。

玉辟邪西汉

长7、高5.4 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白玉,有少量红璞。圆雕。玉辟邪突胸呈卧姿,胸肌上浮雕"人"字形长髯,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生双角而后伏,双耳后耸,颊后披毛,肩生双翼,尾部回卷成"入"字形,臀部与尾巴上琢有三个圆形凸起。玉辟邪是带翼的玉神兽。

玉辟邪西汉

长5.8、高2.5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白玉,有红璞。玉辟邪呈匍匐状,双目炯炯有神,头微偏,张口露齿、有獠牙四颗,余齿各四,鼻孔歙张,双耳竖起,头顶雕一贴伏之长岐角,面颊上琢有圆圈毛纹,肩生双翼。前腿弓支,一侧腿后蹬、尾巴回卷有力、足分四爪,掌部有肉垫,该玉雕采用了镂空透雕、高浮雕和线雕等技法,充分表现了辟邪捕食前的凶猛机警的神态。

玉壁东汉

直径23.4、孔径4.2、厚0.50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师范专科学校藉出土,现藏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颜色青中泛白。玉璧形制规整,两面雕琢相同纹饰。孔缘和璧外缘各雕一阴线圈,玉璧中部雕琢一圈绚纹,将玉器分为两个环形单元,内圈浮雕出带六角格子的蒲纹,外圈雕琢四组兽面纹,并且互相对称,兽面均为菱形眼,头上一对弯角,直鼻,两股鼻毛向两侧翘起,前两肢与后两肢交缠,位于面部两侧并向左右伸展。

螭虎纹玉壁东汉

直径15.8、厚0.7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玉呈淡黄色,玉色纯净。此璧下半部残,两面造型纹饰基本相同,内孔缘和外廓缘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齐的乳丁纹。出廓部分正中镂雕篆体"延年"二字,左右两侧各镂雕一只螭虎。螭虎面部、身躯、四肢、尾部均阴刻弧线或短平行细线。左侧螭虎肩饰羽毛。

心形玉佩东汉

长10.2、宽6.3、孔径1.8-3.7、厚0.4厘米

陕西省华阴县油巷新村大司徒刘崎墓中出土,现藏于华阴西岳庙文物管理处。

日玉,表面多处夹有赭色。玉佩呈椭圆形,正面微鼓,中心部位为一椭圆形孔。孔边缘缕雕出三只螭虎,螭虎头上雕出长独角,四肢弯曲、均呈正背连体的穿云奔腾状,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阴线装饰细部 背面较平,以阴刻的曲线和短平行细线装饰螭虎身躯和四肢。

玉猪东汉

长11.4、宽2.2、高2.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庙坡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色青白,温润晶莹。玉猪呈方柱体平卧状,以细阴线雕出圆眼长眉,以斜刀刻出四肢,小腿折叠于腹下,头部上端呈斜坡状,双耳后伏,拱鼻,但无鼻孔,方臀,尾部和颌下各钻一孔,风格简洁明快。

玉猪东汉

长10.8、宽2.2、高2.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光洁纯净。玉猪呈方体平卧状,以细阴线刻出三角形眼,以斜刀刻出玉猪的四肢和双耳,小腿压于腹下,头部上端斜下,拱鼻翘起,无鼻孔,方臀,尾部和颌下各横穿一孔。

玉猪东汉

长13、宽2.6、高2.3厘米

陕西省华阴县油巷新村大司徒刘崎墓出土,现藏于华阴西岳庙文物管理处。

白玉无瑕。玉猪呈长方体平卧状,猪身、鼻盘、嘴端、臀部均呈方形或长方形,以斜刀刻出猪之四肢和耳朵,头顶下斜,拱鼻翘起,鼻孔和眼睛未刻,尾部、颌下各横穿一孔。腹右侧留有断茬痕。

玉辟邪东汉

残高18.5、长18、宽6.7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北郊汉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有较明显的黑色纹带。圆雕,采用一块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昂首挺胸,隆鼻鼓目,双耳后耸,作张口怒吼状,颌下有长髯,与胸肌相连,额后有一长方体榫座,背上还琢出圆筒状孔,并与脑后一股长发相连。辟邪肩生双翼,翼羽层层叠压,后腿上也雕有羽毛。

