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难以想象”的极端选择
假设一个恐怖分子在一个城市安放了一枚核弹,而核弹即将爆炸,可能会造成数百万人伤亡。你会如何对待这个恐怖分子?也许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让恐怖分子说出核弹的位置,以便及时拆除它。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桑德尔曾在他广为流传的公开课《论正义》中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美国电影《战略特勤局》(gregor jordan执导,2010年上映)以更极端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上述问题。一个非典型的恐怖分子,白人,男性,美国公民,前特种部队炸弹专家,名叫杨格(迈克尔·辛饰演),皈依伊斯兰教,改名为优素福。他在美国几个大城市安放了几枚核弹,独自录完“预演”视频后,站在一个大商场里等着被抓。这时,距离设定核弹爆炸时间还有四天。
联邦调查局将杨关押在一个秘密的审讯场所。有两个人在等他:海伦·布罗迪(凯莉·安妮·莫斯),女,联邦调查局特工;绰号H的亨利·汉弗莱斯(塞缪尔·杰克逊饰演)是一位默默无闻、深不可测的酷刑专家。亨利接手后,他用一把锋利的斧头砍断了扬的一根手指,给他一个下马威。海伦对亨利的做法感到震惊,认为他侵犯了杨的人权,这是不可接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亨利使用了各种酷刑手段——电击和拔指甲,但杨根本不想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至此,FBI找到了杨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如果你是负责刑讯逼供的亨利,你会对他妻子做什么吗?影片中的情节更加震撼——亨利直接割断了她的喉咙。杨目睹了这一切痛苦,但仍然没有说出核弹的位置。这时,亨利命令手下把杨格的两个孩子带进审讯室。假设你是亨利,你会对这两个无辜的孩子做些什么吗?
在影片中,当杨看到他的两个孩子被带进来时,他几乎崩溃,歇斯底里地诅咒亨利和每个人。在说出三枚核弹的位置后,他从警卫手中拿过枪,开枪自杀。根据杨的立场,FBI和军方确实发现了三枚核弹,并在爆炸前成功拆除。
这部电影的很多场景都是不可想象的,就像它的片名一样。它让人们不仅目睹了血腥的酷刑场面,还不得不将自己代入到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地——成为圣人还是魔鬼?人们被推到了道德选择的极限。
▲电影《x光营》海报
三
“坚强”的头脑
今天,我们的话题慢慢过渡到伦理学领域,伦理学也被称为“道德哲学”,是哲学的一个伟大分支。如果不注意,我们往往会混淆两个词——伦理和伦理。什么是伦理?指生活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当然,它必须包括一些标准和规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伦理学不是告诉你去判断具体的事情,而是去研究上面提到的伦理原则。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说什么是自然正确的,而是应该问为什么做某事是对的或错的。伦理学是对伦理道德的研究、分析和反思。战略特勤组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极端的伦理困境,也促使我们思考伦理问题。
道德哲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明辨是非。似乎生物世界的主导原则是弱肉强食;然而,人们并不完全同意这一原则,人们应该分清是非。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慈悲很难定义,但是当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情境或语境中,就会找到自己的慈悲。比如你看到一个小孩掉进井里。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很多思考。你不太可能想让孩子掉进井里,但是你忍不住想救他。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直觉反应。我们内心有一种冲动,不希望身边的人发生不好的事情,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这在伦理学上叫做“直觉主义”。
我们经常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个人的心里住着天使和魔鬼。天使打魔鬼,人行善事;否则,作恶。但是这种直觉主义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是绝对清楚的。从直觉上看,恐怖分子无疑是邪恶的,但折磨无辜儿童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直觉主义似乎只能诉诸当下的“感觉”,而无法处理复杂的情况,似乎只会陷入困境。
此外,我们还发现,许多民族对同一件事的道德判断有时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比如有的地方对婚外性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有的地方可能会对当事人施加“石刑”。即使在小教室里,也不是所有人的道德标准都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自然会认为我相信的伦理原则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我们认为,绝对的伦理标准只是对我们以前的教育、家庭和成长环境的重复和确认。所以我们的心很硬——不仅仅是对于老师来说,好的东西不容易放进去,不好的东西不容易拿出来,但是从道德意义上来说,我们很少承认自己错了,或者说我们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其实没有别的原因。道德哲学应该从一开始就反思这个不言而喻的“正确”。
道德哲学也要问什么是正义与正当。这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在西方传统中,正义女神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她必须一手握剑——要想为正义发声,就必须有强制性的惩罚手段;其次,她手里拿着天平——也就是说她要多权衡比较什么地方错了,什么地方少错了;第三,她的眼睛被蒙住了——这意味着她对她一视同仁,无论谁站在她面前,结论都应该是一样的,绝对公平公正。有时候,正义女神有第四个特点,就是踩着一个法典,意思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
