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一体的伟人。他创作《诗经》的基础上,又对楚国的民歌加以促进,创立了“楚辞”这种独具特色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这一两千年来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核心的代表作。
关于屈原之死,真的是投河自尽吗?自尽的原因你是否清楚?
这位伟大的人,我们知道他是因为怀才不遇核对朝廷的灰心而自投闵罗江,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早年的屈原还算是得志,他收到楚怀王的信任,出人左徒、三闾大夫邓志伟,经常参与国事和法律的指定。屈原主张改革吏治,任用贤能,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国的实力日益强盛。“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耿正不阿,所以为他人排挤,渐渐地失了宠。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遭受到了楚怀王的质疑,但是楚国还是彻底的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一直感到心中异常郁闷,于是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辞藻十分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都城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身怀大石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知晓之后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虾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 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另说屈原之死
最近,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并非是死于自溺,而是被死于谋杀。屈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他曾经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那首《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这个人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似乎比屈原本人更高,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也有有着惊人的美貌; 同时是一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而制约的女人,她不能够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这首“湘夫人”之中的“湘”就是代表楚国,“夫人”就是妻子得意思。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便让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便把遗体送回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当时的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禁不住的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他的老相好“湘夫人”一定会想尽办法说服心上人的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有辱往事,楚国新王便遵照楚怀王的遗命, 派人捕杀屈原。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其实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绑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 酷的历史悲剧。
而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当时的追杀情景呢,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则象征着的是装着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闵罗江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在闵罗江的真相。
当然屈原死于谋杀这一说法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只是一种猜测,但是谁又能说这种猜测不是历史的事实呢?
1.《屈原之死的历史真相:忧国忧民投江自尽?还是被人杀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屈原之死的历史真相:忧国忧民投江自尽?还是被人杀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