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物简介
李,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现为黔江区乡村党支部书记。
二.契约概述
潜江区乡村党支部书记李同志,十年来,以其瘦弱的身体,挑起了村里扶贫的神圣使命,带领阿尔卑斯人民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加强建设,发展产业,让全村逐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知心书记”。
第三,细节
穷人的亲密秘书
——重庆市黔江区石水乡刘阳村党委书记李元奎江
巍峨的群山,辽阔而灰暗,高山而险路,交通受阻。近几年来,潜江区乡村党支部书记李同志十年来,以其瘦弱的身体,挑起了村里扶贫的神圣使命,带领阿尔卑斯人民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加强建设,发展产业,让全村逐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知心书记”。
李,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现为黔江区乡村党支部书记。自2014年新一轮扶贫工作启动以来,作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他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仿作用,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顺思路、谋发展,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狠抓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李着力建设村两委、优秀党员、村民突击队三支队伍,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为民办事水平、加强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村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强村两委队伍建设中,他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开展了三加强、三改进活动,有效促进了两委服务方式的转变,有效激发了村队的活力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利用淡季或雨天,结合走访慰问和党员冬季培训,通过远程教育广播、专家讲座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了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加强党员建设方面,他为26名失业党员设立了政策宣传、环境治理和民政机构等岗位,大大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党员领导服务,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和村民礼仪明显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高,党组织向心力进一步增强。自2015年以来,培训了两名村级后备干部。通过领导和建立三大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领导党员致富将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和增加收入。党员致富带头人梁种植的40亩烤烟,将吸引15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党员致富带头人陈鹏创办的山羊养殖场,将带动5户贫困户以退羊的方式发展养殖,并负责养殖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每户贫困家庭年收入将在5000元以上。在加强村民突击队队伍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在劳动和土地上的优势,带领突击队开展修路等志愿劳动,为全村脱帽、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群众发展潜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差是刘阳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扶贫工作的最大短板。李把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争取了930万元资金用于各项工程,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其中,我们拿下160多万元完成全村饮水工程建设,建成44个饮水池,铺设102公里家庭管道,解决了全村1700多人的饮水问题,新修3个山塘,增加灌溉面积200多亩;争取650多万元资金,硬化2条村道7.5公里,改建扩建6公里村道,硬化20多公里家庭道路和工业道路,修建便民路桥,实现村道砂硬化全覆盖;争取近100万元资金,搬迁改造30多户贫困户占一半以上,搬迁居住在偏远自然村的20多户农民;争取20多万元改善便民服务中心硬件设施,硬化文化广场700平方米,硬化活动室道路200米,美化活动位置,配备会议桌椅、办公设备设施。这些平凡的工作,真的凝聚了李的心血,回想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刘阳村3组地处偏远,地质构造特殊,属于页岩地形。当地40多户人家常年饮水。水源问题已经成为120多名当地群众的心病,同时也是常年困扰着李的心病。“饮用水问题不解决,群众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难的话我就让大家喝干净的自来水!”2015年8月,李在一次家访中说。首先,李在参观后充分认识到3公里没有合适的饮用水源,那么干净的自来水从哪里来呢?困难没有压倒他。他带领村民爬山,寻找水源,但没有成功。时间久了,群众也失去了信心。为了不让大家失望,耽误群众找水源的时间,他一个人拿着砍刀和木棍。他穿梭在周围山坡的森林和树木中,早出晚归寻找合适的水源。又过了一个星期,三组每个角落都磨破了,山里只有一个小径流水源。4组海拔较高,从4组想办法。我将做群众工作。李再次向三组人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平日里受大家欢迎的李书记这次来4组,就没那么受欢迎了,因为李书记给三组村民找水源的消息已经传遍全村了,4组的人都在猜测李书记可能会把4组的一些水源抽干。我来到四组,还没等李讲话,群众就议论纷纷:有人说我们组的水源要用来灌溉农田,有人说我不同意在我的山林里建一个水池...李早就料到他没有召集大家开会,而是挨家挨户地收拾家里的日常事务,询问家里的具体困难和规划产业发展,却从来没有提到引水问题。一周后,李再次来到4组,召集大家开坝会。这次会议是专门为3组人开的,同理心难以承受。李的话被4组人听懂了,解决了建水池喝水的问题。同时积极向乡政府寻求项目资金,带领3组沿着6000多米的山脊修建了200多立方米的水池。主水管分三组铺设,缺水,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人畜常年饮水问题彻底解决,群众欢呼雀跃。李带领群众修建石墙、修水池、铺设水管等超负荷工作。人病了一个星期,瘦瘦的身体瘦了一圈。
