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的报道登录了热搜,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小编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一起来看下。 6月30日,欧洲杯德国0-2负于英格兰无缘八强,小球迷泪洒观众席令人心...
一篇“”的报道登录了热搜,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小编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一起来看下。 6月30日,欧洲杯德国0-2负于英格兰无缘八强,小球迷泪洒观众席令人心...
一篇“”的报道登录了热搜,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小编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一起来看下。 6月30日,欧洲杯德国0-2负于英格兰无缘八强,小球迷泪洒观众席令人心...
所以在当时能凭一己之力压制五虎上将的武将并不在少数,只是武力值被罗贯中这位老人家削弱了而已。
此外,在罗老的笔下,刘备也是最英明的雄主,能知人善任,动不动哭一波收割一批人心,就拿关羽来说,无论曹操怎么收买,关羽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跟他。
刘备的人格魅力,也在这一刻得以炸裂。
那么有没有从刘备阵营主动跳槽到曹操阵营的人呢?
当然有,我们本篇要说的主人翁,原本就是刘备手下的一位普通小兵,后来主动归降了曹操,而之后便一飞冲天,他智勇双全,不仅威震北疆,还曾略施小计智退孙权10万大军。
刚出道没多久的刘备,觉得公孙瓒实力不错,于是便去抱了大腿,既然刘备有了后台,自然也有人去抱刘备的大腿,其中就有一个毛头小子去投靠了刘备,他便是田豫。
为何说当时的田豫是毛头小子呢,这是因为田豫很小,按照史料中记载的时间,当时他仅仅只有17岁。
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刘备虽然很看重田豫,但并不意味着他很重用田豫,而刘备也一直下意识地认为,田豫这个人不靠谱,所以在刘备的手下,田豫一直都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刘备高升做了豫州刺史之后,依然没有重用田豫的意思的,田豫无奈,只好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乡。
田豫要离开,刘备也没有挽留他,或者提拔他的意思,只是哭着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不知道田豫听了这话有什么反应,在我看来,他一定在心里暗骂刘备是大耳贼。
毕竟这话让人听着都虚伪。
被曹操重用的田豫
田豫离开了刘备,后来当他重新找工作的时候,却直接去了公孙瓒那,由此可见,田豫的这般做法应该是故意避开刘备,而以母亲年老还乡,也只是借口罢了。
公孙瓒不向刘备那般阳奉阴违,直接给了田豫一个县令,后来公孙瓒的部下叛乱,田豫直接几句话就把叛乱的给骂跑了,对,没错,就是骂,而不是打。
公孙瓒失败之后,鲜于辅被推选为太守,他与田豫关系十分要好,就任命田豫为长史,可是鲜于辅毕竟势单力薄,他也要找一个大腿抱抱。
田豫便对他说:最终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这个大腿可以抱,现在要赶紧投靠,不然以后必有性命之忧。
鲜于辅这人能力虽然不怎么样,但好在能听人劝,听了田豫的话之后,立即归降了曹操。
田豫自然也跟着归降了曹操,曹操看人极准,他看出田豫绝非池中之物,于是便封他为丞相府军谋掾,后来又升迁为弋阳太守,可谓是一飞冲天。
建安二十三年,代北乌桓再次反叛,曹操不能忍,便任命曹彰出兵讨伐,还特意安排让田豫为相一同出发。
在田豫的谋划下代北乌桓被一举攻破,残部逃回了塞北,曹丕继位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又有抬头的趋势,曹丕便任命田豫去摆平这些祸害。
田豫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一面拉拢一面打压,将北疆这些胡人收拾得服服贴贴,有些胡人甚至听到田豫的名字,转身便跑更别说顽强抵抗了。
得以善终的田豫
魏明帝即位之初,孙权觉得这小娃娃好欺负,便号称统帅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大将军满宠听闻后,便打算去救援。
这时候田豫站了出来,他对满宠说:
这事没那么简单,如果我是你,绝对不会现在去救援,因为孙权攻打新城只是一个幌子,他的目的就是要引诱我们出动大军,然后围城打援。
我们可以任凭他们攻城,反正新城防守坚固,他们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等到他们打累了之后,我们再出击攻打孙权,便可以大获全胜,此外孙权见到我们大军不出,或许也会明白他的小心思被我们看穿了,便会主动撤走。
满宠觉得田豫说得非常在理,于是便将田豫的计划告诉了魏明帝,魏明帝也觉得这计谋高超,便让满宠按兵不动。
孙权见曹魏大军不出,便只好悻悻而归。
所以在当时能凭一己之力压制五虎上将的武将并不在少数,只是武力值被罗贯中这位老人家削弱了而已。
此外,在罗老的笔下,刘备也是最英明的雄主,能知人善任,动不动哭一波收割一批人心,就拿关羽来说,无论曹操怎么收买,关羽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跟他。
刘备的人格魅力,也在这一刻得以炸裂。
那么有没有从刘备阵营主动跳槽到曹操阵营的人呢?
