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马派杰出的传人,已经去世六年多了。作为马的弟子之一,他对马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细读他的自传《生于其时》,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修养和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他内心也在不断焦虑,给人一种“不由自主”的感觉。作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和公众人物,他敢于正视和揭露自己的纠葛,而不去理会“艺术的德与美”的虚名,这是值得称道的。
四大名人之一张君秋的长子张学津生于1941年。11岁时,她出现在舞台上,与刚从香港回到北京的马和一起演唱了《三个妈妈教孩子》的东部小曲。之后考入裴毅戏剧学校学习戏剧,师从著名老学生王绍楼。1953年进入戏剧学校后,第一次上台学唱的是陈世美。
1959年,张学津从戏剧学校毕业,分配到浔惠生剧团。同时,孙毓敏、马永安、沈葆桢、王晓林也被分到了这个剧团。1960年底,这些分配到各团的毕业生重新组合,组成了京剧学校实验京剧团。其间,大型新剧《楚凤岭空》的彩排在剧坛引起轰动,在剧中饰演杨。他还多次和同学去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表演。1961年11月22日是他最难忘的一天。那一天,他和中国戏剧学校毕业的拜马为师,走上了继承马派艺术的漫漫长路。他和、、等一起排练了《赵氏孤儿》。,而演出广告上说,北京京剧团四大牌马谭、张秋,都是亲自出牌的。张学津的《剪竿河畔》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现代戏剧演出,他的第一首新曲《全拉齐奥》在对阵黄儿时大受欢迎。1969年调到上海京剧院参加样板戏排练演出。文革后,传统戏曲恢复演出,1983年调回北京。
在他出生后的40年里,
虽然张学津也经历过文革初期在牛棚里被批判的悲惨经历,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幸运的,尤其是在艺术道路上成长得非常快。戏剧学校毕业几年后,他出了很多剧,扛起了马派的大旗,受到了上下百姓的普遍喜爱,名声越来越大,艺术成就也是很多同龄人望尘莫及的。
1983年,逝世多年,马迷们对马派艺术的怀念和迷恋越来越强烈。此时此刻,13年违京的带着正宗的马派回到了京城。他怎么能胸怀不高,对未来不充满期待?
然而现实和理想并不一致,纠结的事情接踵而至。
首先是组织群体的问题。他报了北京京剧院之后,去了哪个团?当时,北京京剧院有四个团:一个是原北京京剧团的老团,另一个是李万春和吴素秋,第三个是孙毓敏、李园春、李宗义和李慧芳,第四个是由京剧学校刚毕业的年轻人组成的。张学津肯定没去二团四团,是一个团的,因为当年有老伙伴陪马厉安良唱戏,排马排戏又快又熟。但是也有现实问题,比如谭元寿和马长礼这两个一流的老同学,他们相得益彰,但是有了一个马式的老同学,这部剧就不好安排了。剧团每天都是商业演出,不能把各个角落绑在一起,每天都大合作。所以组织一个小组就成了一个难题,一时难以决定。
此后,北京京剧院内部进行了调整,决定为他组建第二个剧团,但是哪一个比较好做,比如分配演出、调音伴奏、调音舞者?一开始,他兴致很高。他马上给还在上海京剧院的邱派华联李长春打电话,邀请他加盟。没想到,他的战友京剧团已经开始先招人了。不好的开始!.....经过多次波折,第二团于1986年9月正式成立并演出。从1983年4月到1986年9月,张学津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站稳脚跟。最可叹的是,张学津这几年在中南海、大会堂、各种纪念演出、海外演出都红得发紫,却一直被留在京剧院,得不到任何演出。据他自己统计,这三年一个团只演了34部戏!真的是墙内开花。对此,张学津一直耿耿于怀,但谁能对此负责呢?
张学津的第二个纠结是“去穴位”。在他等待安排、无所事事的时候,中国京剧院的袁世海找到了他,并邀请他、杜近芳、张春华组成临时表演团,在河北等地演出三个月。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既然学院里没剧可演,为什么不趁机出去多唱几部剧呢?更重要的是,与袁、杜、张等老艺人的合作也是一个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经过几番挣扎,在领导们的勉强默许下,张学津和袁世海终于踏上了在冀鲁豫的表演之旅。演出的艰辛显而易见,但其艺术价值却得到充分体现。他和的《龙凤》,袁的《群借华》,四大文人,的《打鱼杀家》都是难得一见的最佳阵容,有些是在北京看不到的。他和袁世海等大师级艺术家每天都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是终身受益。但是,有关领导以各种名义下达的催令,就像十二块金牌,也叫张学津日夜不得安宁。直到一年后,医院领导让他解释这件事。一方面是观众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是领导的监督和督促。张学津真的很像“戴着镣铐跳舞”。
谁对谁错?很难说。其实这也是历史造成的。在主演标准制下,演员自己组织班级是理所当然的。他父亲张君秋不是这样过来的吗?即使他加入了北京京剧团,甚至后来该剧团被改为国营,张君秋总是有自己的艺术团队。、刘雪涛、李四光、何顺新、张等老伙伴从未分开过。张派的成立与此不无关系。但在张学津,这一代人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文革之后,体制改革开始,独立阶级表现明显被认为走得快,褒贬不一是常识。当时,京剧剧院的领导为了安全起见,为了避免政治风险,劝阻张学津不要“去山洞”。
毕竟绩效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今天回顾这件往事,很尴尬。然而,作为一个“弄潮儿”,张学津在改革大潮中冲锋陷阵,敢于冲破藩篱,这是他的荣誉,尽管他也承受着“不由自主”、“找不到理由”的心理压力。20世纪90年代,主人公呼吸急促,张学津患有严重的肝病。他一直在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对外活动、忙于视听项目中饱受病痛折磨……直到2012年12月21日去世。
1.《马连良 张学津:他是马连良先生第一传人,张君秋的长子,但他仍身不由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连良 张学津:他是马连良先生第一传人,张君秋的长子,但他仍身不由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3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