孙家坪是刘阳村的烘焙生产基地,占地200亩。由于交通不便,地下生产效率极低,群众对磨背磨肩的耕作方法感到吃力和不值钱,逐渐想放弃原来收入迅速增长的烟草业。李看的眼神心里很痛。这200亩烤烟田,涉及8户贫困户。如果没有烟草,没有工业支撑,如何在这个沟壑中脱贫?通过实地考察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李毅然决然地走完了这条1.5公里长的增收致富的工业道路。个人主动拿出2万元资金,请挖掘机,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集资筹劳,筑墙填坑,干得轰轰烈烈。但是,李不同意在他家占用少量林地,工作无法完成。眼看要过的工业路成了破路。李非常了解李的家庭困难。因为妻子胡青萍患有肺癌,家里一直是村里的救助对象。李看出了他的心思。每天晚上,他都骑着摩托车去安慰李和他的妻子,并给妻子送药。帮家里耕田,松土种菜,动员群众主动捐钱。大家一起拉他一把。经过一个多月的帮助,被李和他的邻居深深感动,主动放弃,2015年4月,工业路竣工,正好赶上春耕播种的好时期,当地群众竖起大拇指表扬书记。随着工业道路的畅通,烟农的三轮车驶进了土里,12户告别了世代劳动运肥运烟叶的苦日子,200亩烟田焕发了新的生机,年经济价值50万元,帮助8户贫困卡户实现了跨线合规。
同时,为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李近三年来帮助10多户贫困家庭住进了新房,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胡万顺,65岁以上的贫困户,无法承受老房子基数。哪怕是危房,或者国家补贴,他也不搬。为了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安全问题,李冒了风险,自己拿出了8万元。在距离胡万顺老房子50米的路上,他为他新建了5栋砖混房屋。村民们对李的行为感到震惊,并在白天出资帮助老人建房。"住在新房子里,老房子是用来放材料的."李说,就这样,老人勉强同意了,并在大家的帮助下,胡万顺住进了新房子。当每个人都来祝贺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第三,关注农业发展,实现人民收入和财富的增加
工业支持对穷人摆脱贫困至关重要。李带领村干部出国留学后,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了四大产业,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第一,扩大烤烟产业。李作为烟草大产业,发展烤烟80亩,带领36户发展烤烟产业866亩,其中贫困户2户15亩。烤烟种植技术非常重要。他利用了大户人家的优秀技术。在旺季,他每天花1-2个小时巡视检查大量烟叶的生长情况,给予技术指导,提醒注意事项,指出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全村实现了烟叶标准化生产。2016年烟叶产量突破25万斤,产值达到320万元,家庭平均收入增加8.8万元,带动23户80多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第二,大力发展野生茶。20世纪60年代集体经济组织时期,刘阳村种植了1000多亩茶园。这么多年来,一直无人经营,成了最初的野茶。茶多酚、茶黄素、氨基酸含量高于有机茶,茶叶品质优良。看到这个优势,李亲自邀请业主吃饭,野生茶树受到重庆安信红农业公司的青睐。他策划经营策略,与公司协商,最终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运作。2015年,该公司以1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了农民采摘的新鲜树叶,给农民带来了10多万元的收入。2016年,公司不仅在村里收购了2万多公斤鲜叶,给群众带来了20多万元的纯收入,还新培育了100亩优质新茶。这种做法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李书记真的为此花了很多钱,跑了很多腿。
第三,巩固畜牧业。为了充分发挥村的生态资源优势,李积极发动群众饲养山羊。目前有15户1000多只山羊,其中包括400多户贫困户。村里的养殖业越来越大,5户贫困户年收入3万多元,一举脱贫。阮是村的一个五口之家,要发展工业,增加收入是没有希望的。李多次上门政策,建议发展山羊产业。没有羊圈,李还拿出1000元钱支持阮修圈,组织五名党员为他建羊圈;李没有养羊,答应从买20只山羊,在村里养一只大山羊,等山羊长大后再付钱饲养和出售;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李邀请村里的畜牧技术人员和养羊人给予指导。经过两年的发展,阮的山羊养殖业蒸蒸日上,现有山羊50多只,年收入2.5万元。为了感谢李书记的帮助,送来山羊觉得李被拒绝了。“只要群众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我愿意吃苦耐劳,”李元奎笑着对阮高雯说。
第四,新蔬菜产业。在烟草种植区的冬季空为什么不利用空闲暇时间发展高山蔬菜?为此,李特地去武隆考察学习。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带动群众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据了解,今年上市蔬菜500亩,亩产3000多斤,将给群众带来110万元的收入,惠及30多个贫困户。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李仍在市场上寻找出路。在年年丰收和包心菜畅销的背后,李默默付出了很多。
多年来,李始终立足于为群众服务,从群众需求出发衡量脱贫致富的步伐,寻求准确的扶贫方式,与当地党员群众一道努力,有效解决了制约村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展现了一位勇于创新、默默奉献、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风范。2016年,全村全面脱贫,36户136人跨线达标。
1.《李元奎 李元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元奎 李元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5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