当然有,我们本篇要说的主人翁,原本就是刘备手下的一位普通小兵,后来主动归降了曹操,而之后便一飞冲天,他智勇双全,不仅威震北疆,还曾略施小计智退孙权10万大军。
刚出道没多久的刘备,觉得公孙瓒实力不错,于是便去抱了大腿,既然刘备有了后台,自然也有人去抱刘备的大腿,其中就有一个毛头小子去投靠了刘备,他便是田豫。
为何说当时的田豫是毛头小子呢,这是因为田豫很小,按照史料中记载的时间,当时他仅仅只有17岁。
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刘备虽然很看重田豫,但并不意味着他很重用田豫,而刘备也一直下意识地认为,田豫这个人不靠谱,所以在刘备的手下,田豫一直都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刘备高升做了豫州刺史之后,依然没有重用田豫的意思的,田豫无奈,只好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乡。
田豫要离开,刘备也没有挽留他,或者提拔他的意思,只是哭着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不知道田豫听了这话有什么反应,在我看来,他一定在心里暗骂刘备是大耳贼。
毕竟这话让人听着都虚伪。
被曹操重用的田豫
田豫离开了刘备,后来当他重新找工作的时候,却直接去了公孙瓒那,由此可见,田豫的这般做法应该是故意避开刘备,而以母亲年老还乡,也只是借口罢了。
公孙瓒不向刘备那般阳奉阴违,直接给了田豫一个县令,后来公孙瓒的部下叛乱,田豫直接几句话就把叛乱的给骂跑了,对,没错,就是骂,而不是打。
公孙瓒失败之后,鲜于辅被推选为太守,他与田豫关系十分要好,就任命田豫为长史,可是鲜于辅毕竟势单力薄,他也要找一个大腿抱抱。
田豫便对他说:最终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这个大腿可以抱,现在要赶紧投靠,不然以后必有性命之忧。
鲜于辅这人能力虽然不怎么样,但好在能听人劝,听了田豫的话之后,立即归降了曹操。
田豫自然也跟着归降了曹操,曹操看人极准,他看出田豫绝非池中之物,于是便封他为丞相府军谋掾,后来又升迁为弋阳太守,可谓是一飞冲天。
建安二十三年,代北乌桓再次反叛,曹操不能忍,便任命曹彰出兵讨伐,还特意安排让田豫为相一同出发。
在田豫的谋划下代北乌桓被一举攻破,残部逃回了塞北,曹丕继位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又有抬头的趋势,曹丕便任命田豫去摆平这些祸害。
田豫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一面拉拢一面打压,将北疆这些胡人收拾得服服贴贴,有些胡人甚至听到田豫的名字,转身便跑更别说顽强抵抗了。
得以善终的田豫
魏明帝即位之初,孙权觉得这小娃娃好欺负,便号称统帅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大将军满宠听闻后,便打算去救援。
这时候田豫站了出来,他对满宠说:
这事没那么简单,如果我是你,绝对不会现在去救援,因为孙权攻打新城只是一个幌子,他的目的就是要引诱我们出动大军,然后围城打援。
我们可以任凭他们攻城,反正新城防守坚固,他们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等到他们打累了之后,我们再出击攻打孙权,便可以大获全胜,此外孙权见到我们大军不出,或许也会明白他的小心思被我们看穿了,便会主动撤走。
满宠觉得田豫说得非常在理,于是便将田豫的计划告诉了魏明帝,魏明帝也觉得这计谋高超,便让满宠按兵不动。
孙权见曹魏大军不出,便只好悻悻而归。
不过这四大发明只是其中的代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可不止这些,而曾经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就记载了不少。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毕竟书中所言,它能预知发生地震的方向。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板块与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似乎没有规律可循,破坏力也是相当惊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在中学时学到地动仪的时候,就觉得张衡令人敬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尚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他为何就能做到预测地震发生的方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来得及得到答案时,变故便出现了,因为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却被无情地删除了。
几代人都在学习的地动仪,究竟为何会被教科书抛弃?