玉猪汉代

长11、宽2.6、高2.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旗机械厂基建工地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对。青玉,两件均有少量受沁白斑。圆雕,两件玉猪大小、形制相同,风格均写实。但眼睛额饰略有区别,均为叶形大耳,拱鼻,有浅浅的鼻孔,头身浑然一体,以斜刀刻出腿部,并加饰阴线,呈曲腿伏卧状,臀部浑圆,底部四肢浮雕成两个"八"字形。一件玉猪为阴线菱形眼,并加有弧形阴线眼眉,额部有阴线菱形网纹饰。而另一件玉猪,在额头上仅有极浅的菱形划痕,眼部亦有不规则的划痕。

玉壁汉代

直径17.4、孔径2.8、厚0.7厘米

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关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温润纯净。形制规整,内孔缘和璧外缘均阴刻一圈压边线,璧两面均浮雕排列整体的乳丁纹,除内外缘有部分乳丁不完整之外,其余乳工均饱满完整,大小相同,间距匀称,两面纹饰相同。


螭虎纹玉剑珌汉代

宽7.4、高4、厚1.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红旗机械厂基建工地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淡青色。玉嫖平面呈梯形,中部较厚,两侧斜收变薄,上端正钻一直圆孔。两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张口衔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从线刻至压地隐起乃至浮雕,其过渡十分自然。

八环蹀躞玉带北周

复原长度1.5米柿蒂纹方铃长3.5、宽3.4、厚0.6厘米附环方铃长3.5、宽3.4、厚0.6 厘米偏心孔环直径2.9、厚0.2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洁白光亮。玉带原由程(革带)与钉在其上的带铃、偏心孔环(扣眼)、铳尾和带扣以及程后所衬的婆金铜片组成。另有两件悬挂在带环的带鞘刺锥。玉带具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雕琢。

镶宝珠金项链 隋代

周径43、垂珠长3.1厘米 重91.25克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陷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链由各镶10颗珍珠的28个球形饰所组成。金球分为左右两组,每组14个、各球之间用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在两组金球链索之顶端各有一方形全饰,内嵌"青金石"。项链下端有五件垂饰,居中为圆形金饰、其内嵌有红色鸡血石,鸡血石一周有24 颗珍珠、左右两边各连接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其上皆嵌有蓝色珠饰,最下端挂一心形蓝色珠饰,其边缘的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状。


玉钗隋代

左∶长8.1、上宽1.8、下宽1.2、钗径0.4厘米中、右∶长6.8、上宽1.5、下宽1、钗径0.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隋李静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色洁白。三件玉钗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上端内直外弧,股扁圆,由上至下渐细,前端近锥形。通体抛光,工艺精湛。

兽形玉佩隋代

长2.7、高2厘米

陕西省西安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色青白。圆雕,兽形,形似兔。尖吻,大耳,短尾,四足伏地,在前后足之间,由左侧斜穿一孔,底部琢出凹槽,除底部外,通体抛磨光亮。

金扣玉杯隋代

口径5.6、高4.1、圈足底径2.9、金扣宽0.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玉质温润而富有光泽。杯作大口平唇,深腹,壁上阔下敛,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镶金,白玉甜托金扣,黄白相映,富丽堂皇,造型优美。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唐代

复原长度1.5米 圆首矩形带铃长8、宽3.5、厚1.2厘米圆形宝钿持直径3、厚1.2厘米 玉梁宝钿蹀躞饰上节长6、宽4.2、厚0.8厘米,下节长8.2、宽6、厚0.8 厘米 玉带扣长径4.8、短径3、厚0.6、扣针长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安缴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部分泛浅绿。此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内为"金框宝钿真珠装"。它由圆首矩形特四、圆形带铃八、圆形偏心孔环一、忍冬形蹀躞带饰和玉带扣各一所组成(尚缺一件铳尾)。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制作考究,"金筐宝钿真珠装"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九环十四钧蹀躞玉带唐代

