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网截图
双林小学在最开始实施“教材循环制度”时,也将科学这门学科纳入其中,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上科学课经常需要记录实验数据,教材上就有很多表格,但学生又不能在教材上随意书写,只能将表格抄在作业本上,非常浪费时间,另外,科学课有时还会有调考,对学习的质量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需要复习时却存在缺少课本的情况,也会导致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于是,学校很快便取消了将《科学》作为循环教材,目前仅保留了在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上实行“教材循环制度”。
在王维令看来,每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对于教材的使用情况也不同,音乐和美术等学科能实现教材循环,在于对教材的依赖不大,学生仅看着教材,也能跟老师学到知识,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一样,这些学科学生需要做大量笔记,且需要随身携带进行预习和复习,不可能对这些学科的教材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这些教材的使用频率也高,导致书本很容易折旧,实现教材循环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另外,教材更新速度也是让语文数学英语等教材难以循环的另一大原因,在龙泉一小陈老师的印象中,音乐和美术的教材在五年内仅有过两次修订,且修订后对教材使用的影响也不大,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材更新快,特别是像“道德与法制”学科,几乎每年都会更新,一旦更新就会导致旧教材无法使用而不得不使用新的教材。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多位教师和校长对于教材循环的未来持相同观点,即只可能在音乐、美术学科中进行,在其他学科里普及基本不现实。
此外,一名成都校长表示,受疫情的影响,尽管学校对循环教材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消毒工作,但部分家长也开始对教材循环提出了意见,建议学校在疫情期间暂停使用循环教材,与此同时,从去年教育部明确2022年美育中考全面推行后,音乐和美术的教学方式也会发展改变,对于未来这两门学科是否还能继续实行“教材循环制度”,该校长对此持“有待观察”的态度。
解决:建立切合实际的教材使用制度
可探索数字教材模式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教材循环使用,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业内普遍认为,教材循环使用,可节约资源、更加环保,也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但就教材循环使用具体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循环使用,只在少数科目的教材实施,循环使用的教材只占少数。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循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即二手市场,但购买二手书的学生、家长并不多,教育部门与学校也无相应的支持、配套措施。推进教材循环使用,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体系,并转变家长和社会对旧教材的观念。
熊丙奇表示,教材要循环使用,首先要求教材的印制质量要高,这就可能带来教材价格的提高,如果教材没落实,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同时,教材循环也意味着出版社、发行机构减少收入,从利益角度看,出版社、发行机构并不希望看到教材循环起来。
因此,截断教材出版的利益链,建立公开、透明的教材采购体系,对于推进教材循环就至关重要。
此外,熊丙奇认为,教材循环,还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使用教材的教育、引导,对已经使用教材的回收、消毒,如果教材破损严重,就无法循环。另外,学生和家长对待循环教材的态度,也影响教材的循环使用。在实际的教材循环过程中,部分学生使用新教材、部分学生使用旧教材,会引发使用旧教材的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对旧教材的不满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学习这一学科的积极性。同时,要保障教材循环,学校要有专业的图书馆以及专业人员处理回收的旧教材,但很多学校没有专业人员。概而言之,就是教材循环的效果并不理想,或者说不切实际,花了大量精力,什么目的也没达到。
因此,熊丙奇建议,对于已经实行的教材循环使用情况,需要做客观的评估。不能为追求循环的概念而做表面文章,要建立切合我国学校教学实际的教材使用制度。在这方面,我国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针对义务教育高年级学生、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字教材模式,选择部分学科做数字教材试点,这就不存在新旧教材发放问题,而且,也减少纸质教材印刷成本,做到更节约、更环保。
1.《教材一年浪费200个亿,教材循环到底卡在了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材一年浪费200个亿,教材循环到底卡在了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3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