有位专家给出了答案,称教科书中所绘制的地动仪并不是张衡制造的那个地动仪,而是后人根据史料仿制的,但这个仿制品出现了原理性错误,还不如在房梁上吊块肉预测地震来的准确。
那么教科书中的仿制品究竟是谁仿制的,批判它的专家又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有多牛。
候风地动仪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
有了这些头衔加身,张衡的优秀自然也不用多说,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张衡在天文学上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联合国天文组织的认可,并且在1970年将月球北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了“张衡环形山”,七年之后又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了“张衡星”。
张衡之所以能在天文学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自然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有关。
张衡很喜欢搞发明,当他为官时,便认为人们深受地震的困扰,再加上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一旦发生了地震,朝廷要很久才能知晓,这便会大大影响朝廷赈灾的效率。
张衡很喜欢搞发明,当他为官时,便认为人们深受地震的困扰,再加上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一旦发生了地震,朝廷要很久才能知晓,这便会大大影响朝廷赈灾的效率。
为此,张衡熬了无数个日夜,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最终在公元132年发明出了历史上最早的地动仪。
关于这个地动仪的外形,《后汉书·张衡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也就是说,地动仪上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都有一条含着铜珠的龙,而在每条龙口下方还有一个长着大嘴的蟾蜍,一旦有地震发生,对应方位的龙便会将铜珠吐出,落在下方的蟾蜍嘴中。
有那么一次,地动仪上有一条龙嘴中的钢珠吐出,但是没有人感觉到地动,当时一些长舌的学者就纷纷指责张衡,说他的地动仪根本不准,但是几天后,便有使者前来送信,说陇西之地确实发生了地震,当时人们对张衡直接竖起了大拇指。
王振铎仿制的模型
遗憾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经不见了踪影,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根本不知道张衡地动仪究竟长什么样子。
或许您要说了,那么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地动仪的插图是从哪来的呢?
是一个叫王振铎的考古学家在1951年的时候,根据史书描写所仿制的模型,他心中一直想着能发掘到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可是根本没有任何影子,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便动手仿制了这个地动仪的模型。
奈何王振铎先生虽然仿制出了地动仪的外观,但是根本不具备张衡地动仪的功能,更别说预测地震发生的方位了。
针对这种情况,王振铎先生的老朋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当着王振铎先生的面直接指出了模型的原理性错误,并直言:
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在傅承义院士看来,房梁下吊块肉在地震来了之后,还能晃晃给人们一个警示,而这个地动仪的模型,一点用都没有,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作用的模型,仅此而已。
其实,不只是今人对地动仪进行过仿制,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只可惜这些著作也失传了。
所以仅仅凭借《后汉书》中零星的记载,根本无法复原张衡的地动仪。
地动仪被教科书删除
张衡地动仪无法复原,王振铎先生仿制的模型又有原理性错误,发挥不出地动仪应该有的效果,以至于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编纂教科书的专家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敬意,更从努力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便将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相关内容都给删除了。
其实张衡只是背了历史长河的锅而已,谁让他的发明早已失传,并且无法被后人复制了……
只不过,我一直没弄明白的是,张衡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所发明的地动仪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历史的记载上,还有关于地动仪确实预测出来了地震的方位的记录,为何因为插图的不准确性而将这段历史都给删除了?
为何不在插图下面注明,该插图是由王振铎先生仿制的模型,并不是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张衡的地动仪早已经失传,并且无法复制,这样的话,不一样很严谨吗?