复原长度15米方持长32、宽29、厚03厘米 附环长径29、短径26、厚03厘米 柿蒂纹方铃边长3、厚03厘米 有孔尖拱形特底边长3、高3、厚03厘米 圆首矩开特长55、宽3、厚0. 3厘米 玉带扣长径4、短径29、厚03厘米 圆首矩形轮尾长8. 6、宽3、厚03厘米 偏孔环直径27、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微泛青色。此玉带由附环方镑九、柿蒂纹方铃二、有孔尖拱形铃三、圆首矩形较、玉带扣、圆首矩形钝尾各一,偏心孔环八,总计25件组所构成、结构完整,形制规范,通体光素。

伎乐纹狮纹玉带唐代

半圆形铸背面长4、高3、正面长3.6、宽2.6、厚0.5厘米方铸背面长4、宽3.8、正面长3.6、宽3.4、厚0.5厘米圆首矩形转边长4.2、宽4、厚0.5厘米圆首矩形轮尾长4.4、宽4、厚0.5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乳白色。此玉带由伎乐纹方铸、伎乐纹圆首矩形特,伎乐纹圆首矩形轮尾各一,伎乐纹半圆形铸八、狮纹半圆形铃一、总计16件所组成。每块带铃正面雕出人物或狮纹。以轮具碾琢出人物或狮纹的轮廓及细部。

胡腾舞纹玉能尾唐代

长10.5、宽5.1、厚0.9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同出土,理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圆肯知形,两面边缘均削校,正面雕出一跳胡腾的男子,舞者长发卷曲,高费深日,而带微奖,上着圆领紧身长袖衣、腰系长袖,祺下摆饰花边,足澄高简靴,屈肘扬右手,左手摸于臀侧、双手均商于中,右品脸起,左腿微曲,肩披飘带,舞于圆良之上。圆膝脚h重索,其内凹刘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的削低一层,所的平面呈圆把形和长方形,并在其上钻出五个隧孔,以便将料未端与其固定在一起。

狮纹玉带唐代

方钤背面长3.6、宽3.4、正面长3.4、厚0.7厘米

圆首矩形答背面长4.8、宽34、正面长4.6、宽3.2、厚0.7厘米圆首矩形轮尾背面长5、宽34、正面长48、宽32、厚085厘米带扣扣环长径56、短径3.2、环面宽1、厚0.7、扣针长3.1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乳白色。此玉带由狮纹方铃13,狮纹圆首矩形钤(扣柄)、狮纹圆首矩形钝尾、玉玦(即玉带扣)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带的、锭尾正面雕琢出各种形态的狮纹。

有孔玉带唐代

方转背面边长4、正面边长3.6、厚0.5厘米

半圆形特背面通长4、高3、正面通长36、高26、厚0.5厘米丛首矩形转背面长46、宽36 正面通长44、宽32、厚45厘米免尾背面长5、宽3.8 正面长4.8 宽3.6、厚0.7 厘米扣环长径5.3.短径3.2厚0.8.扣针长3.1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容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玉。此玉带由方铃四半圆形转九。圆形矩形铃和圆形矩形轮尾及玉带扣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玉质细腻,通体抛光,光素无纹。

玉带唐代

半圆形铃背面长4、高3、正面长3.6、宽2.6、厚0.5厘米方铃背面长4、宽3.8、正面长3.6、宽3.4、厚0.5厘米圆首矩形铃边长4.2、宽4、厚0.5厘米圆首矩形钝尾长4.4、宽4、厚0.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此玉带由方铸四,半圆形绔九,圆首矩形绔和圆首矩形钝尾各一,总计15件所组成。带铃钝尾背面钻孔情况与白玉有孔玉带相同。钝尾方端背面一侧削薄。玉带钙通体光素无纹,正面抛磨光亮。

玉带 唐代

方镑背面长4、宽3.6、正面长3.6、宽3.4、厚0.6厘米半圆形转背面长38、高29、正面长35、高2.7、厚0.6厘米圆首矩形特背面长48、宵36 正面长4.6、宽3.4、厚06厘米能尾背面长4.8、宽3.6 正面长4.6宽3.4、厚0.7厘米扣环长径5.3、短径3.2、厚0.6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窑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玉,青色内含有黑色斑纹此玉带有方转四,半圆形挎九、圆自矩形转和圆首矩形转尾及玉带扣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带跨究尾背面钻孔情况与更白玉带相同,较尾矩形背面一端被月溥。扣针大致呈"T"" 形 前端如包头,后端两侧有短轴。

