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此而不同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其实类似的问题从春节开始就萦绕在我的脑海: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三届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讨会,我该学什么?
开学第一天,我给自己这样的解释:我要下到尘埃里,在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静静地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我要化作一滴水,追溯8700万党员在奔腾的延河上的“灵魂家园”;我想做一个安静的行者,去看看通向中国梦的基因图谱和路线图...我想回到我的内心,在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想想: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现在看来这个答案是理智多于理智。但这确实是我最初的动机和一般意义。我读给全班同学听,继续按照顺序接受,没有遗憾。
接下来的30天,确实是灵魂的洗礼。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5年到1948年这特别的十三年,我们发现了一个传奇的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沉睡着,着迷着。正如班长戴锋在总结讲话中所说,我们重温了在宝塔山的入党誓词,体会了在延河畔的奋斗精神,到纪念馆缅怀先辈的事迹,向“四·八”烈士表示崇敬和哀悼,充分肯定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成就, 梳理了从井冈山到延安、延安到北京的历史,展望了当年革命圣地的蓬勃激情和无限魅力,思考了“小米加步枪赢天下”的道理和真谛。 面对延安这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我们眼花缭乱,着迷不已,尽可能地汲取养分和动力,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人生价值。
跟随刘志丹、Xi中勋等革命者的奋斗,我们去了赵晋、下马兰、南梁,越过陕甘边境,行了2600里,遍游根据地山川,体验了先辈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的坚韧,在诱惑和挫折面前的刚毅,感受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自豪,真正在精神上补了一次钙,牢记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围绕“我是谁,为谁,靠谁”这一终极话题,我们前往原边政旧址,探索“只看公仆不看官员”的现象,实现了在张侧塑像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地走访了梁家河,理性思考了“耿彪问题”。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维度,深化了对党的宗旨的认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标准、党性标准和道德标准
我们深入思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问题,走进杨嘉玲、枣园、王家屏,在南泥湾过夜,参观农家,重读《关于培养共产党员的问题》,体会整风的精神内涵,体会劳动的幸福与艰辛,领略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更加坚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为立身之本,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
我感觉到了变化。从自我到家园和国家感情的变化,从瞥见到珍珠的变化,从蒿的顺序到石头的变化...这个变化毁了肌肉骨髓,也催生了很多诗词。丁一秀同学用长诗《理智》唱出来——
啊,巍峨的延安宝塔
你出神入化,美轮美奂,几千年都见不到
请告诉我-
疲惫的乞丐
13年打败国家的原因
强壮而坚定的年轻血液
爬到延安城的原因
南洋华侨领袖响应每一个号召
请给出中国希望在延安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的原因
备受尊敬的学者。
窑洞给出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的原因
一个抛弃高鼻子黄头发去帮助世界的人
在不人道和困难的环境中献出生命的理由
啊,宁静的延安宝塔
你看不起红尘,习惯秋风
请告诉我-
陕甘篝火的原因和70多次的屡败屡战
20岁的娃娃之所以被人喜爱,不退缩
我可爱的精神支持列宁小学,给亲戚埋了
人民英雄没有内斗和避灾就失去左右臂膀的原因
从权力的核心到生命的边缘,从来不算个人得失的原因
啊,无言的延安宝塔
请说,这些你都亲眼见过。
在山沟里走来走去怎么能写出一百篇男性文章
扮演一个浪漫的人物,看当下轰轰烈烈的乐章
我们怎样才能在高原上的毛良沟支援一百万四川人
创造火热的生活
如何在落后农民中建立先进的无产阶级共产党
你怎么敢在共产国际的光辉道路上另辟蹊径
…………
(与人大校友在陕北公学部旧址前)
我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它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领导对大学生的鼓励——“人民有难,你在吃人民的小米...如果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你就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但是味道不深刻。在延安的书房里,我找到了陕北公学的根,找到了茅屋窑洞里的源,可以回答三个掷地有声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问题——我是谁,我依靠谁,为了谁?
陕甘边界为什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根据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北上抗日的起点?
