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应凤凰岳麓书院联合邀请。国家研究频道和凤凰网。中央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唐、著名作家唐共同登上岳麓书院论坛,畅谈“家风家训”——《颜家训》、《曾国藩家书》,畅谈传统教育和生活智慧。
唐、唐参加岳麓书院论坛。
本次论坛是唐家兄弟第一次在同一个舞台上发言,恰逢唐郝明先生七十大寿,他以七十岁的高龄制作了一个兄弟般的故事。唐益铭先生研究魏晋文化,从文学到书法,处处可见魏晋的气质和风度;唐郝明先生研究晚清湘军。从史料到编纂,他都有着曾的智慧和老练。更难得的是,唐和唐是早期倡导现代家风和家庭教育的第一批文化学者:唐擅长研究《颜氏家训》,唐则是阐释曾氏家风的权威专家。
论坛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朱教授主持。唐·作了《颜之推的教子观》的报告,唐·作了《做读书悟性的君子——曾国藩的教子之道》的报告。在传统中国,正派家庭的风气和教养往往内化为家庭每个成员的性格和气质,沉淀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为了保持良好的家庭风气,家庭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龙芯”这个概念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据朱教授介绍,此次兄弟联席会议也是岳麓书院建院以来的“首次”。在讲座中,朱教授首先抛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吸引了唐和唐老师的微笑。“在教育孩子方面,两位老师选择‘以身作则’还是‘言传身教’?”研究魏晋文化和精神多年的唐益铭先生接下这个话题,表明他的气质是从王谢的娘家遗传下来的,性格外向活泼。他主张更自由地教育孩子,只注重“以身作则”,永远不忘嘲笑弟弟。“他遗传自父亲的家庭,性格内向,喜欢‘灌输’。”长期从事曾国藩研究并影响曾国藩言行举止的唐先生,表现出言与体并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例子固然重要,但中国文化也注重陈述。如果没有言传身教的传统,颜氏家训这类重要文书,大概是传不下去的。”
在观众提问环节,他谈到父亲唐振初和唐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唐益铭先生回忆起多年的往事,言语激动,感情深厚,难以掩饰。唐郝明先生静静地听着,他的眼睛因激动而发红,使听众感动。可见唐家两兄弟的气质差异很大,而且因为彼此欣赏和默契,一个兄弟在同一个舞台上碰撞产生无数细微的火花。
“孔孟严曾”文化应从家庭教育入手
颜是颜回的后代,曾是曾参的后代,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按照大哥优先的顺序,唐首先开口道:“今天,严家和曾家并列为论坛的主题。其实他们有潜力,有深厚的渊源。通常,我们会一起谈论“孔子和孟子焱曾”,而“孔子和孟子焱曾”的历史是经过家谱的。先说家教,确实是典范。”
唐益铭先生虽然留学美国十年,但并没有完全推崇所谓的西方先进思想,说孔子是他一生中唯一最推崇的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极强。唐益铭说:“历史上侵略过中国,曾经强盛过马壮的马背上的民族,现在都安心了?可见,只有文化内涵才能让一个民族永存。”
文化的普及和培育应从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人的性格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唐当年在央视谈及颜的家教和家教,但因在台湾任教中途被叫停。他笑着说:“我不明白,我教授台湾省的地位和我家的培养教育有什么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所所长唐教授
颜之推的教子遵循五原则,在古代提倡“胎教”
唐为颜之推的《教孩子》总结了五条重要的教育孩子的原则,包括:从小开始,越早越好;教育要严,不能只爱不教;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于亲密;待遇平等,没有偏好;教子要有仁义。
颜之推曾说,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公主们“三月怀胎,出居他宫,不看邪,不听耳,礼尝其音。”“胎教”的问题,比如情绪影响、饮食影响等。,即使在今天的科学知识中也是有道理的。
唐指出,许多父母因为爱孩子而失去了他们的是非标准。就像颜之推说的,“吃喝玩乐,为所欲为,应该有所回报,应该一笑置之。”他们吃喝自己的孩子,规规矩矩,让他们为所欲为,反而奖励他们;本该愤怒训斥,却一笑置之。孩子懂事后,“自大已经学会了,可以复制,没有权力就会被打死。愤怒会增加怨恨,抓住成长,最终失去美德。”孩子傲慢、轻蔑的习惯已经养成,这个时候可以管教制止。即使被人用鞭子和棍子打死,也很难树立起父母的权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怨恨会越来越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不道德的人。
颜之推在《教孩子》中也提到,父母和孩子一方面要亲昵体贴,另一方面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太亲密——“父子严明,不能尴尬;有血有肉的爱情,不能简。简不以孝作答,却疏于生活。”唐解释说,父母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只要距离和礼仪不被破坏,越体贴孝顺越好。而且,唐益铭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母严父善”。
