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林区漂流》于2013年以1058万港元拍卖
李可染的山水作品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丰富,再从丰富到朴素的过程。他在“师古”和“师法自然”之间不断思考和创新,不断完善和创造自己的笔墨结构和画面语言。
李可染的《林区的木筏》属于70年代以后的作品。此时画家注重意境的创造,传统文人的平淡构图也让位于高远深远的结构。借助“外教创作”的写生经验,塑造出全新的景观形象。
李可染《山村瀑布家》
这幅画描绘了雨后山村常见的瀑布和泉水的场景。一抹雨过天晴的清香扑鼻而来,夹杂着浓浓的湿气,就像一首在森林里回荡的康塔塔...
这幅画的原收藏家是著名歌手李双江,他的作品直接从李可染先生本人那里获得。
作者用浓淡不一的墨层染了整幅画,使之幽深静谧,美不胜收。然后再加上浓浓的绿色,整个画面充满了暖意和清新空,让人豁然开朗。
砖拱石桥是画面唯一的暖色,桥下黑色的岩石和明亮的溪流映衬着远处的山瀑,使画面统一在一种幽静的意境中,仿佛可以听到空覆盖的深山里泉水的叮叮当当的声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于绘画,李可染先生认为中国画的高层次审美境界是“不只是画所见,画所知所想”,打破了古代绘画理论中“自然”与“心源”的深层关系。于是,他的山水画从“写风景”跃升到“创境”,更注重写心源、写大意、写山水精神!亲近自然,超越自然,这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李山水的魅力所在。
李可染的阳朔
李可染的井冈山
李可染井冈山2015年卖了1.265亿
这个《井冈山》构图垂直,太阳照在左边。特写为直云松,松下画三组军民,三面红旗;中间场景约占画面的五分之四,写着瀑布、青翠的丘陵山峰、沟壑纹理排列;中间的场景,留下了一片空白,展现了浓密的云层,一望无际的灰色,右边是连绵的群山。
与画家早期的几幅井冈山的画相比,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主峰和群峰的主次关系在中间场景明显减弱,群峰星守护主峰的情况被峰按距离关系一个接一个堆叠的方式所取代。同时,虽然特写镜头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显然已经被精心拾取,不仅注意用浓墨细墨区分松树的前后关系,还精心处理了三组人物指向松树之间场景的力度和空之间的排列。这样的处理既保留了画面厚重、浩繁的感觉,又加强了场景的层次感和空之间的节奏。
李可染《井冈山主峰》
李可染写的这部《井冈山主峰》,就是那种“山中之师”。气象浑厚,树木丰茂,是一种崇高壮丽的审美境界。画面的艺术化管理和形象的创造也是艺术家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李可染的井冈山,革命的摇篮
韶山革命圣地李可染毛主席故居
李可染的森林探险
这项工作是在1972年完成的。它用传统的写意手法描绘山和森林。远处山峰的黑暗部分深沉厚重,经过高度概括和大胆切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笔墨色彩的语言魅力。画面中央,光色与水墨交融,尤其是背光角度,呈现出时间飘忽,黑暗中融合色彩的意境。在黑暗中,墨迹较浓,往往画得模糊含蓄,是比较虚的部分。淡淡的色彩在山的边缘跳动,揭示了深处的空精神。走近的人都很清楚,作为画面最好的部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的空白和刻画,处处都是精准而真实的。
李可染西山
李可染的山水画注重意象的衔接。他强调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简单到丰富,再从丰富到简单。他40年代的山水作品,至今仍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朴素而轻盈,是一种线性的笔墨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素描,创造出新的山水意象,由线状笔墨结构转变为块状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简约,内蕴丰富,厚重浑厚,深沉厚重。1954年后,他以自然为师,多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李可染《千石赛》
1.《苍翠欲滴 李可染的青绿山水,苍翠欲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苍翠欲滴 李可染的青绿山水,苍翠欲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0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