玉带唐代

方銙背面长4.1、宽3.8、正面长3.9、宽3.6、厚0.65厘米圆首矩形特背面长44、宽38、正面长4.3、宽36、厚065厘米钝尾背面长5、宽3.8、正面长4.8、宽3.6、厚0.85厘米半圆形特背面长4、宽3.1、正面长3.8、宽2.9、厚0.65厘米带扣长径5.2、短径3.1、扣针长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玉色为青白、青灰,并夹有深黑色斑纹。深斑玉带由半圆形特九、方形特四,圆首矩形特、圆首矩形轮尾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通体光素无纹。背面均钻有隧孔。轮尾方端背面削掉一层,其上亦钻有隧孔。扣环正面起脊,后端两侧琢出短轴。

玉带唐代

力铃背面长3.9、宽3.7、正面3.7、宽3.5、厚0.5厘米《自矩形特背面长48、宽3.7、正面长4.6、宽35、厚05厘米比尾背面长4.9、宽3.7、正面长4.7、宽3.5、厚0.6厘米形铃背面长38、高28 正面长3.6、高26、厚0.5厘米世和扣环长径5、短径2.8、扣针长2.8厘米

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色青黄,内含有褐色。光素无纹,表面抛磨光完,二既未钻孔又未抛光,可视其为半成品。

玉佩唐代

上∶长12.8、高6.3、厚0.6厘米下∶长13.2、高5.5、厚0.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2件。青玉,青色夹有白斑。上件近似蝙蝠形,通体光素,在头部,尾部及两翼处各钻一孔。下件平面大致呈梯形,脊部为如意云纹形,通体光素,脊部正中,钻一圆孔。

嵌金丝玉佩唐代

底边长4.8、高4.5、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内的孙家湾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色雪白,润泽。扁平体,平面近似桃形。底边平齐,两侧为对称的三连弧边形,顶部为三角形,正面阴刻出图案化的长圣曼草纹,其内嵌以金丝,金线上尚有黑色颜料,上端钻一孔,钻孔使错金图案略有伤残。背面光素无纹。

鸿雁纹玉梳脊唐代

长15、高5.1、厚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青玉,粉青色。扁平体,近弧形。底边呈长条形子口,可装梳齿,周边略厚,沿周边碾出一弧状阴线,两面均碾琢出阴线纹的鸿雁和祥云,鸿雁昂首展翅,呈飞翔状。

海棠花纹玉梳脊唐代

长63、宽2.2、厚0.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南唐慕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粉白色。扁平体,弓背形。直边一侧有榫头状子口,两面分别碾琢出牡丹花叶纹和海棠花纹。

石榴花纹玉簪饰唐代

长10、宽2.8、厚0.1-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状,两面花纹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叶,三朵盛开的海棠,顶部雕出石榴,,花束枯艺上有细铁孔,下端枝茎上钻一细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层次的花卉枝叶,需要高超的技巧玉簪花可能是玉步摇上的饰件。

凤鸟海棠纹玉簪饰唐代

长10.宽3.5、厚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唐兴庆营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白色。薄片状,雕刻一束素戊的校。上端雕出形体较大的一只凤鸟伏栖在盛开的海棠花上,花纹相同,雕刻技法亦同上。枝茎上亦雕出小缺口,以便系之,

鸳鸯海棠纹玉簪饰唐代

长11.5、宽4、厚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唐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状,其上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并雕出盛开的海棠和含苞欲放的海棠。在前端一段最大的海棠花上,雕琢一对比翼振翅,相互嬉戏的鸳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两面花纹相同,将鸳鸯隐于花丛之中,别具匠心,花鸟相配,恰似一幅报春花鸟图,生活气息浓郁,极具审美价值。

