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立足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业成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赋予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和特征。通过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学科”是“一流本科”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双一流”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一流本科”的途径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在总结前期实施的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全覆盖本科生创新培养方案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这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学”也是学校的必然选择。从2016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理念探索、制度设计和机制优化,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本科教学的有效衔接和高水平优质教育过程的有效实施。
本科生实行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的全面实施对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实施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呼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活泼的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育人理念,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分层教学、轮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研究助理、助教、管理助理、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为本科生实施全程导师制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指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知识,尽快进入创新培训项目的真实情境,使其在完成项目真实体验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勇气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从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学生从被动接受和验证型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型,遵循个性化培养的原则,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言行举止、创新的培养方案,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全程导师制构建了一个平等、激励、互动的师生学习空。在这个空的房间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专业话题。导师教学生提问、思考、解惑,教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达到整合的效果。
3.学校深化能源行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改革突破
为了在学校贯彻精英教育的教学理念,整合优质教育的教学资源,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培养的优质教育过程,自2011年以来,创建并实施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教学组织模式的创新教学环节。从第五学期开始,每个本科生都配备了一名导师,学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创新培养方案为核心载体,自主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和2012年本科生依托创新培养项目发表论文480余篇,获专利27项。2014-201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1000余项。对学生连续两年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新教学和导师制得到普遍认可,学生在创造的科研环境、导师的指导作用、自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校给予了高度认可。高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和导师制,仅在2012年教育思想讨论中就写了200多篇论文,为进一步对本科生实施基于创新教学的导师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和2015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坚定了学校正式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信心和决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工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核心载体和组织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被西方高等教育广泛借鉴,本质上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它在我国高校的实施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内涵,包括学术指导、选课指导、科研指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模式不断演变,包括全程制、低年级制、高年级制、项目制、精英制、全员制。学校广泛借鉴国内导师制经验,2012级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计划,2013级和2014级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试点工作,进行两次教育理念研讨,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会议”,最终确定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明确了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以“指导课程”和“创新培养方案”为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的核心载体,建立本科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科全程导师制。
1.“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所追求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可以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层次:一是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二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的价值取向。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只有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才能激发其求知欲,促进主动学习;只有传授知识,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能力,才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以“指导课程”和“创新培训项目”为核心载体
低年级以“辅导课”为核心载体,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范围内自主学习实践,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辅导课”是导师组织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学术问题。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为学生指定学习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四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培养计划”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以本科生项目立项的形式直接开展,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真正的科研和发明训练,在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自主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3.垂直链学习研究团队的组织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是为每个大一新生配备一名导师,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构建了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为辅助的垂直链学习研究团队。大四和大三形成同伴支持,围绕本科生的学业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学校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在办学历史上积累的优势和经验,推出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博士生、硕士生参与本科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如本科生实验、实习、本科生创新培养计划,甚至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作为导师、研究生等科研群体中的一员,长期处于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的主动性,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强调:精英教育教学理念、全程教育引领过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措施、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导师个性化人文关怀、定制化实践创新培养。把握质量的关键和主动权在于“做”。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概念内涵通过五个方面落实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给本科生上好辅导课,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教学环节无缝衔接,理顺理论课堂教学与全程导师制的关系,给予学生和教师耐心和信任。
1.坚持以“导师制”为关键,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教学形式。鼓励以开放的理念探索和丰富辅导方式方法,如小组讨论、个别谈话、宿舍参观、电话辅导、网络交流、师生小组微信群等。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交流和对话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美德的培养本质上是教师通过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授学生“指导课”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指导方式。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最初是一对一导师,最多一对二导师。后来虽然学生人数增加,演变成了小组导师,但小组讨论形式的辅导班一直被传承为导师制的精髓。“导师制”的教学目标:一是传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拓宽学生思维,引发深入思考;第三,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导师可以用自己的学术态度、学者风范、生活态度来影响学生,从而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理想的“辅导课”是引导学生探索某一特定专业学术问题的过程。课前阶段包括合理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给学生布置阅读材料,督促学生学习、思考、形成个人观点;在课堂上,应组织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每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2.坚持专业教育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特征,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乃至资源配置都是围绕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型人才而设计和实施的。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优势在于科学系统的学术培训、广博的学科知识和前沿的学术视野,很多都是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只有把引导学生的学业成长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指导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育人作用。具体来说,要求每门“辅导课”都要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方法。只有抓住以专业教育为载体的导师制的关键本质,使每一门“导师制”真正着眼于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才能避免整个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
3.与创新教学无缝衔接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导师通过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和专业思维的影响和引导,使学生更早为学术研究做好准备,熟悉基本的科学规范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积极探索和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充分依托创新教学环节,统筹规划设计指导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高年级阶段,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结合创新培养方案、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提供研究条件和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理顺课堂教学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关系
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构成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知识转移是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基础,而能力和素质培养是知识内化的载体。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成本应该在渐进式培养过程中统一,但传统的基于班级规模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更有利于知识转移,因此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绝不是对基于原有课堂教学的新教学模式的简单补充或补充。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学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施要在教师精力、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资源和条件上协调和配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制度化结合。
5.给学生和老师自己耐心和信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直接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甚至可能会很漫长。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本科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不准备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甚至有消极对待、回避甚至抗拒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责任感,要确信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任,通过引导重新激发这种天性。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做“导师”意味着教师从“老师”变成了“教育者”。影响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教师的言行、修养和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给自己更多的耐心和信心,不断充实自己,实现向“教育者”的转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科生实行全程导师制的意义不仅在于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学校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突破。以扎实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重点,有效推动学校相关领域工作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相关协调工作。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规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经验交流等工作。
二是修改本科培养方案,精简课堂教学时间。目前,一些高校在实施导师制时遇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于课堂教学的计划安排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在校时间。因此,在学校2016年版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将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到2200小时,以留出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特别是进行创新教学。然而,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变得更容易,而是越来越重。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政策经费的落实,按照每个学生每年一定的数额,学校作为本科生整个导师的工作津贴,经费每年拨给学院一次,学院负责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配给导师。第二,将本科生专职导师作为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基本教学要求,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岗位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发布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从导师选择、职责、岗位要求、考核等方面细化了《学院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学院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工作细则,并报学校备案,向师生公布实施情况。
第五,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学校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指导意见,从导师工作态度、职责履行、工作成效等方面制定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学院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和评价工作计划。二是组织评选优秀导师,对取得显著指导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本科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岗位聘任、评价考核、在职培训、职称评定等。
第六,建立和完善立体化培训措施体系。以整个本科生导师制为纽带,改变了原来由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的本科生管理模式,扩展为“五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即所有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研究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育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强化“负责人”在管理、培养、服务学生等不同岗位的责任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开展学生工作,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才;研究生协助导师帮助本科生,交流成长经验。二是落实制度,将研究生参与本科管理的政策文件细化,明确研究生“科研辅助、教学辅助、管理辅助”的待遇,以及选拔、职责、考核等实施细则。
推进“一流本科教学”建设,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学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纳入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规划、学习、研究、育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作者:赵丽,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本论文是2019年本科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2010-2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J19120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王。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中国大学教学,2016(8):74-79。
[2]李志毅,朱宏,刘志军,等.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0-134。
[3]黄锁义,李蓉,潘,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论坛,2011(2):22-24。
[4]黄云,翟春光。本科生导师制——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有效模式[J]。《科学周刊》,2012(3):24。
高云。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高等科技教育研究,2004,23(4):59-60。
北京教育杂志
1.《cumt教务处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依托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cumt教务处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依托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0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