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在母亲面前跳下桥,再次引发家庭教育讨论
和“叛逆”的孩子相处要注意这些细节
4月17日晚,与同学发生冲突后,无法与母亲沟通。17岁的男孩从上海卢浦大桥跳下身亡。我妈痛哭流涕。这样的案例太让人心碎了。
娄底13岁男孩小浩最近陷入了情绪波动的困境,因为他经常在失控的时候和家人吵架。虽然他也感觉到痛苦,但是很难控制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敏感。父母如何平衡孩子的教育和沟通?
■三相都市报记者李奇通讯员邓晔·荣石
情形
他经常和父母吵架,患有拔毛症
近日,13岁的小郝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第二省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求助。少年摘下棒球帽时,医生看到他背上有斑驳的斑点,露出裸露的头皮。
小浩说,进入初中后,因为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问题,经常和父母吵架,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就会扯下头发。起初,这种行为是可以控制的。随着吵架的增多,拔毛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小豪被诊断为拔毛癖,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在与医生的多次交流中,小豪慢慢打开了心扉。原来他进入初中后,渐渐发现很难和父母好好沟通,他的想法总是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理解。最后,哪怕是一点点日常琐事也会演变成激烈的争吵。每次吵架后,小浩心里都感到后悔,觉得不该这样和父母相处。反复的愤怒发作夹杂着后悔和焦虑,没有倾诉的渠道。拔他的头发成了他发泄内心重量的方式。
提醒
不要把青少年当成“孩子”
第二省人民医院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陈指出,青春期后,身体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成熟,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希望获得成年人的一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这种感觉的影响下,他们渴望得到社会、学校,尤其是父母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大多数家长仍然以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对待青少年,指指点点,挑毛病,提建议,甚至试探性地“审视”和捕捉孩子错误的线索,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导致无法沟通。
赵志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理解和接纳青春期的孩子,给予他们支持,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和谐。”心理治疗师杨祖文建议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包容孩子的人格延伸。把他们当大人,平等交流。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不应该以带着命令和要求的“为你好”的方式强加给孩子,不应该用来“教育”孩子。相反,让你的孩子通过提问来分析、判断和决定。适当采纳孩子的意见,不触及底线和原则。
学会包容青少年奇怪的言行举止和着装,允许他们发展兴趣爱好,青少年在探索自己和自己风格的道路上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不会被一味否定和忽视,然后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他们出去逛街看电影。陪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重视,孩子会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1.《17岁男孩跳桥 17岁男孩跳桥轻生引发讨论:与"叛逆"孩子相处 真要注意这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岁男孩跳桥 17岁男孩跳桥轻生引发讨论:与"叛逆"孩子相处 真要注意这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5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