水晶猪形坠唐代

长4、厚1.5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激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圆雕。猪呈伏卧状,体肥胖,大头肥耳,小尾,双目圆睁,短,刀法简洁,碾琢有力。腹部钻一透孔,通体抛光。为铁剑上的坠饰。

玉粉盒唐代

长径3.7、短径3、高1.2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城南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呈青灰色,并夹有黑深色带状斑纹。器呈椭圆形,盒底和盒面均微鼓,琢出子母扣。表面抛磨光亮,素身无纹,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花卉纹玉盒唐代

长4.5、宽3.5、高1.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宫城遗址内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浅灰褐色。食盖盒身均琢成方形委角,有子母日可以扣合,盒内抛光,盒身含盖均剔地雕出花卉枝叶,在应身、盒盖的侧面阴刻蔓草纹,盒盖、盒身顶端凸出部分各读空一对互相嬉戏之鸳鸯、并作为盒之把手。盒身、盒盖下端侧面中部各钻一圆孔,嵌入金纽,以便开启玉盒。

镶婆金嵌宝珠玉镯唐代

直径7、孔径6、厚1.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青白,纯净,玉质温润细腻。三段弧形玉均是内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缘内收,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其中两段弧形玉的一端以婆金铜片,包钉在一起,不能打开,其外缘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高凸,内镶浅紫色宝石,第三段弧形玉的两端与前两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间,则以婆金较链式合页轴相连,其轴可以抽出或插上,以便玉臂环开启或闭合。两合页外缘均制成虎头形,头向相背,料珠镶双眼球,头顶各嵌一枚浅紫色宝石。

镶金玉镯唐代

直径8.1、孔径7、厚1.9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洁白,纯净。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为一体,玉质返润,细腻品莹。三段弧形玉等长,内弧壁平整,外弧壁上下沿内敛、中部雕琢成=困凸楼,每段两端均包以金质虎头形合页,并以两枚全钉从内向外铆固,虎头之间亦以较连式的合页轴相连。其销钉轴可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或开启,其设计之精巧、可谓鬼斧神工。

玉勺唐代

匙长6.2、宽3.3、柄残长6.5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赵王李福墓出土,现藏于礼泉县昭陵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匙面呈椭圆形,前端略尖,柄部分为两段,前粗后细,并琢出台阶。通体抛磨,光素无纹。

羚拎半首玛瑙杯唐代

长15.5、杯口径5.9、高6.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以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编带的玛瑙制作,造型为弯角形杯。内位采岐,杯口圆形,口沿下琢出两周凸弦纹,小端雕琢成羚头,头上雕出两只查曲的羚羊角,角尖接在杯口外侧,角工城出凹槽,羊眼圆睁。眼球外n,双耳后抿,口鼻端装有见痴形金帽,可以卸下。内部有流与杯腔相通。通体抛光。

忍冬纹八曲玉长杯唐代

口沿长径10.2、短径5.5、高3.8、壁厚0.1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玉色洁白莹秀,一侧口沿略呈黄色。造型为八曲长椭形。深腹,下附短圈足,外腹凹凸分明,杯内两外侧的弧形凸棱在腹壁,居中有两条弧线凸棱从口沿至腹底,凸棱两侧为圆润的凹槽,杯口沿外侧一周磨薄,腹外壁碾琢尖叶忍冬卷草纹。

水晶八曲长杯唐代

日沿长径9.6、短径6、高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十,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透明白色水晶制作,其造型与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完全相,唯一的区别前者有雕纹,而后者光素。有西方学者认为此水晶杯应是波斯萨珊的制品,但波斯迄今并未发现与此相同的水晶杯,而发现有与此相同的银器,因此,该杯可能是中国工匠以波斯萨珊银器为蓝本而作的仿制品。

玛瑙臼 唐代

长13.5、宽6.6、高3.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深褐色,夹乳白缟编带及缠丝等多种纹理的玛瑙。长椭圆形杯体,口沿微敛,腹部外鼓,下端内收,杯腔内底光滑,外底附一矮圈足。虽无雕琢纹样,但选用的玛瑙纹理自然交错,其美丽动人。

