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跟护士学第一首民谣
五年时间,我走遍三乡学湖南民歌
白承仁:民歌之爱大地之爱
↑白承仁与湘西当地村民亲切交流。
⊙20世纪60年代,白承仁和他的同事聚集在湖区。
⊙白承仁年轻的时候,下乡去接游客。
民谣是他一生中最迷恋的爱情。向民间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以民间音乐为创作源泉,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的目的。不到两岁的时候,他跟着护士学她唱的民谣;他游历了湖南各地,那里有丰富的民歌,挖掘和整理了数千首民歌。他以湖南民歌资源为源泉,创作了《洞庭钓米》、《提茶入京》、《小筐》等经典民歌,培养了宋祖英、张掖、吴碧霞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手。2011年12月14日,“湖南民歌之父”白承仁因病去世,他对中国文化和湖南民歌的痴迷将永远留在世界上。
给校长提意见,去民乐“挖宝”
白松成仁听的第一首民谣是他的护士唱的四川民歌:“剑尖山,二斗坪,曹髦彭彭,锁门……”。受戏迷大哥的影响,白承仁从小就学会了很多咏叹调,也学会了拉京胡和二胡,没有自学。他是同学中的“音乐明星”。高中毕业后,他毅然申请了延安陆毅,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白承仁进入了音乐系声乐系。当时教声乐的几位老师都是苏联老师,教美声,都是外国歌曲。有一次,学院组织学生去工矿区表演,大家在台上热情演唱,台下的工人观众却不知所措。演出回来后,白承仁彻夜未眠。第二天去找校长咨询:“除了学习西方音乐的长处,我们是不是应该继承中国民乐的传统,挖掘民乐中的宝藏,学会唱中国广大人民喜欢和听到的歌曲?”校长专门召集了声乐系的师生开会,说白承仁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建议,主张大家都要以老民间艺人为师。
之后,白承仁潜心学习民乐,如《东北打鼓》、《京韵打鼓》、《山东秦书》、《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乐亨打鼓》等。他学得越多,就越有趣。
向垂死的瑶族歌手学习民歌
1955年10月1日,白承仁成为湖南省国家歌舞团青年独奏演员。不久,他随团赴江华瑶族自治县演出。一个在山顶唱民谣的老奶奶,一下子让他喜欢上了湖南民谣。在随后的五年里,他深入桑植、通道、江华、嘉禾等20多个县,徒步攀登一万多里,收集了数千首民歌。他经常整天在山里旅行,一天只能吃两个红薯;他晚上睡在棺材板上,经常被跳蚤咬。
他与民间艺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艺人们也牢牢记住了这位在田间总有人学歌的“白同志”,把白同志向自己学歌当作一种荣耀。桑植,一个叫戴福祥的民谣歌手,等了他21年,就等着他教他没给他唱的民谣。
有一次,白承仁去桑植收集民歌,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学了四天民歌,正要离开。一位86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十几英里的山路后追上了他,想教他唱民歌。还有一次,有人告诉他,新宁朱华山上有一个会唱民谣的老姚曼,快要死了。白承仁知道瑶族剩下的歌不多,拿一首就输一首。他连夜乘火车、公交车,走了八十多里山路,来到老人床边。他把耳朵贴在嘴上,老人无力地唱了一句,他想起几天后,老人去世了。后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古代宋瑶。
为了把歌曲还给人民,他在70多岁的时候创造了自己的“一分钟锻炼法”
湖南民歌资源的丰富积累和多年的民间收藏生活成为白承仁音乐创作的源泉。著名的“洞庭鱼米之乡”出自一群去南越寺烧香许愿的宁乡人所唱的“香拜歌”;《北京扛茶》有韶山一个推独轮车的老农唱的高音民谣的影子;“小篮子”起源于他在湘西采风时,一群苗婶把冰棍放在篮子里。1990年春天,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出生在篮坛的宋祖英用甜美的声音演唱了这首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后来宋祖英说:“我来北京是唱白老师写的《小篮子》这首歌。”
沉浸在湖南民歌50多年的白承仁,2000年依然去桑植、城步搜集民歌,发现民谣断代现象十分严重。当年学过歌的艺人相继去世,没有后人。一些本地歌手听不懂白承仁当年学唱的歌。从此他一直痴迷的就是把歌还给人民。他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选择苗、瑶、东、土、汉族五个点,每个点选100个年轻人学唱歌,找几个歌手教,带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下来,每个点办四个月,这个项目五年完成。为了实现这个计划,70多岁的白承仁坚持每天双手扶在沙发扶手上抬腿一分钟锻炼身体。
“我对金钱不感兴趣,而是他们的才华。”
白承仁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宋祖英、张掖、吴碧霞等著名歌手都是他的学生。每次他找到一个有才华的音乐人,找到一个好嗓子,总是很开心。一直以来,白承仁的经济收入都不高。但是他对钱漠不关心。有时候他给别人作曲,一分钱不收。他从不和学生一起收钱,有时还会照顾他们的吃住,甚至还钱。
朋友们常常为他感到愤愤不平,对白承仁说:“老白,像你这样的人,可以用他们在国外的收入养一个管弦乐队。但是现在你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你付出了劳动,就应该按劳付酬。现在哪个学生不收钱。”白承仁总是笑着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如果你不带它,就不要带走。不要把钱看得太重。我带学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培养人才。我看的不是钱,是他们的才华。”他的家被誉为免费的湖南民乐“黄埔军校”。
屏幕外的声音
生活之美和文化之美
湖南民歌之父白承仁先生走了。老人就像一片美丽的秋叶,它的灵魂回到了地球。
金银果季节,城市失去了一个热爱湖南民歌,热爱湖南文化的老人。但老人的故事,一定会在三湘四水之间流传。因为这些故事,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在他的流行歌曲里,在他奔跑在湖湘的田野和群山之间的脚步里,在他振兴湖湘音乐文化的雄心和激情里。
这样的美有一种道德美和精神美,淡泊名利,宁静平安,超越世俗。白承仁先生的名利虽然比不上唱他歌的人,但他不在乎。他住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小屋里,对安然无动于衷。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充实,他的心中有一座伟大的湖湘音乐文化宝库。因为他一直在为如何挽救自己有生之年迅速流失的湖南民歌资源,培养新一代的民歌研究者,唱出自己羽翼丰满的湖南民歌,进行湖南民歌的挖掘和研究而焦虑。因为他深深的明白,这些真正的民间音乐文化,才是我们音乐文化的根。他一生都是湖南民歌的挖掘者、组织者和守护者。他的痴迷,他的执着,他与民谣歌手的亲密感情,都体现了他最强烈的自信,最活跃的自我意识,对民族文化和湖南最深沉的热爱。
所以这种美也有坚持信念,坚持前进,永不放弃的行动与实践之美。因为他,有了这种无视功利,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对民谣的热爱,让我们更有可能去领悟和享受湖湘民歌和音乐的美好。
所以,君子之美,就是生活之美,文化之美。这种美好,是很多人在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时候最缺乏、最向往的部分。
愿我们珍惜,保护,培养这样的美好。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还有更多这样的美好。■三乡都市报华盛在线记者肖鑫
1.《湖南民歌 他培养了宋祖英、何纪光等歌唱家 被誉为湖南民歌之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南民歌 他培养了宋祖英、何纪光等歌唱家 被誉为湖南民歌之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4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