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正在检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的入院准备工作。
治愈出院2000余例,治疗量和治愈率均居首位。这是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一份工作报告中的数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4月7日,记者联系了仍在武汉的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他也是武汉泰康同济医院负责医疗的副院长。他告诉记者这背后的“紧迫性”和“困难性”。
2月13日,医疗队到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后,不休息地投入战斗,在24小时内接管了医院原有的掩蔽病房,同时,集中精力投入新病房的准备工作。
当时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病房主楼刚刚竣工,医疗仪器设备还没有布置好。医院周围有几十个建筑工地。“病房布局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批量病人治疗的时间一定要抓紧。”吴昊立下军令状。
根据医院党委的统一部署,吴浩担任医务科骨干,从区域划分到病房布局,从接待流程到人员配备,逐级推进实施。2月16日凌晨2点,吴昊摸清医院地形,拟定出规范详细的入院路线和流程后,召集病房骨干模拟患者入院。
在一次模拟演练中,他发现患者可能误按了电梯楼层,误进入清洁区后,立即邀请电梯工作人员留在当天电梯入住的病房,以避免一切可能的污染增加。“成批救治病人时,如何安置轻、中、重病人,如何配备医疗救护力量,必须事先妥善安排。”吴昊表示,在一起工作48小时后,医院成功救治患者,每天最多383名患者。其间,吴昊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在紧急情况下很难战斗,而且很难‘聪明地’战斗。”新冠肺炎医院重症和危重肺炎患者的入院率一度超过33%。为了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吴昊提出了“综合评估、预警、系统作战、精确救治”的16字方案。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防止患者由普通型转为重症型,由重症型转为危重型,是提高治疗率的关键之一。为此,吴昊和专家们认真研究了数百个案例,总结提炼了6个核心指标和10多个外围指标,形成了疾病转化预警系统。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医疗信息系统会实时报警,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干预,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3月15日凌晨1点,一名90岁高龄危重患者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吴昊立即致电感染科值班专家进行会诊和紧急心肺复苏。20分钟后,患者恢复了呼吸和心跳,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的护目镜里积满了汗水。
“在危重病人最多的时期,医院组建了一支10人的专家突击队,分两组隔天留院,科室实行的三级值班制度,保证了病人病情变化时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吴昊表示,此外,“干细胞治疗、妥珠单抗治疗”等五种创新方法构建的医学技术“工具箱”为一人一案的精确治疗提供支持;由插管队、护肝队、护心队等七支队伍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为身心护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不管是‘硬’还是‘聪明’,都要在战场上坚决打赢。”这是吴昊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1.《坚决打胜仗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战“疫”老兵的“硬”仗和“巧”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坚决打胜仗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战“疫”老兵的“硬”仗和“巧”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7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