颜之推,字杰,汉族,原籍琅邪临沂,出生于健康的官僚家庭,生活于南北朝至隋朝。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讲座中,唐重点讲述了颜之推提出的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教育孩子?你教孩子什么?”世界上没有父母不想“找儿女变成凤凰”,但真正的“龙凤”是什么?所谓“民中龙凤”,不是大官有钱,而是指顶天立地的人,即“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民”的人。用古人的话说,“教子必有义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教会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人格的培养。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剩下的就是穷富、贱贵、知识量、职业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等。这些方面主要取决于孩子成年后的自我选择,父母的影响有限。“但要做一个君子或小人,父母的言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强调
最后,唐指出,今天我们重读颜的家训,却发现他们的家训并没有过时,正是因为伦理教育关乎人性,是教人做人、做事、管理家庭的学问,这一点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
唐·郝明谈曾国藩教子治家之道:“做读书识字的君子”
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
唐郝明从曾国藩的书信中解读曾国藩的家训。第一点是“孝”。如果能对长辈毕恭毕敬,顺顺当当,对同龄人和蔼可亲,最普通的“耕读之家”也能传播五六代人的好家风。
第二,要勤快,勤快。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有许多弟弟。最小的弟弟比他小十七岁,所以在兄弟中很有权威。在曾国藩的干儿子和弟弟的语录里,勤劳节俭是很重要的。“你打开曾国藩的信,总有‘勤俭’二字,”唐郝明说奢侈对生活没有真正的意义。生活需要什么?生活需要充实,我们要光荣,要充实,要充实。“曾家富甲一方,却告诫家人,名门望族的儿子要有穷人的作风,就像普通人一样。更有甚者,曾国藩曾在信中说,他死后财产不留给后人,而是用来买益田的。他指挥湘军,每天手里递几万银子,但公私分明,不图私利。
第三,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读书识字的君子。湘军总司令曾国藩曾给次子曾季红写过一封信。他说,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是大人物,我却不希望。我只是想让儿子成为一个“读书识字的绅士”。
曾国藩
阅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曾国藩曾经让他脾气不好的儿子读一些有助于开阔思路的书。人在世上做事,知识是他的一种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在世上立足。其次,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唐郝明说,比如曾国藩在部队里研究西洋望远镜,发现它们只是几块玻璃,却有神奇的效果,是经过打磨加工的。读书也是如此。人可以通过读书和悟性成为君子——“勤奋涵养,刻苦学习,可以玩乐,可以赴约,此君子也。”
关于君子的定义,曾国藩也说过“八德”,即“勤俭、诚、信、忠、恕、谦、义”,其中“义”是曾国藩的一个特色表达,意思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太精明、刻薄。曾国藩的遗嘱给了儿子四个内容:一是“谨小慎微,独立自主”,不怀邪念;二是要“尊重”,对人要有尊重的态度;三是“求仁”,即仁善;第四,“努力”,习惯了更累的生活。唐郝明说:“如果一个人做了这些事,他就能过上艰苦而美好的生活。有了这八种品质,我不羡慕别人,我没有过度的贪婪,我能控制自己,我对自己要求严格,我有爱,我对人对事都有一种恭敬的态度,我总是处于忙碌的生活状态。习惯了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现代教育存在“三重轻”的弊端。传统导师帮助别人站起来
从曾氏家风谈当代家庭教育,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存在“三重轻”的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质量;二是注重功利,忽视德性;第三,重形式,轻内容。由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相应的“三重强调、轻强调”:重视成龙,忽视成人;再谈,轻教;重五子毕业,说话不合时宜。其实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应该考虑孩子基础的基础。他们的基础是什么?站在品质上,诚实、善良、勇敢、坚韧、上进、坚韧、敬业等等都是很好的品质。“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那些被忽视和被轻视的部分,现在都要由家庭和家长来承担。这是中国传统家教对当今社会最大的启示。”
1.《孔孟颜曾为什么是一家 唐浩明兄弟联袂说家风,情至深处泪洒讲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孟颜曾为什么是一家 唐浩明兄弟联袂说家风,情至深处泪洒讲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7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