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我见
近年来,以GDP为核心诉求的经济发展观日益暴露出其不足。如果要重建中国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就必须追求“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的起源”。这句话是傅国涌的新作《民国商人1912-1949》的副标题,也是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按年代顺序,本书每年选取1912年至1949年的重要案例。在事件和人物的有机结合中,突出了民国企业的管理和整个实业家集团的共同品质。
案件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1916年5月,张公权领导的中国银行抵制袁世凯的停办令,坚持为人民挤兑买单,从此中国银行在上海的钞票信用越来越出名;“客户永远是对的!”这句话耳熟能详,早在1931年就出现在南京路的霓虹灯上,这是权国兄弟创办的永安纱厂的服务宗旨;一个人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地方?从“张南通”、“南通张謇”的称谓可以理解;卢作孚北碚建设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口号,要求“办事忠实,待人真诚”;荣企业为什么兴盛?科学管理、劳动自治、文化学习使工人受益,有精神寄托、能安居乐业的工人真正成为工厂的生命线。
这些企业的文化无一例外都深深植根于儒家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耻、勇,以及儒家主流价值观“以人为本”都沉淀在这些民族企业家的血液里,让他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永远不会忘记“义”的存在。儒家肯定了人们追求利益和财富的合理性,同时要求重视获取利益手段的合法性。“义利之辨”是儒家的基本法则。在诚信普遍缺失的今天,显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点,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
白居易说:“富则益世,穷则独善其身。”。民国时期很多企业的初衷是“以业报国”。靠国货和外资竞争有多难?有多少人被绑架甚至流落街头?当你读他们的故事时,你会感到悲伤。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财富赌上了一场命运多舛的游戏,还带着祭品的悲悯走向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人已经去世了,所以记忆应该是永远的。毫无疑问,他们开创的现代工商业文明之路,虽然曲折甚至看不见,却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根。没有伦理,没有精神信仰,没有价值关怀,企业就没有个性,企业就失去了脊梁。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如果不了解儒商的伦理道德,就可能失去义利平衡,就无法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前方向。重建儒家道德不仅是我们需要的商业伦理,也是我们需要的时代精神。赵庆信
1.《郭泉 从传统文化出发,重建商业伦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郭泉 从传统文化出发,重建商业伦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7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