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蜈蚣在周代编著的《尔雅》里,就有“蒺藜”、“鲫蛆”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蜈蚣的记载。在《庄子》里又有“螂蛆”、“甘带”的记载。蜈蚣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的《广雅》里,该书指出:“螂蛆吴公也”。其属于虫类,便以“虫”字为偏旁。《名医别录》中有“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可知它是由于蜈蚣产于大吴川谷而得名。《埤雅广要》载有“今俗谓之百足”,又名百足虫、千足虫。现在处方上常有“百足”之别名。拉丁文centipede的意思就是一百个足,而这恰与中药方剂中的“百足”相同。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国药典,共包括365味动植物中药。蜈蚣便是其中之一。可见蜈蚣药用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南梁时代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和增广,并把药用蜈蚣的产地和性状作了记载:“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
药用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属阳其性多动而变。寒属阴其性多静而守。故论病而至于风则症变迁而莫御,论药而至于风则其药亦变迁而莫定矣。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本品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故而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息风通络要药,两药相须有协同增效作用。然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功效较强,可治疗风湿痹痛以及痉挛抽搐。蝎、蛇、蟾蜍、蜘蛛和蜈蚣被俗称为“中华五毒”,是我国传统的五味以毒攻毒的中药材,盖古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
用法用量是煎服一般是3~5g,若是研末冲服则是每次0.6~1g。另外用适量。
养金龙鱼的朋友都知道不可以拿着带头的活蜈蚣直接去喂食心爱的宠物,必须去掉头,不然就有可能导致鱼死亡。然而用药时是不是也是这样?平常我们在药店卖药时处方上就有写着去头足不用的,传统的炮制中要求除掉头足,现代中医研究证明不用除头足,除头足会造成损失所以现代炮制都是留头足。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本人工作已有十年,日常所卖蜈蚣皆给予头足,用时可拉伸中间取下中间部位,然后用竹签将剩余头尾削下,此法最简。
蜈蚣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出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过敏者全身起过敏性皮疹。此药应严格掌握用量,中药处方一般蜈蚣都是以条为单位,个人观点觉得不是很妥当。药有等级之别,一条蜈蚣其重量差异也较大,大小相差可以数倍。所以蜈蚣以条为计量单位入药是不科学的。建议医生开处方时蜈蚣以克为计量单位,中药柜台可提前去掉一部分蜈蚣竹片,剪成小段后用于配方,医院内可以将蜈蚣研末定量。此法可以避免虫类药物出现过量问题。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一般在夏季雨后寻捕。加工方法一般是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后晒干或烘干。
药用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6厘米,宽0.6~1.0厘米。全体由22个环节构成,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二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每节有足一对,黄色或红棕色,向后弯曲,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闻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湖北、湖南产者形态与苏浙完全相同,仅头色较深,腿呈淡黄色,供药同用。
按包装蜈蚣可以分为散包捆成束和一百条排列成板状,散包时可以进行挑选,但是板状的就有猫腻了,个人经验就是一般都是用手逐一细看后就会有大条掺中条小条的现象,一般都是五个里面有一个或者十个里面有一个。还有就是断蜈蚣用黑线连起来,或者再用一根细薄竹签插入虫体内部连接起来。
药用干品蜈蚣等级按长度大小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小)10cm一下,二级(中)11cm-14cm,特级(大)15cm以上。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大概一龄时体长为5厘米,二龄7厘米,三龄9厘米,四龄11厘米,五龄12厘米,六龄13厘米。四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另外还有碎蜈蚣,一般是蜈蚣断条,单节或相连几节,碎蜈蚣容易掺假造假一般药店不进。
以干燥,无杂质霉变虫蛀,身直色墨绿完整体长者佳。
后记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或许中医博大精深之外,更有无心插柳之喜。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1.《关于蜈蚣吃什么我想说中药知识必学:蜈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蜈蚣吃什么我想说中药知识必学:蜈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331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