四
“滑坡演示”现场
《战略特勤队》有一个非常巧妙的编剧设定,我称之为“滑坡演示”场景。在批判性思维中,slide Slope是一种典型的谬误论证,即无效论证,其中有些被翻译成“Slope论证”:假设有一个斜坡,斜坡的顶端有一个静止的球。在这一点上,你只需要给它一点推力,让它在斜坡上滚动。在重力的影响下,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一定越来越快,以至于到最后,什么也阻挡不了它。这种逻辑在论证中是不成立的,但在电影中却很巧妙。在影片中,编剧设计了一个“滑坡演示”的场景:
一、开头有一个大部分人通常接受的场景(折磨恐怖分子);
第二,然后逐渐升级,让人越来越觉得无法接受(折磨一个恐怖分子的老婆);
第三,直到最后,感情上几乎完全无法接受(折磨恐怖分子的孩子)。
当面对第一个问题时,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折磨恐怖分子。当面对是否要折磨恐怖分子妻子的问题时,他开始不情愿;说到最后一个问题——是否要攻击恐怖分子的子女,大多数人都说很难做到。这说明我们一开始认为“应该理所当然”的理由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当某些边界条件被打破,这些所谓的“理由”就无法成立。道德哲学需要问,我们认为应该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东西,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动机或者更大的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
影片中有很多精彩的对白。其中之一是海伦和亨利之间的“正面交锋”。海伦一直质疑对恐怖分子实施酷刑的合法性,而亨利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酷刑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从影片的呈现来看,亨利似乎经历了许多极其残酷的事件。他也经历过无数次类似的难以想象的内心挣扎。亨利告诉海伦,是否惩罚扬“不是为了敌人,而是为了我们”。道德哲学似乎也有类似的方向,要求每个人都把矛头指向自己,直接质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对正义等基本价值观的诉求。
上世纪末,生态学界有一句“生态电影”的说法:地球表面的环境如此特殊,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再近一点或再远一点,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维持稳定生态环境的条件极其苛刻。我们可以扩展到道德领域:其实道德环境的边界条件也是很苛刻的。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中,但只要边界条件稍有改变,很多人可能就不再遵守道德。人可能进入狼和狼的关系。很容易颠覆平衡。海伦和她的老板之间有一段对话。海伦说亨利对扬的处理是违宪的。而她的老板回答:核弹爆炸,就没有宪法了。那么我们需要一点勇气去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我们的道德基础是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动作片,我把电影《战略特勤》当成一种“思想动作片”。
五
亨利:功利主义及其局限性
西方道德哲学有三条理论路径:结果主义、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学。相对于战略特勤组,前两者是有关联的。美德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会提出人类的一些基本美德,如诚实、节制、勇敢等。,这与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就不多谈了。在我看来,影片中的海伦和酷刑专家亨利分别代表了义务论和后果论。
什么是后果论和义务论,如何区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判断你做出的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换句话说就是提出一些判断的标准。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图景是这样的:人之所以做出一个行为,是出于人所理解的意图和要求(压力行为除外),必然会导致一些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结果。后果论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其后果,而不看其出发点或动机;另一方面,义务论认为,行为是否道德并不取决于其后果,而是取决于其初衷——动机好,行为就好。
如果进一步定义,影片中的酷刑专家亨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翻译已经确立,似乎略带贬义。所以建议翻译成更中性的“功利主义”。古典功利主义有两个主要代表:杰里米·边沁(1748-1832)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
边沁最重要的道德哲学著作是《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1789年)。在他看来,人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享乐主义”。当然,这里的快乐是广义的,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快乐,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边沁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换句话说,人趋利避害。此外,他还反对天赋权利和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
大自然把人类置于幸福和痛苦这两个主宰之下。只有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并决定我们要做什么。是不规范的因果联系,是由他们决定的。(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他对“效用”的定义如下:“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快乐、好处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灾难或不幸。”(同上,第58页)基于上述定义,边沁提出了他著名的“功利主义原则”:
