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存活20天的“人-猴胚胎”已经来了,希望全球公认一致的伦理以及法律的清晰界限,不会来得太晚。
人类第一次制造出了存活20天的“人-猴胚胎”!4月15日,这项中美科学家合作得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Cell上发表。
有人把它看作科学研究的显著进步,称赞它具有提高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水平的潜力;有人认为这有巨大的伦理风险,无异于把人类推到了“制造怪物”的悬崖边缘。它究竟是福是祸?
同类研究的“里程碑”
该联合研究的团队来自中国的昆明理工大学和美国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人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和器官的潜能,这次的研究就是把人的多能干细胞注入食蟹猴的胚胎中,培养出“人-猴嵌合体胚胎”。
食蟹猴
研究者选取了132枚体外受精、发育到第6天的食蟹猴胚胎,在每一枚中注射了25枚来自人的多能干细胞。
注射一天后,全部132枚猴胚胎中都出现了人来源的细胞。嵌合体胚胎发育到第10天,有111枚能正常生长。之后,这些胚胎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在第15天出现了锐减。
第19天,存活的嵌合体胚胎只剩下3枚。第20天,所有胚胎死亡,实验结束。
这次实验中,不仅嵌合体胚胎的存活率比之前的类似研究有了提升,人细胞在“人-猴胚胎”中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2%-7%。
“创造亚当”?图中的彩色球体是“人-猴嵌合体胚胎”的图像。图源:季维智,昆明理工大学。
这项研究很快引发了争议。研究论文于Cell发表的同一天,同为国际科学顶级期刊的Science和Nature各自刊登相关文章:前者的报道文章中, 耶鲁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家Alejandro De Los Angeles 说:“该论文是干细胞和种间嵌合体领域的里程碑。”
而后者的报道文章指出:有人质疑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此类实验的必要性——与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受到更严格的研究道德规范的保护,他们担心这样的工作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反对。
初衷为造福人类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
培养人和动物“杂交”的嵌合体胚胎,很容易被联想到是怀有制造怪物、“生物兵器”的邪恶想法;实际上,科学家做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器官移植遇到的现实问题。
以中国为例,每年国内因终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就有约30万例,但实际上只有1-2万例最终完成了器官移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器官供体十分有限。因此,科学家试图寻找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难题。
可选的方法包括3D打印、在体外培养类器官、从动物身上移植器官,或是让嵌合体动物“长出”人的器官。例如,猪长出人的心脏,那么用于移植时,排异反应可能比直接使用猪心脏小得多。
此次存活20天的“人-猴胚胎”的研究团队里,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正是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上述的“嵌合体胚胎”。
在动物和动物之间,类似的实验已经成功。2010年,东京大学的中内启光团队制造了“大鼠-小鼠嵌合体”,让小鼠长出了大鼠的胰腺,而且这些胰腺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
从左到右:小鼠、与大鼠嵌合后的小鼠、与小鼠嵌合后的大鼠、大鼠。图源:中内启光等,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
1.《人猴杂交胚胎首次存活20天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猴杂交胚胎首次存活20天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5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