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王斌
2018年12月27日,我在高一19级上了一节语文课。题目是《新路(上)》中的“这音乐合适——《我自己的土地》和“我自己的土地”。这个班我一共上了两次,每次最后收获都不一样,所以我会从设计,打磨课,
01
设计反思
我总是喜欢在设计一个类之前找到一个有趣的起点,然后围绕这个点画一条线,可以贯穿整个类。在设计这门课时,我最初的选择是王国维先生对苏轼诗歌的评价——“不笔”。既然要说“分离”和“不分离”,那么必然要说诗的境界,所以我最后选择了“自我的境界”和“非自我的境界”作为这节课的出发点。
为了让学生明白“自我的境界”和“非自我的境界”的区别,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性的境界”,这也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要理解什么是“诗境”,首先要进入诗境。所以我设计了阅读和绘画两个环节,希望通过多维感官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进入诗意的境界。但是这两个环节的操作存在一些问题,在后面的课堂反思中会再次提到。此外,在设计这两个环节时,我过于注重整个诗意场景的呈现,而忽略了艺术场景是由图像构成的。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意场景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谈论图像之外的艺术场景无疑是一座城堡。
另外,我上课的出发点其实是有争议的。我对“西樵人要有最大的乐趣,烹秦,烧笋,酬春耕”这首诗的理解是,诗人把自己的音乐融入了西樵人的音乐,两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物我皆忘的状态。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字体现了诗人的主体性,所以太联所呈现的境界仍然是一种“与我观物”的“自足境界”。虽然两种观点中我更倾向于前者,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合适的。更好的办法是把两种观点都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这种设计也可以增强课堂的思辨性。
02
关于打磨课的思考
研磨班是12月26日开的,授课对象是我任教的体验营2102班。因为最近教学对象在读《论语》全书,所以我从《论语》中导入了“乐”这个富有诗意的词,“人不忍其忧,不改其乐”。但是感觉导入效果一般。毕竟颜回的“乐”和苏轼的“乐”不仅层次不同,而且层次也不同。进口很牵强。
我在“阅读”课上设计了三次“阅读”:自由阅读——寻找诗眼,个人阅读——清诗眼,异口同声阅读——入诗眼。但正式上课时,“读”由三改为二,“诗眼是什么”的问题改为“全诗围绕哪个字”。一是因为自由阅读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自由阅读相对宽松,很难在参差不齐的声音中感受到诗歌的美,自由阅读更适合现代汉语阅读;第二,考虑到学生在正式班级的学习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诗眼”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有必要把问题说得更具体一些。
课后,我的导师还指出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无法给我反馈的问题,比如课件的字体。为了追求贴近苏轼的个人风格,我在制作课件时选择了“中文行走正楷”等艺术字体,却忽略了学生可能难以辨认的事实。这也提醒我,每节课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感受,因为课堂不是展示教师个人素质的表演,学生的经历和收获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所以正式上课的前一天,我去班级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我的课做了一些微调。
03
关于形式教学的思考
正式授课开始,有一集,下课铃响了,但是评委老师还没进教室,因为还在讨论最后一节课。为了让评委看到全班同学,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等到评委进教室,以至于下课铃响后,我把课推迟了1-2分钟。下课后才知道自己又犯了磨课的错误,把这个课当成了个人展示平台。我只觉得评委应该看我完整的课,而不是学生上课铃响,代表正式开始上课。我想以后上课的时候,总会用这个课来提醒自己上课的目的。
我在“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天来班里了解情况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到班里没有安装夏沃教辅,没有互联网连接,这意味着我不能给学生的作品拍照并上传到屏幕上显示。于是我改了黑板设计,把学生的作品放在黑板上,这就成了我板书的一部分。但是,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学生在画画时使用铅笔,铅笔太小,在黑板上看不清楚,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准备一个标记,把学生描述的重点表达在纸上,效果可能会更突出。
在设计这个班级的时候,希望通过“有我”到“无我”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苏轼忘荣辱,融入民间的感受。但在实践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苏轼的“无我”与陶渊明的“无我”是一回事,从而导致全班的升华。
在这堂课之前,对于苏轼的诗,我一直偏爱有沧桑感的诗,比如《大江东去,沧海一粟》《烟雨欲来风满楼》。我一直爱不起来《新路》,给学生上这门课也是轻描淡写。但是当我真正理解的时候,我真的开始喜欢上了。苏轼把自己的快乐融入到人民的快乐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融入学生吗?我们读了一部作品,不代表学生也能读。就像苏轼站在Xi安民的角度看走山的快感,我们是否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教训?
——结局——
欢迎关注南昌市新建二中官微
1.《新城道中 教研动态 |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反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城道中 教研动态 |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反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8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