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常吃的饺子叫食“龙耳”,吃面条称为吃“龙须面”,吃馄饨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称为食“龙子”。吃馒头或春卷儿叫吃“龙蛋”,吃鸡爪子也被称为吃“龙爪”,

  明清两朝,二月二这天,还要举办祭祀先农和皇帝亲耕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帝王祭祀先农

  龙在我国各民族人民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先民们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相传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这一做法一直被世代延续,明清两朝,二月二这天,还要举办祭祀先农和皇帝亲耕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之后,皇帝还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自耕田。

  皇帝耕田有严格的礼仪制度。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清制改为往返犁地三趟,然后,从西阶登观耕台,观耕结束后,由东阶退下。

  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的《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就描绘了雍正皇帝出宮至先农坛祭先农神的礼典以及皇帝作示范性演耕的情景。

  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代皇帝在耕耤之前,都要事先进行演练耕田。圆明园里的山高水长,中南海的丰泽园,是两处重要的演耕场所。嘉庆皇帝亲耕时,还闹出过笑话:碰上了不听话的耕牛,将责任推给了顺天府的官员。有一年,嘉庆来到先农坛亲耕。碰巧顺天府所备耕牛不驯服,一时发起了牛脾气,死活不肯耕地。换了很多头耕牛,嘉庆还是无法驾驭,最后勉强耕了三个来回。嘉庆完成礼仪,又命一些官员耕地。这些官员不会耕地,无法驾驭耕牛,甚至还出现了耕牛四处奔逃的事情。嘉庆十分震怒,当天就向军机处发了上谕:“耕耤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著将专司供办之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俱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府尹费锡章系专辖之员,著交部严加议处……”

  同样,在民间,二月二的俗语、习俗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不下雨”,意思就是龙抬头意味着天地交泰云兴雨作而万物生长。另外,唐代以后,北方部分地区把龙抬头的二月初二认为是“迎富贵”的日子,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满地流”的俗语。

  这些虽是俗语,但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国农历二月时,气候已转暖,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与春耕播种之时,古今人们都祈望着新的一年农业丰收。同时二月二也是惊蛰节气前后,百虫蠢动,疫疠丛生,而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好企盼着龙出来进而镇住各种毒虫,故有龙抬头之说法。

  到了明清时候,北京城有着非常多的歌谣、民俗与食俗等内容,有一些还留存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是我年少时唱过的一首民谣,它写在家中一幅名为“皇帝耕田图”的年画上,年画上画的是身穿龙袍的皇帝手扶犁把躬耕籍田,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撒种,那牵牛的则是一位七品县官,画上还画着提篮送饭的皇后和几个宫女。这张年画儿极具情趣,六十多年过去,仍记忆犹新。

百姓敬土地神

  虽然土地爷在众神仙中不怎么显眼,但先民们却认为“万物土中生,地能载万物”,于是先民们心中将土地奉为神,尊土地爷为“社神”。传说治理大地洪水的大禹,死后被尊为“社神”,社神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专管人间土地及有关事务。

  每当立春后的二月二时,家家户户都向供奉的土地爷塑像,或自家制作写着土地爷名讳的灵牌焚香祭拜,这一天,人们还要杀猪宰羊,雇戏班子演戏,热闹好几天,这是最初的“社戏”。

  因此,土地庙倍受百姓的欢迎。旧时,四九城的城乡村镇乃至农家院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土地庙。 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昔日北京城有40多座土地庙,但实际上北京的土地庙远不止此数,这还不包括三圣庙、五圣庙、七圣庙中的土地神。

  老北京宣武门外曾有个三层大殿的大土地庙,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这里举办的庙会,是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这是大的土地庙,还有很多小的土地庙,据《海淀古镇风物志略》记载,当年在老虎洞西口路北拐角处的利顺祥烟铺后院,有一处用石头垒砌的小洞,洞中有一座小土地庙。笔者记得在我曾居住过的一个古老胡同里,也曾见有座小土地庙,奉供着一个土地爷,常见有人在小庙内焚香叩头。

  二月二年画

  当然,当时老北京级别最高,规模最隆重的,要数皇家的土地庙:“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台。每层都有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祭台的地基也全部用汉白玉石铺垫。台上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铺设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壤,所以也称作“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剃龙头与回娘家

  关于二月二的习俗,现在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二月二,剃龙头”的俗语。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一到这天,北京城大街小巷的理发馆里人满为患。

  这个习俗为何如此盛行?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故旧京时,大年三十儿前剃头挑子及后来的理发馆最忙。

  不过,“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属于误传。清军入京城后曾传令原汉族民众-律学清满族人,剃光头只在后脑留个辮子;但汉族百姓心里并不服气,每次剃头时必引思起曾经的满头黒发,所谓‘’剃头思旧‘’,后来被传说为‘’剃头死舅舅。

  关于“二月二儿剃龙头”也有传说。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访游乐后回京师途中,有一次游船停靠在天津卫, 他看见有些农家的小孩在剃头,,乾隆怱然想起那天是二月初二,灵机一动也想剃剃头,下谕旨后随行官吏急忙找来天津卫最好的剃头匠,但来了几个都没剃成,皇帝都不满意。原来过去给皇上剃龙头, 剃头匠是不许一只手按着皇上的头,一只手拿剃刀剃的,那几个剃头匠不懂这规矩。后来找来个懂得此规矩的,剃好了乾隆的头,并给刮了脸, 乾隆一高兴给了好些奖赏, 剃头匠领了赏赐高兴而去。此事儿传至四九城,就成为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

