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话
茶油:湖南人生活中被忽视的底色
很多人爱吃,但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用的是什么油。只有“最拉胃口最雅文学”的汪曾祺炒一个青菜也认为“猪油是热的,酱油用的很仔细,开锅的时候一般不烧水,也不煮很少的水,不盖锅,也不盖短时间。这样炒出来的菜不失去菜的味道,也不变色,就像当初从园子里摘的一样。”。这种观点与袁枚在《绥远菜单》中所说的一致:“炒菜一定要用肉油,炒菜也要用植物油。”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吃他们能买得起的任何石油,而不是使用他们想要的任何石油。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茶油,茶油正在成为高端消费品。
茶油在湖南农村很常见。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有其深刻的地理逻辑。湖南地处内陆,地理位置偏南。广阔富饶的低地丘陵非常适合种植油茶。其实对于长期被常绿阔叶林覆盖的湖南来说,油茶这种低矮的小树,就像柑橘树一样起源于它。
唐代永州人柳宗元,曾在冬季将油茶移植到门前作为观赏植物,被称为“海石榴”。看到巨大的红色山茶花,自然让他想起了长安的石榴。这些油茶树种也是蜜蜂冬季的蜜源植物,对长江以南中华蜜蜂冬季的生存至关重要。
所以湖南人爱吃辣椒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湖南人首先消费茶油。从产量和日常使用来看,茶油的种植和加工历史比胡椒长。对于不辣不乐的湖南人来说,茶油成了长期被忽视的生活背景。正文/钱伟
山茶油
茶油是如何从“草根”变成“贵族”的
▲怀化会同县郎江镇旧榨油车间,佘林和佘东升两兄弟一起动手抬夯榨茶油。照片/鲁起星
将茶油放入罐中可以大大延长储存时间。
“买茶油,80元一斤。”2016年7月中旬,在当地沟壑雨林中寻找鲜艳的叶猴耳环时,路过通道县张丽村时,一位侗族市民用去年冬天榨的茶油问我。我很惊讶这个国家的茶油价格这么贵。后来发现怀化通道县平潭、赣西等地的茶油销往广东,成为农村的热门特产,尤其是从当地油厂提取的茶油,在广东人中很受欢迎,但卖这么高的价格并不难。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出油率低的茶籽只是湖南省广大富庶山区村民居家常用的食用油,价格甚至比不上出口桐油。
湖南人吃的茶油不比胡椒少
没有人怀疑辣椒在湖南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辣椒的分量从传统湘菜就能看出来,比如剁椒鱼头,辣椒炒肉。湖南人选择接受辣椒,这与腹地马蹄形的内陆气候有关。潮湿多雨的冬天让原本咸淡的食欲变得毫无吸引力。辣椒似乎是一种情绪激动剂,一扫这阴雨天带来的烦闷,辣得连汗都流了一地,暂时忘记了湿冷的烦恼。
据说辣椒塑造了湖南人的性格,这种“蛮”的气质真的和吃辣椒有关。说到茶油在湖南人性格中的作用,似乎找不到很好的证据。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应该吃什么样的油,吃什么样的油往往比较便宜,油的味道大多被胡椒或酸菜的味道所掩盖,但茶油的清香会让人的意识淡化。
而且在提倡健康饮食的同时,茶油这个曾经农村的东西,也变成了石油中的贵族。茶油油酸含量高,营养丰富,甚至可以与橄榄油媲美,因此成为一种高档食用油。加上茶籽含油量低,提取工艺复杂,茶油逐渐退出湖南人民日常饮食,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销售和外卖商品。它的“去草根”真的让还在吃茶油的农村村民大吃一惊。甚至一个住在湘西南道县张丽村的侗族村民,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山上的茶籽越来越贵了。过去是日用品的食用油现在可以以每斤80元的价格出售。而且很多广州油商都去渠道找老茶树,根据树龄来判断这个地方提取的茶油的质量和价格。一时间,茶油的养生功效再次上升,让湘南几大县抢占了“茶油之乡”的美誉。