当一个行动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社区幸福时,可以说它符合功利主义原则,或者说,它符合功利主义。(同上,第59页)
社区利益是指“社区若干成员利益的总和”(同上,第58页)。后人把边沁的原则概括为“最大幸福原则”:我该如何行动?就是追求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简而言之,如果有两件事,你只能选择一件,哪一件更应该做?如果A带来的快乐比B多,按照边沁的原理,A显然应该做到。它还涉及到一套幸福的计算方法:根据边沁的观点,痛苦就是负的幸福——把一个行动的所有后果加起来,得到正数就意味着幸福,得到负数就意味着痛苦。这意味着从自然界得出的结论:为了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以牺牲个人。
其实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已经不由自主地套用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面对现场,我们在脑海里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核弹爆炸,造成1000万伤亡(痛苦),也就是负1000万;如果我们折磨一个恐怖分子,即使他死了,也只会是一个负面。一到千万,结论“不言而喻”——折磨恐怖分子,逼他们说出核弹的下落。功利主义的优势在于简单性和可操作性。然而,我们需要提醒每个人,任何快乐和痛苦总是相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的。电影中考虑问题的社群是美国。如果改变讨论社区,快乐度计算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英语]边沁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如果边沁的原则得到充分贯彻,必然会导致电影中的酷刑专家亨利的做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边沁的功利主义有一些隐含的前提条件:第一,人是自私的。这和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很像。第二,对等原则,即所有人同等重要。简单来说,每个人在幸福计算下得到一个值。换句话说,人人价值平等,没有长辈,没有权贵。按照他的预设,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仅要在打击恐怖分子上犹豫不决,即使勾搭上了他的老婆孩子,也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负一千万比负三负四好——孰轻孰重,孰痛孰喜。边沁式的道德判断是代理人中立的,即与任何行动者的判断和视角无关。好像是一个置身事外,很容易算计的神。
边沁的这些前提是可以质疑的。首先,人是否只追求快乐?如何解释很多人愿意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如何看待人的利他行为?其次,人都是等价的吗?对等原则似乎很崇高,在那个时代有其意义。当时主要的观点是人与人不平等,皇帝会比普通人高。所以边沁反对给某些特权阶级太多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认为人是等同的吗?我们的直觉判断似乎并不总是这样。假设我们有一种新的实验药物,可以被一个瘫痪在轮椅上的天才物理学家使用,也可以被一个普通人使用。你会怎么选择?似乎直觉告诉我们应该给霍金。也就是说,我们隐约觉得霍金的生命比普通人更重要,更有价值。当涉及到亲人和家庭成员时,我们很难接受对等原则。另外,“牺牲个人”的原则会导致荒谬的结果。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杀死一个健康的人,把他的器官移植到七八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身上,这样就可以用一个人的生命拯救七八个人吗?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实际上是谋杀。
通过质疑边沁的几个前提,可以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表面上是战争片和动作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家庭,有五个儿子去当兵。可惜前四兄弟都死了。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发布了一项特别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从德国前线后面救出他们唯一的儿子(二等兵瑞安)。为此,美军派出了一支特别特遣部队。然而,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我们不禁要问,人真的是等同的吗?如果逐一否定边沁的前提条件,那么边沁的幸福计算方法就无法计算,他所追求的最大幸福原则就无法实现。
六
海伦:义务理论及其局限性
今天,我把康德作为义务论的代表。他写了三篇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是德国古典哲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高峰。他的义务论思想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中。
康德首先区分了假设命令和绝对命令。他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是固定的。假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如果是,我就要。但定词是无条件的,不能因为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不能说谎,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谎。一旦我说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谎,就变成了虚假的陈述,也就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导致大家找借口,所以没有办法落实任何道德。然而,绝对命令的命题会有问题。后来法国哲学家萨特举了一个例子来批判康德,指出坚持绝对命令会背离道德的初衷:比如一个游击战士在二战中反抗纳粹。他逃到你家,纳粹追到你家门口。请问你家有游击队吗?按照康德的绝对命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谎,即使面对纳粹也要说真话。萨特会说,康德,你不是在伤人吗?你只是为了坚守固定的命令而背叛游击队吗?