  其实,在二月二,民间还有很多习俗。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万虫伏藏,农作物也因此获得丰收。元人欧阳玄写的《渔家傲》词中曰:“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清人清人潘荣陛在他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载:“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呼为引龙回。”即二月二儿这天一早,天没亮就起床,用细炉灰或石灰从大门街外井台开始一直撒向房中床脚,再沿墙根撒向灶台边,意为“引龙回”。让神龙镇住各种害虫,至今北京一些农家仍有此习俗。

  “祭饼熏床虫子收,青龙今日定抬头”。《燕京岁时杂咏》的这句诗词描写出旧京百姓家于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用油煎春节祭祀时的剩余面食供品,以油炸味儿来熏屋子熏炕, 俗曰熏虫儿。民间也有“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 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不下墙”,以及“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等众多民谣民谚。

  ‘‘二月二儿,接宝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这句歌谣说的是老北京城二月二的一个传统民俗,旧京时百姓家新婚不久的男女,正月里男人家最讳忌守空房,媳妇必须在男方家里,因此,正月后必在二月初二这天去接回女儿,让女儿在家住上几天,全家团团圆圆吃顿团圆饭,接回时父母常在大门外迎接,并用已制作好的年糕或花糕贴在女儿的额头上,母亲还会念道着“昐我女儿家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节节升高”。女儿回来时,也会带来的-些新磨成的玉米面或白面倒在父母家中的粮仓内,以示给娘家填仓,全家一片欢乐情景, 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农乡里仍有传承。

  另外,自明清以来,二月二儿这天在北京及各地的农乡地区均必举办祭祀龙王的典仪及活动,民间的香会必在龙王庙内外出演社火,演出舞龙与舞狮等精彩节目欢庆,祈昐那龙抬头兴风下雨滋润大地,农作物大丰收。在城乡的一些住家的主妇们于二月二这天常用彩纸剪些猫鸡以及葫芦福字等图案作为镇物,然后贴在屋墙或玻璃窗上,喻意着让猫逮老鼠,让鸡啄吃害虫,企盼着吉祥福禄万事如意。

  “剪金贴额邀神眷,还约拈香到涿州”,旧京时二月二儿京郊及涿州的碧霞元君庙烧香奉拜,以祈求吉瑞祥福,故二月二也曾被称为踏青节。

吃春饼及爆米花

  二月二儿自古流传着众多饮食庁面的习俗,吃春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被百姓们称为吃龙鳞饼或龙皮,春饼是用温开水和面揪成-个个小挤儿,在两个挤儿上一侧抹上些香油, 毎两个连一起同按扁搟成约七寸见圆的面饼在饼铛上烙熟,故曾俗称为荷叶饼或合页饼;老北京人不止是在立春节那天吃,二月二龙头节时也必吃,由于烙出的薄饼上留有很多烤烙出的糊点儿似那龙身上的龙鳞,故称为龙鳞饼龙皮;二月二儿用春饼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放些大葱条,夹上酱肉或“扒猪脸”及“炒合菜”或春盘中的菜卷着吃,荤素搭配营养膳食平衡,吃起来真是又香又美味可口哟。

  这天常吃的饺子叫食“龙耳”,吃面条称为吃“龙须面”,吃馄饨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称为食“龙子”。吃馒头或春卷儿叫吃“龙蛋”,吃鸡爪子也被称为吃“龙爪”,

  除此以外这一天人们还要吃猪头和鱼头。人们喜爱把猪头鱼头视为龙头奉祭,其本是吉祥兆头的标志。自古以来猪头是祭奠神祖的供品,猪头曾是不能随便吃的。民间过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杀了猪后每天饭菜都会有点肉,待正月一过肉吃完了,就剩下曾祭奠用的猪头,正好二月二时再用猪头当祭龙王的供品。

  旧京时也有百姓家选择吃鱼头的,其取自于“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其喻意着吉祥福顺。还有些人家在这天要用发好的白面擀成长片,放入已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似龙的长条,盘入笼屉,蒸熟后全家分食,人们称为“吃懒龙”,喻意着吃了似龙状的食物可以解除春困与懒惰,抖起精神过好日子。

  有趣的是,北京人最爱吃的美味小食品爆玉米与“二月二”龙头节还有联系。传说武则天“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传谕四海龙王在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龙王看到人间因干旱而饿殍遍野的惨状,他偷偷地为人间降下雨。百姓得救了,而他却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五台山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惹想重返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为报龙王降雨救百姓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正逢赶集之日,有一个老婆婆赶集去卖包谷,袋口松开金黄金黄的包谷籽撒了一地。人们看到后心想,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在大院内支起锅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拜奉龙王。玉帝在天上向下一看,那金豆真的开花了,遂将龙王免罪释放,让他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农业丰收。打这以后每年的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唱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企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原标题:“二月二”的民俗 除了剃龙头还有哪些正确打开模式

1.《二月二古诗 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的民俗要做什么 二月二的古诗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月二古诗 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的民俗要做什么 二月二的古诗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