这种从草根到本土名片的历史反转,与日益兴起的素食主义和餐桌卫生密不可分。
湖南人喜欢茶油吗?这似乎是肯定的。因为在食用油匮乏的时代,能端上农民餐桌的菜品并不多,再结合湖南山区的地理格局,村民在油菜、大豆等之前用茶油做三餐应该是合理的。桐油用来点灯,茶油用来炒菜,大概是居住在丘陵低地的湖南人最自然的选择。
湘菜的香味也和茶油有关。湘菜研究员蒋易认为,新中国成立前,肉油和植物油是长沙餐馆的主食。肉油是猪油,植物油是茶油。民国时期湖南茶油生产中,茶油和桐油支撑了湖南许多地区的经济和生活基础,包括种植面积和消费。沅水流域很多古镇与桐油茶油贸易不无关系。就连经常在沅江边漂泊的沈从文,也注意到了很多长江边上设立的油坊。这些传统木压机的数量与当地的桐油贸易密切相关。
“祖安所有的菜都是用茶油炒的,”蒋易回忆说。建国前,市场上的豆油、菜籽油或调和油等散装油没有进入长沙市场。那时候香艳的糖油粑粑是用茶油炒出来的,连“闻起来臭,尝起来甜”的火宫臭豆腐都隐隐有茶香。
“茶油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不冒烟。菜籽油没有办法比较。”蒋易说,“而且茶籽是在山上生的,出油率不高,压榨方法相当费工,有一种乡土感。湘菜里的上品菜品需要它的帮助。”
都说湘菜不辣,湖南人不能丢辣椒。其实不能长久失去的是一滴茶油的清香。在以麻辣著称的湘菜中,茶油不仅要做参与者,更要做调调者。和淳朴的湖南人一样,这种色彩和味道值得回味。
湘西南苗族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从一滴茶油开始
虽然茶油已经逐渐退出了湘菜的日常之都,但在农村送来的特产中,我们还是能瞥见他们的倔强。比如茶油豆腐干、茶油腐乳,伴随着麻辣和发酵的味道之后,似乎只有正宗的茶油才能缓解这些土特产的冲动,这就把湖南邵阳、怀化地区的豆腐干、腐乳与国内其他不产茶油地区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形成了湖南特有的地方风味。
湖南人对茶油的理解似乎更倾向于其本土意义。湘菜文化研究员蒋易笑着说:“如果有朋友从乡下给我带一桶茶油,那会比送酒快乐多了。”
在蒋易的心目中,一桶黄澄澄的茶油,不仅可以解决口腹之欲,还可以用来怀念家乡的山草。冬天,山茶花和茶籽满山遍野。虽然近年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少,但由于新茶叶品种的推广,工业化生产的茶油正在供应市场。蒋易怀念的是,生长在山中的野生山茶与桐木一起,构成了湖南广饶丘陵地带林缘下最常见的小树。一些看似野生的油茶树,村民们还是名正言顺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分不清到底是种的,还是野生林。
“我们侗族人总是先上几杯油茶,”通道县的自由摄影师吴少武说。邵阳和怀化的油茶种类繁多。一种是用茶油炒小米,晒干,用开水食用。另一种是用铁锅炒茶叶。水冲走后,滴几滴茶油,放几颗花生,也叫油茶。
不管是侗还是苗,早上第一餐都是从茶油开始。这不仅适合我们的日常需要,也适合待客之道。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滴清香的茶油最能表达楼主的友情。
在会同县郎江镇,佘为民拿着鲜榨茶油,用三轮人力拖回家。他在茶油上安装了陶罐和罐子,以延长茶油的食用时间。临近腊月,忙碌了一年的家人都在等着佘为民给家里挑最好的茶油。
“你试试看,”她说,用手指把油放进嘴里。"这种油可以直接喝,闻起来很香."。佘伟民在山里捡了两个月的茶籽,收集起来提取了大约300公斤的茶油。虽然油只够吃几个月,但佘伟民愿意在临近春节的时候用茶油招待家里的亲人和同胞。对于居住在湘西南雾灵山、南岭一带的苗族侗族人来说,茶油还是和往年一样,变化的是价格,不变的是人们收获茶油时的喜悦心情。
作者/潇湘晨报记者钱伟
1.《湖南生活 茶油:被忽略的湖南人生活底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南生活 茶油:被忽略的湖南人生活底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5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