但我们要反过来问,康德为什么持有义务论的观点?功利主义是一种非常明确和典型的后果论,但是对于义务论来说,判断一件事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是不是应该做,不应该看它的后果,而应该看它的动机和初衷。
善良的意志不是因为它所造成的或达到的而善良,不是因为它适合于达到任何预定的目的,而是因为它想善良,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善良的。像宝石一样,它独自闪耀着它所有的价值。(《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李译,,第401页)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绝对命令”原则:“你只应该按照你同时愿意使之成为普遍规律的标准行事。”(同上,第428页)也就是说,判断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是否可以一概而论。我做这个没问题。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做没有问题,那么就是道德的。从这个绝对命令,他引入了三个派生命令。第一条:“这样行动,好像你的行为准则应该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同上,第429页)第二条:“你应该这样行动,也就是说,无论是你人格中的人性,还是任何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你都会同时被视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同上,第437页)第3条:“每一个理性存在的意志都是立法意志的一般观念。意志必须被视为自己的立法。”(同上,第439页)
二阶导数命令称为“人性命令”——可以表述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按照康德的说法,影片中的酷刑专家亨利直接违背了这个原则,是不道德的。因为亨利无论是对杨下手还是对他的妻子和孩子下手,都是以此为手段。其目的是拯救他人。这是康德不能接受的。因为利用其普遍的法律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他人为手段,社会就会崩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要求所有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把他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德]康德李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另外,当我们想通过折磨杨格、逼迫他的妻儿来救人的时候,可以说我们被恐怖分子绑架了。这时,我们自己的道德底线已经被他拉低了。如果伤害无辜的人就能达到目的,那我们和恐怖分子有区别吗?站在康德主义的立场上,我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不会对扬做什么。可以说,女侦探海伦·布罗迪(Helen Brody)是影片中典型的康德义务论者。所以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亨利对扬的折磨。杨格的孩子被带到刑讯室时,她说:你不能这样,我们是人!让炸弹爆炸!我们不能这么做!她做了一个底线。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不是人了。换句话说,不要对无辜的孩子做任何事是她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康德的论证到底是什么?其实是做人的根本——打破了某个底线,就不能再叫人了。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康德式的义务论在实践中很难坚持。
七
黑色结局的隐喻
以上,我做了一个过于简单化和脸谱化的签到表:亨利被理解为边沁的功利主义,海伦被认为是康德义务论的代表。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看电影的时候都是发自内心的讨厌亨利,会觉得他没有底线。但这不是一场善恶之争。亨利不单纯代表邪恶的一面,海伦也不单纯代表正义的一面。或者说没有人是纯粹的圣人。人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但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之后,很少有人能承担道德责任。亨利和海伦的对立,是边沁和康德的较量。谁是圣人,谁是魔鬼?我假设我们继续以海伦的方式,让核弹爆炸,对恐怖分子无动于衷。结果,有1000万人死亡或受伤。有没有可能只怪杨格一个人?也许影片中更卑鄙的是那位不知名的白宫官员。他总是强迫亨利更残酷地折磨,但他不想弄脏自己的手。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贯彻总统所代表的国家的意志。这似乎是对现代国家和官僚主义的讽刺。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是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行事的,因为国家面对的是无数抽象的个体,而不是少数具体的个体。如果在目前的中国语境下实施,在我们看来功利主义是一种默认的设定,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不言而喻的,而康德的道义论太少了。
必须注意的是,义务论和结果论这两种道德哲学很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将一种立场转化为另一种立场,它们的基本假设和立场也大相径庭。但同时,道德哲学的每一个基本假设都可以被挑战和打破。年轻只是恐怖分子吗?好像太脸谱化了。在当今社会,说某人是恐怖分子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消灭他。但是编剧和导演也暗示杨是非典型的恐怖分子:他说自己是爱国者,做的事是为了国家或者更高的道德。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杨是个疯子。因为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他准备牺牲自己的妻儿。从一开始,他就设定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底线——因为他知道政府会一步步逼近,直到他最终用尽所有“可能的手段”。现代政治哲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国家垄断暴力,具有使用暴力的合法性。正义女神之所以用剑执法,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人性预设——人怕死。这几乎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默认前提。然而,现代恐怖主义语境打破了这一前提。
▲亨利进入秘密刑场,看到正在受罚的杨戈
这部电影让我们回过头来反思所谓的恐怖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理解”(在马克斯·韦伯的意义上是verstehen)这一恐怖行为,而是采用了面具和病理解释。理解不是同情,而是试图分析一个人成为恐怖分子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些人——原本和我们一样的人——不再害怕死亡,而是愿意牺牲自己。“我们”和“他们”之间有着极其不对称的理解。在我们的整个价值排名中,大多数人把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但是不排除极少数人把其他价值观放在生命之前。
影片结尾,除了杨透露的三颗核弹外,还有第四颗核弹。这个核弹引爆装置倒计时为零,影片戛然而止。《战略特勤》的结局很黑暗,充满隐喻,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任何道德哲学的理论都不能被轻浮的支持、赞同和反对所掩盖。因为道德判断必然意味着有人要承担道德判断的一切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后果,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个人非常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虚无主义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对任何社会都是危险的。但其实道德虚无主义只是一种个人的逃避——没有对错,但人还是要做出判断或者采取行动。即使你试图避免这些问题,你也无法真正避免它们。这样的电影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我们的三观崩塌,或者说面对道德危机,而是让我们夯实道德基础。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判断哪些前提对你绝对不可动摇,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最后,我想说,在道德哲学中,一个原则通常是以一个命题来表达的,你可以表示接受,也可以表示反对。但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体的判断和行动。主张和行动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仅仅通过区分事物是不够的。最后,它需要勇气和责任感。任何一种道德,必然也意味着相应的代价。没有代价就没有道德。对于人来说,归根结底要回答的问题是
"
生存还是毁灭.
"
本文选自《书城》2016年11月号
"
"
新的
出版
“阅读原文”
1.《特勤战略组 郁喆隽:在圣徒与恶魔之间——从《战略特勤组》反观道德哲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特勤战略组 郁喆隽:在圣徒与恶魔之间——从《战略特勤组》反观道德哲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1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