水晶棺椁子 唐代

长10.5、高7、前档宽5.5、后档宽4.5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后室秘龛之内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称为五重宝函之二。其形状大体如陕西现代民间木棺,由前宽后的拱弧形盖,略呈长方形的椁室、长方形的椁座所组成。盖、至、座分别各由一块水晶琢成,椁座四角各钻一孔,椁室四角均出圆棒状桦,椁座与椁室以将铆相连,盖、档有子母口。椁盖项粘有黄宝石与蓝宝石,前档贴有石榴+状金花。此椁造型考究,工艺精湛。

壶门座玉棺唐代

长6.5、高4.8、前档宽3.5、后档宽2.7厘米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此棺位于水晶椁内,为五重宝函之一。以羊脂白玉琢制而成,形状犹如民间木棺,由盖、室、座三部分组成。棺盖为前宽后窄的拱弧形,盖前后各琢一道凹槽,棺体前端较宽高,后窄短,前后档呈半圆弧凸出,微向前倾,棺体上端两侧有轨槽,棺座和棺床呈一体,棺座两侧均镂空三个壶门,棺座前端镂空两个壶门,棺座后端镂空一个壶门。棺体四角和棺床四角相应位置均钻一孔。可插榫铆合。

龙首形玉饰件唐代

长18、宽7.5、厚1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唐曲江池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以玉雕琢,外形为一圆践龙首,巨目外凸,眉梢上卷,长吻尚题,长须后卷,园嘴方齿,獠牙外露,头顶镂雕出后伏的双用,须后齐平,其内为近长方形凹槽,后端为弧形,内留有切卷的缝和管钻钻后未取掉的内芯。在龙头双角之间钻一圆九,与凹槽相通。此龙头有可能是息室榻、步辇或游船上的构件,是迄今所见的唐代玉雕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鹰形玉饰件唐代

长11、宽6、厚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玉质温润细腻。近似长方体,雕出鹰首和前半身,鹰圆目尖喙,双眼是用不同直径的管钻所打,其内的毛茬尚清晰可见。鹰首顶雕出两个小浮突,眼下颈部均以砣具碾琢出凹槽,背身雕出翅膀羽毛,后端平齐,正中钻一大圆孔,背部亦钻五个圆孔。因此它可能是皇家榻、步辇或宫殿内的装饰构件。

竹节形玉握唐代

直径1.3、长9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2号陪葬慕出十,现藏于礼泉县昭陵博物馆。

玉呈青黄色。扁竹节形、通体抛磨光滑,素面无纹。

滑石猪唐代

长5、高1.8、厚1.6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以滑石雕琢的野猪。肥头,鼻盘夸张上翘,口缝特长,颈背部均雕出齿状鬃,腿粗,呈奔跑状。通体光素,略去了双眼,造型特别夸张有趣。

玉人宋代

高3.4、宽2、厚0.6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徐家塞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胃玉,有受沁白斑。玉人头裁冠,双腿盘坐,眯眼,大耳,葱笔形小鼻,口微启。身着长领密袖长袍,腰系带,双手叠置胸前,宽袖飘于腹前,身上衣褶自然流畅,背面平坦。

鸟衔花形玉佩宋代

长4.2、宽3.8、厚0.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白玉,粉白色。佩呈扁平体,镂空透雕一展翅翘尾的鹦鹉,口衔一花枝飞翔,梅花在鹦鹉头顶盛开。该佩在琢出鹦鹉花枝轮廓的基础上,采用压地阴刻等技法雕琢而成,阴线有粗有细。鹦鹉眼睛为浅窝形,以较粗阴线碾琢出鹦鹉勾喙。背面光素无纹。

璃龙穿花纹玉带环元代

长径7.6、短径6.1、厚1.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田家湾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日玉,玉色纯净。椭圆形环上镂雕串枝花叶,花丛中穿行一等龙,蜗龙圆头,头顶有一束棒状发饰,圆耳耸立,粗眉上场,圆目,直鼻,细颈,前肢匍匐,后肢一伸一蹬,身体侧转类"字形,长尾回卷,螭龙背脊刻以双阴线。花叶呈高浮览,丰满柔和,阴刻细密线表现叶脉,环托左边居中部分也列显留有供带钧穿入之孔。背面未抛光。