耿彪关于党群关系的问题——如果再出现危机,群众会不会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为了保护我们的党员干部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人!一切看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愿意为人民的利益付出任何代价。这绝不是文字上的超级神秘,而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对规律的深刻理解。
不远的人。美国记者斯蒂尔曾感慨地说:“真的,如果我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去过延安,生活真的会不同。在历史发生的地方体验和认识历史,在理论的原创中学习和检讨理论,在精神的发源地感受和理解延安精神,用历史审视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曾经,“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是延安精神再次滋养了我们,给了我们最鲜活的集体记忆和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我知道我赢不了一本书,但我把过去30天的所学、所想、所感、所言,都写进了这本《延安笔记》。因为都很急,不考虑,可能会有很多错误;还有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难免会偷看太阳,用锥刺地面。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些文字,我没有做任何改动。我不想实话实说,只想真实地呈现出来。”站在真理上,寻求生命之光”。
如果你遇到这本书,如果你还能发一个感慨——“世界那么大,你一定要去延安”,我愿足矣。
另外,好像是多余的话。
2015年6月12日,延安
补后记:
李一航,出生于1974年12月,是河南省公民权利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羊城晚报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副总裁。带领团队采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国“两会”等近十年来的重大政治会议;组织策划了“羊城新八景评选”、“垃圾分类新快样”、“广州申亚”等系列报道;发表《新闻头条》、《风云广东》等作品。曾20余次获“广东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并获“全国优秀记者”、“金枪奖”、广东出版社最高奖、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2015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李一航等47名“似乎不太年轻的年轻干部”从全国各地聚集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为期30天的学习生活。从第一天在大门口报个照到毕业总结的最后一天,李一航紧张的学习之后勤奋的工作,每天写日记,大部分又细分为早、中、晚。30天的学习生活浓缩成75个活字,再加上这篇序言,76,245页,厚而重。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延安,革命圣地,党的历史和建设都有点遥远。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被《寻找精神密码的延安笔记》的内容深深吸引:李一航的文字和他的说话风格一样,幽默而质朴,每一篇日记都充满了素材。我看了,听了,想了,还收录了一些诗。这门课穿插了历史材料、插图和阅读。在最后的致谢中,作者本人谦虚地说,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所有的新知识都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所有的讲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而我只是一个未必胜任的记录者。”
这本书《带着温度》成为延安干部学院在中国开办以来的十年里,学生在学习期间写的第一部手稿,在学院的教职员工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目前,该书已被学院图书馆收藏,并配备在每个学生的房间里,以鼓励学习风格。我想,之所以被高度认可,可能是因为它引起了某种意识的深层共鸣。
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想去哪里。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生活是不同的。
生活因此而不同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其实类似的问题从春节开始就萦绕在我的脑海: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三届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讨会,我该学什么?
接下来的30天,确实是灵魂的洗礼。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5年到1948年这特别的十三年,我们发现了一个传奇的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沉睡着,着迷着。正如班长戴锋在总结讲话中所说,我们重温了在宝塔山的入党誓词,体会了在延河畔的奋斗精神,到纪念馆缅怀先辈的事迹,向“四·八”烈士表示崇敬和哀悼,充分肯定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成就, 梳理了从井冈山到延安、延安到北京的历史,展望了当年革命圣地的蓬勃激情和无限魅力,思考了“小米加步枪赢天下”的道理和真谛。 面对延安这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我们眼花缭乱,着迷不已,尽可能地汲取养分和动力,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人生价值。
跟随刘志丹、Xi中勋等革命者的奋斗,我们去了赵晋、下马兰、南梁,越过陕甘边境,行了2600里,遍游根据地山川,体验了先辈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的坚韧,在诱惑和挫折面前的刚毅,感受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自豪,真正在精神上补了一次钙,牢记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围绕“我是谁,为谁,靠谁”这一终极话题,我们前往原边政旧址,探索“只看公仆不看官员”的现象,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张思德塑像旁,实地走访了梁家河,理性思考了“耿彪问题”。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维度,深化了对党的宗旨的认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标准、党性标准和道德标准
我们深入思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问题,走进杨嘉玲、枣园、王家屏,在南泥湾过夜,参观农家,重读《关于培养共产党员的问题》,体会整风的精神内涵,体会劳动的幸福与艰辛,领略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更加坚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为立身之本,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