毕竟王振铎先生仿制出来地动仪的外观也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样直接全盘删除了,这样真的好吗?
不过这四大发明只是其中的代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可不止这些,而曾经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就记载了不少。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毕竟书中所言,它能预知发生地震的方向。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板块与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似乎没有规律可循,破坏力也是相当惊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在中学时学到地动仪的时候,就觉得张衡令人敬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尚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他为何就能做到预测地震发生的方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来得及得到答案时,变故便出现了,因为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却被无情地删除了。
几代人都在学习的地动仪,究竟为何会被教科书抛弃?
有位专家给出了答案,称教科书中所绘制的地动仪并不是张衡制造的那个地动仪,而是后人根据史料仿制的,但这个仿制品出现了原理性错误,还不如在房梁上吊块肉预测地震来的准确。
那么教科书中的仿制品究竟是谁仿制的,批判它的专家又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有多牛。
候风地动仪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
有了这些头衔加身,张衡的优秀自然也不用多说,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张衡在天文学上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联合国天文组织的认可,并且在1970年将月球北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了“张衡环形山”,七年之后又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了“张衡星”。
张衡之所以能在天文学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自然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有关。
张衡很喜欢搞发明,当他为官时,便认为人们深受地震的困扰,再加上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一旦发生了地震,朝廷要很久才能知晓,这便会大大影响朝廷赈灾的效率。
张衡很喜欢搞发明,当他为官时,便认为人们深受地震的困扰,再加上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一旦发生了地震,朝廷要很久才能知晓,这便会大大影响朝廷赈灾的效率。
为此,张衡熬了无数个日夜,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最终在公元132年发明出了历史上最早的地动仪。
关于这个地动仪的外形,《后汉书·张衡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也就是说,地动仪上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都有一条含着铜珠的龙,而在每条龙口下方还有一个长着大嘴的蟾蜍,一旦有地震发生,对应方位的龙便会将铜珠吐出,落在下方的蟾蜍嘴中。
有那么一次,地动仪上有一条龙嘴中的钢珠吐出,但是没有人感觉到地动,当时一些长舌的学者就纷纷指责张衡,说他的地动仪根本不准,但是几天后,便有使者前来送信,说陇西之地确实发生了地震,当时人们对张衡直接竖起了大拇指。
王振铎仿制的模型
遗憾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经不见了踪影,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根本不知道张衡地动仪究竟长什么样子。
或许您要说了,那么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地动仪的插图是从哪来的呢?
是一个叫王振铎的考古学家在1951年的时候,根据史书描写所仿制的模型,他心中一直想着能发掘到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可是根本没有任何影子,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便动手仿制了这个地动仪的模型。
奈何王振铎先生虽然仿制出了地动仪的外观,但是根本不具备张衡地动仪的功能,更别说预测地震发生的方位了。
针对这种情况,王振铎先生的老朋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当着王振铎先生的面直接指出了模型的原理性错误,并直言:
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在傅承义院士看来,房梁下吊块肉在地震来了之后,还能晃晃给人们一个警示,而这个地动仪的模型,一点用都没有,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作用的模型,仅此而已。
其实,不只是今人对地动仪进行过仿制,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只可惜这些著作也失传了。
所以仅仅凭借《后汉书》中零星的记载,根本无法复原张衡的地动仪。
地动仪被教科书删除
张衡地动仪无法复原,王振铎先生仿制的模型又有原理性错误,发挥不出地动仪应该有的效果,以至于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编纂教科书的专家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敬意,更从努力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便将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相关内容都给删除了。
其实张衡只是背了历史长河的锅而已,谁让他的发明早已失传,并且无法被后人复制了……
只不过,我一直没弄明白的是,张衡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所发明的地动仪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历史的记载上,还有关于地动仪确实预测出来了地震的方位的记录,为何因为插图的不准确性而将这段历史都给删除了?
为何不在插图下面注明,该插图是由王振铎先生仿制的模型,并不是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张衡的地动仪早已经失传,并且无法复制,这样的话,不一样很严谨吗?
毕竟王振铎先生仿制出来地动仪的外观也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样直接全盘删除了,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