松鹤龟鹿纹玉佩宋代

高6.2、宽5.4、厚0.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微泛红。玉佩呈立式卵形,底部略平,镂空透雕。山石之间有松、竹及灵芝。左下雕一龟,卧在山石上昂首张口,口吐仙气蒸腾为朵朵祥云,上雕一只仙鹤展翅飞翔,右下雕一行走鹿,回首仰望空中之仙鹤。玉佩背面磨光,底部亦钻有两个透孔。

1.《【钝尾两头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_部分3》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钝尾两头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_部分3》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8941.html

上一篇

【印度橡皮树】可放置大堂的中大型绿植——橡皮树

【钝尾两头蛇】家养火鸡蛋多少钱一个 13块到20块一斤

【钝尾两头蛇】家养火鸡蛋多少钱一个 13块到20块一斤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火鸡蛋顾名思义是火鸡下面的蛋,火鸡蛋属于比较少见的第一种蛋类,所以价格应该比普通鸡蛋贵一些。 那么,家养火鸡蛋多少钱一个?火鸡蛋多少钱一斤? 火鸡蛋多少钱一个 因各个地方不同价钱可能会有所浮动,大概在...

【钝尾两头蛇】警惕:路遇“小蚯蚓”,没想到竟是 泉州人最近千万要当心

【钝尾两头蛇】警惕:路遇“小蚯蚓”,没想到竟是 泉州人最近千万要当心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厦门的陈老师正在海昌自由贸易公园散步 遇见了一条蚯蚓 这个“蚯蚓”爬行姿势很奇怪。 他拍摄了它 但是 完全没想到的是 这只“蚯蚓”最终被别人称为钩子盲蛇 路遇到“蚯蚓”可能就是蛇 事情发生在5月1日凌...

【钝尾两头蛇】世界名蛇大全,让你一次爽个够!

【钝尾两头蛇】世界名蛇大全,让你一次爽个够!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澳洲金刚 澳大利亚老虎 澳大利亚恶魔 澳大利亚杀手 巴布新几内亚的阿拉普拉鳞蛇 白纯竹叶青 白纯竹叶青亚种 蟒蛇 画白眉 画白眉 北美洲葡萄树蛇 北美西部炮台蛇。 变色龙蛇 tail&_iz=...

【钝尾两头蛇】武宁宋溪惊现双头蛇

【钝尾两头蛇】武宁宋溪惊现双头蛇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武宁松溪发现的罕见双头坏死。 2016年7月12日,宋溪镇治安巡逻队接到钱平村王某的电话,说该家爬进了一只双头坏死,他和家人不敢出门,请求帮助。 巡防队员接到电话后,赶到村民家中,发现一条长约30厘米...

【钝尾两头蛇】蚯蚓和蛇傻傻分不清,谁知道这是什么?

【钝尾两头蛇】蚯蚓和蛇傻傻分不清,谁知道这是什么?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一个农民在田里翻土,无意中翻出了一大团“蚯蚓”,农民弯下腰,用铁钎刮掉了这一团,扔了出去,继续工作。 谁知道靠近的时候才发现这团“蚯蚓”背部竟然有黑褐色的鳞片,腹部是红色的,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这种怪...

【钝尾两头蛇】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被称为蛇山

【钝尾两头蛇】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被称为蛇山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从武夷山市中心坐车,西南约3个小时后到达了世界著名的中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蛇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根据蛇类专家的多年考察,武...

【钝尾两头蛇】广东韶关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钝尾两头蛇

【钝尾两头蛇】广东韶关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钝尾两头蛇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近日,广东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极为罕见的物种——钝尾两条蛇,后来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证实。 这是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该物种。 据了解,钝尾两头蛇是游蛇科两头...

【钝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惊现韶关始兴南山保护区

【钝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惊现韶关始兴南山保护区

钝尾两头蛇相关介绍,文/养成晚报前媒体记者张文通讯员赖金炎肖亮张晨。 图片/回答者提供 1月21日,记者听说,在韶关市始兴县,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最近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极为罕见的物种——“笨米”两条蛇。 后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