我感觉到了变化。从自我到家园和国家感情的变化,从瞥见到珍珠的变化,从蒿的顺序到石头的变化...这个变化毁了肌肉骨髓,也催生了很多诗词。丁一秀同学用长诗《理智》唱出来——
啊,巍峨的延安宝塔
你出神入化,美轮美奂,几千年都见不到
请告诉我-
疲惫的乞丐
13年打败国家的原因
强壮而坚定的年轻血液
爬到延安城的原因
南洋华侨领袖响应每一个号召
请给出中国希望在延安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的原因
备受尊敬的学者。
窑洞给出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的原因
一个抛弃高鼻子黄头发去帮助世界的人
在不人道和困难的环境中献出生命的理由
啊,宁静的延安宝塔
你看不起红尘,习惯秋风
请告诉我-
陕甘篝火的原因和70多次的屡败屡战
20岁的娃娃之所以被人喜爱,不退缩
我可爱的精神支持列宁小学,给亲戚埋了
人民英雄没有内斗和避灾就失去左右臂膀的原因
从权力的核心到生命的边缘,从来不算个人得失的原因
啊,无言的延安宝塔
请说,这些你都亲眼见过。
在山沟里走来走去怎么能写出一百篇男性文章
扮演一个浪漫的人物,看当下轰轰烈烈的乐章
我们怎样才能在高原上的毛良沟支援一百万四川人
创造火热的生活
如何在落后农民中建立先进的无产阶级共产党
你怎么敢在共产国际的光辉道路上另辟蹊径
…………
(与人大校友在陕北公学部旧址前)
我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它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领导对大学生的鼓励——“人民有难,你在吃人民的小米...如果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你就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但是味道不深刻。在延安的书房里,我找到了陕北公学的根,找到了茅屋窑洞里的源,可以回答三个掷地有声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问题——我是谁,我依靠谁,为了谁?
陕甘边界为什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根据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北上抗日的起点?
耿彪关于党群关系的问题——如果再出现危机,群众会不会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为了保护我们的党员干部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人!一切看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愿意为人民的利益付出任何代价。这绝不是文字上的超级神秘,而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对规律的深刻理解。
不远的人。美国记者斯蒂尔曾感慨地说:“真的,如果我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去过延安,生活真的会不同。在历史发生的地方体验和认识历史,在理论的原创中学习和检讨理论,在精神的发源地感受和理解延安精神,用历史审视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曾经,“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是延安精神再次滋养了我们,给了我们最鲜活的集体记忆和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我知道我赢不了一本书,但我把过去30天的所学、所想、所感、所言,都写进了这本《延安笔记》。因为都很急,不考虑,可能会有很多错误;还有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难免会偷看太阳,用锥刺地面。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些文字,我没有做任何改动。我不想实话实说,只想真实地呈现出来。”站在真理上,寻求生命之光”。
如果你遇到这本书,如果你还能发一个感慨——“世界那么大,你一定要去延安”,我愿足矣。
另外,好像是多余的话。
2015年6月12日,延安
补后记:
李一航,出生于1974年12月,是河南省公民权利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羊城晚报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副总裁。带领团队采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国“两会”等近十年来的重大政治会议;组织策划了“羊城新八景评选”、“垃圾分类新快样”、“广州申亚”等系列报道;发表《新闻头条》、《风云广东》等作品。曾20余次获“广东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并获“全国优秀记者”、“金枪奖”、广东出版社最高奖、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2015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李一航等47名“似乎不太年轻的年轻干部”从全国各地聚集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为期30天的学习生活。从第一天在大门口报个照到毕业总结的最后一天,李一航紧张的学习之后勤奋的工作,每天写日记,大部分又细分为早、中、晚。30天的学习生活浓缩成75个活字,再加上这篇序言,76,245页,厚而重。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延安,革命圣地,党的历史和建设都有点遥远。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被《寻找精神密码的延安笔记》的内容深深吸引:李一航的文字和他的说话风格一样,幽默而质朴,每一篇日记都充满了素材。我看了,听了,想了,还收录了一些诗。这门课穿插了历史材料、插图和阅读。在最后的致谢中,作者本人谦虚地说,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所有的新知识都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所有的讲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而我只是一个未必胜任的记录者。”
这本书带着温度,成为延安干部学院在中国开办以来的十年里,学生在学习和写作中完成的第一部手稿,在学院的教职员工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目前,该书已被学院图书馆收藏,并配备在每个学生的房间里,以鼓励学习风格。我想,之所以被高度认可,可能是因为它引起了某种意识的深层共鸣。
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想去哪里。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生活是不同的。
1.《李宜航这些年的故事48:人生因此而不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宜航这些年的故事48:人生因此而不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4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