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重点介绍建筑、园林和历史遗迹。在五篇选本中,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也有一些解释性的随笔。这样的安排既方便了对比教学,又使单元不单调乏味。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说明文,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特性。最初是作为摄影作品集《苏州园林》的序言而写的。苏州园林在国内外都很有名。设计师和建设者都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所以都是五颜六色、各具特色的。但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求同存异,牢牢把握苏州园林的“画美”,流畅自然轻松地加以介绍,既显示了深厚娴熟的文字功底,又显示了超凡的思维水平。大纲规定这本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解释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把握特点,解释事物。本课程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点,根据总分结构进行讲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强,适合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不仅在本单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第二,谈学习
对于讲解式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本单元的前两节课,还没有接触到讲解方法、讲解顺序、事物或事物的全部分类,但要意识到讲解式阅读中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比如:明确讲解对象;被解释的事物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解释方法和顺序;说明语言的特点等等。
第三,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可能会带来枯燥的感觉。同时,他们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解释性文本的四个要素,了解解释性对象的特点、一般陈述和部分陈述的结构、解释性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的特点,所以理解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讲解顺序,是本课的难点。因为“逻辑”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看关于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与课文兼容,方便学生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讲解顺序,如何欣赏苏州园林之美。
第五,谈谈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君子好不教,不教学生,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并在启发式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问答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是美的写作的典范,因此可以用来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用于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交流法:讨论法与问答法相结合。其优势在于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立体交叉传递,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民主氛围更强。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这门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朗读的方法。
第六,讲讲教学程序
本节课计划两个课时,这里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了解文章的总分结构。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程教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天下第一,苏州园林天下第一”,可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理念。身在其中,就足以培养你的气质,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柳园,都是极品园林,处处体现中国江南豪宅园林的独特特色。(多媒体投影图)苏州长大的著名作家。他用一双欣赏美景的眼睛写了一篇简单优雅的文字,并照顾他的家乡,带领我们参观苏州园林的美丽。这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设计依据: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生动有趣,补充了与课文相关的具体情境,增强了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把握对象特征
1.作者简介
2.检查单词预览
3.设疑惑,指导快速阅读课文。我让同学们看完就考:苏州人叶圣陶觉得苏州园林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成一个词。
4.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教师以学习方法为指导——扫描法:找到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中心段落,掌握文章的起始句、结束句、起始段、结束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快速掌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浏览文本,拿走你需要的,省略其余的。
5.提问引导清楚: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无论来访者站在哪个点上,他面前总有一幅完美的画面”,概括为“美丽的画面”
设计依据和目的:该环节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一个提纲式问题来把握文章描述对象的一般特征。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扫描法”的指导,培养默读和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三)阅读课文,交流和探索美和思想
1.面向问题的过渡,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为了实现“画面美”,设计师和工匠考虑哪些方面?
(亭台楼阁的布局,假山与池塘的配合,花木的对比,近景的层次)
(2)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
(“他们的成就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3)文中哪一句话证明了这一点?
(“当游客来到花园时,没有人不像在绘画中那样口头思考”)
看了作者的文章有同感吗?
设计依据和目的:这四个问题与第二个环节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答案都在第二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掌握,进入这个环节。
2.自己读课文第3-9段,画出能具体表达图片之美的句子,分组互相交流阅读。
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用刚在课文中找到的句子所表达的“美”来欣赏图片,并说“美在于……”
4.总结学生说的,逐步补充板书
设计依据和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魅力,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学会欣赏美、图文互补,全面深刻地理解苏州园林的“画美”特征,同时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
5.对照板书思考答案
⑤第3-9段和第2段有什么关系
(第2段为总陈述,第3-9段为分陈述,两者之间存在总分关系)
6.总结本文的结构:总量-分总量
设计依据和目的:与板书相比,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结构。
(四)总结拓展,延伸练习
1.总结: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从主要设计到次要细节,画面之美在苏州园林中随处可见。作者反复使用图片进行比较,旨在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可知,说明文要时刻注意被解释事物的特点。
2.扩大实践
多媒体展示我们学校的多角度照片。让同学们说说,如果写一篇关于我们校园的说明文字,你会抓住什么特点,写什么顺序。
3.作业:完成写作提纲,在下节课学习完方法等知识后完成写作。
设计依据和目的:继续使用情境教学法,接触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应用的印象。
5.浅谈黑板设计
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重庆教师招聘网www.cq.zgjskjs.com
1.《苏州园林ppt 《苏州园林》说课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州园林ppt 《苏州园林》说课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8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