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湖南沭勇人;字清,笔名方回,佛为耶舍;土家族。文革前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历史学家,敦煌研究和中外交通史奠基人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
季羡林曾说:“项先生学术上、道德上都是一流的。”有一次,小李先生称赞沈从文的成就时,沈从文笑着说:“我的本事是什么?向达先生真是个学者。”。
向达先生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他在师范学校主修文史,在大学主修历史。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至1930年。经人介绍,成为北平图书馆编辑。1935年,他被图书馆派往牛津大学图书馆担任交换图书管理员,为牛津整理中文书籍。斯坦因盗走的敦煌卷子大多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
1936年9月至1937年8月,项先生在大英博物馆花了一年时间阅读敦煌文献。由于负责试卷的小翟立思博士的困难,向先生一年只看了500卷语文和回文试卷,重要的都拍了照。他读每一卷时,都写一张卡片,记下所存行的编号、标题、长度和数量,并抄下前五行和后五行。有时卡片的背面也会在纸上抄写一些内容。此外,他还写了一份引人注目的伦敦收藏敦煌论文目录。
1937年冬天,他去巴黎国家图书馆阅读被伯希和盗走的敦煌卷子,并做了详细的记录。1938年秋,项先生回国后,对英法两国收藏的石窟遗书进行了100多种删节和有价值的整理,不分历史和小说,发表了许多敦煌研究论文。回国半年后,被北大文理学院聘为“中西交通史”导师。
1940年12月17日,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汤用彤等人给时在美国的胡适先生写信,谈到“敦煌附近文物之复查”。次年,北大即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西北考察事宜进行磋商,向达自告奋勇要求参加。1942年中央研究院组成“西北史地考察团”,北大派向达参加。这年10月1日,向达自兰州搭乘汽车,西行至武威后至张掖,9日晨发安西,上午抵敦煌,下午4时启程赴千佛洞,晚8时至,夜宿中寺。
194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唐永同等人给当时在美国的胡适先生写了一封信,谈及“敦煌附近文物的复查”。次年,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西北考察事宜进行谈判,向达自愿参加。1942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西北历史地理考察团”,北京大学的向达参加了考察。今年10月1日,相大从兰州坐车,向西到武威,再到张掖。9号上午送安溪,上午到敦煌,下午4点出发去千佛洞,晚上8点到,在中寺过夜。
第二天,向达会见了西北历史地理考察组地理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组成员和张大千,并参观了莫高窟。他给曾国藩的孙女、北京大学教授赵昚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在信中这样描述莫高窟:“六朝石窟古朴庄严,唐力石窟华丽婉约。唐石窟为女性造像提供了最好的支撑,面部丰满,举止优雅。他们要低头,真的是国宝!只是风水侵蚀、流沙淤塞、溶洞泛滥逐年增加,保护措施不宜拖延。”
然后相达浏览了洞穴,逐一检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到今年11月初,他已经视察了三分之一的石窟,觉得内地人对随意写生、剥壁画感到不安,于是在三天之内写了《关于敦煌千佛洞管理研究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建议将千佛洞收归国有,由学术机构管理。他还致信李记和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向西方报告调查情况,并谈及千佛洞的保护问题。傅斯年把向先生的文章推荐给《重庆大公报》连载。傅斯年虽然用的是“方会”这个笔名,但加了一个注说:“这位先生是当今史家的权威,他研究中外交通,观察各国敦煌文物,尤其是独特的一步。”从这篇笔记中,读者自然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历史学家的权威,这篇文章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4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再度与有关单位组成西北考察因,由向达担任历史考古组组长,他开始了第二次沙漠远征。这次他们仔细考察了敦煌一带的壁画艺术,发掘了一批汉唐墓葬和遗址,还参加了由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的六朝残经的鉴定。这次共发现70多件编号68的残经,都是北魏时期极为珍贵的资料。
1944年,北京大学文学院再次与有关单位组成西北探险队,向达担任历史考古队队长,开始了第二次沙漠探险。这一次,他们认真考察了敦煌地区的壁画艺术,发掘了一批汉唐墓葬和遗址,并参与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的六朝遗迹的鉴定。这次发现了68号残经70多件,是北魏极其珍贵的材料。
向达等人第二次来敦煌,主要是为了探索他第一次来时所探索的古墓,希望在学术界普遍重视的手稿和石窟壁画之外,开辟一个敦煌研究的新领域。由于翔达与敦煌各界关系融洽,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发掘工作进展顺利。由于缺乏支持和帮助,相达在敦煌遭受了严寒、饥饿、盗匪和人员困难。他抄录了大量珍贵资料,撰写了《刮痧王坦》、《西征笔记》、《西关杂考》、《莫高窟、玉林两窟杂考》、《敦煌鲁愚》、《达摩南宗是非判断》、《敦煌佛教艺术与经》
在项先生之前,许多探险家、考古学家、汉学家、历史学家、画家都曾来过敦煌,但几乎都是以各种方式来寻宝的。可以说,项先生是第一个真正提出考古意义上的莫高窟保护的人。他写的文章发表在《大公报》上,推动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的实施。今天莫高窟能有如此精美的壁画,项先生功不可没。
在向先生之前,由于敦煌写本散落各处,能够亲临敦煌的人很少,所以敦煌研究的各种课题的研究往往是独立进行的。项先生最关注敦煌民间文学作品。来到敦煌后,他亲自进行考古发掘、石窟调查、美术史分析和考证,开辟了考古学、美术史、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1.《著名历史学家 向达:著名历史学家 敦煌学科的奠基者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著名历史学家 向达:著名历史学家 敦煌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8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