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25日,在上海再版的《解放日报》第二版中间,发表了一篇430字的时事通讯。开头第一句写着: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的《数学、物理、化学自学丛书》一套,一出现在各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这句话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多年后,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退休员工向媒体回忆,新华书店每天都要出门几个小时,门外早已人山人海,从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到河南路都可以排起长队。“有的人因为人太多,抱着小板凳,大家半夜来排队。”在新华书店门口,甚至出现了倒卖现象。
将近40年过去了,上海街头依然时不时的排起了长队。然而,这种流行的所谓“网络名人”商品已经不是书了。
“我们在编辑岗位上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我想不出做了之后的社会效果。”79岁的徐说,他从家里的内阳台搬出了一套完整的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40年前,他提出并主持了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的突击重排和出版。当时他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编辑室的一名普通编辑(注:文革后期恢复出版后,上海科技出版社曾与科学编辑室同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他去看望苏教授时,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个月后,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代数(一)》率先上市。当年12月11日和12日,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开始。
由于当时该丛书是通过新华书店发行的,所以即使洛阳纸贵,徐手里也只有一套样书。80年代,他还把这套样书送给了河南荥阳某监狱的年轻犯人。许傅生现在的这套书是他的朋友后来送给他的。
这套书和目前任何一本教辅书相比,无疑是简单的,甚至是丑陋的。整套共有17卷。淡黄色封面上只印着“代数”和“三角形”的标题。翻内页的时候,有很多概念性的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练习。因为页面很薄,每个字都是“穿透纸的背面”。仔细一摸就能感受到打字留下的凹凸感。时隔40年,这套书的书页已经发黄,指甲也生锈了,但许傅生仍然认为“现在的补书都比不上”。
“你看,张首晟,一个因获得诺贝尔奖而拥有很高呼声的中国物理学家,也是通过阅读数学、物理和化学自学系列而被复旦录取的。”许傅生从书房里搬出一叠塑料纸袋,翻出一页他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报道,摘下老花镜,眯起眼睛,给我读了几行他用红笔写的字:1963年生于江苏高邮,初中毕业前赶上了恢复高考。1978年,他的父亲给他带来了一套自学数学、物理和化学的书,15岁的张首晟度过了一个暑假。
看完这一页剪报,许从文件夹里拿出更多的剪报:方志敏烈士的孙女,回忆起1978年初中毕业进入高一后,父亲给她买了一套《数学物理化学自学丛书》。1980年,她终于进入了清华的梦想;英国生物学家蒋博士写道,他出生在一个农场,上初中,并获得了“数学、物理和化学自学系列”。丛书知识体系全面,既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帮助他于198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许的剪报记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从“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的相遇开始,画出一条向上的曲线。
“那时候出版社可以说是坐南,什么书都可以卖。”回忆起全民阅读的80年代,许傅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负责科技书,现在看起来很冷门,但是当时市场上科技书很短缺,无论是智力书还是技术书都很普及,电工手册和内科手册的出版都很惊艳。
随着这股阅读热潮,许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许发表了一批被“文革”扼杀、隐藏多年的颇有影响的文稿,包括苏的《射影共轭网络导论》、《微分几何五讲》、陈的《三角级数论(下)》、华的《典型域》等。1984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89年调任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1991年晋升局长。期间主持筹备上海书城和上海出版大厦,成立中德合资贝塔斯曼书友会。
“时间对年轻人不好,搞商业的人投资好时代就会有好结果。”说起那个时代,许傅生倚在沙发上,喝了口茶,吐出“爽”字。
许近期照片
许的剪报
许,,1938年出生。自1962年10月以来,他一直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曾任数学主编、科学部主任、上海科技出版社副总编、社长兼总编辑、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文史研究所所长。
命运多舛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自学系列
上官新闻:听说1977年你通过苏黥布先生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
许: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来到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编辑部工作。我上学的时候,苏先生已经在复旦了,但是我在学校没有太多机会和他联系。相反,我工作后关系很密切,因为苏校长是我们出版社很重要的作者。
1977年8月,我去拜访了苏校长在路的家,他告诉我那年要恢复高考。
上官新闻:那时候苏校长应该是刚从全国科技教育座谈会回来吧?
许傅生:是的。在那次会议上,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我记得苏校长告诉我这个消息时非常激动。
苏校长还告诉我,他在会上跟说,因为四人帮的破坏,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微分几何讨论课散了,人才外流,很多人去外地,科研工作停滞不前。邓小平立即在会上表示,“应该调回”。后来复旦数学研究所召回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被称为“十八罗汉”。
上官新闻:因为这个新闻,你想到了一套自学系列?
许傅生:当时,很多人只是名义上的中学毕业生。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课堂训练。即使学了一点,也只是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停留在高一,有的甚至只有高低分。
为了迎接考试,你必须复习,复习,至少要有合适的教材。但是用什么教材呢?我们认为,用当时的高中课本肯定不行,再做新的也来不及了。当时理工科院校给中学“工农兵”补习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所用的材料过于简单,不够严谨系统。选来选去,还是10多年前出版的那套《数学物理化学自学丛书》最合适。
1962年,我进出版社的前一个月,理科编辑部已经在组织编写《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当时聘请了上海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每个人都写出了最好的部分。汇编的目的是让高、小文化水平的年轻人通过自学,阅读和学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
新闻上:1962年你为什么要编这套书?
许:当时认为上大学是一种“宝塔形”,因为上不了大学,转到各种劳动生产和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难免会觉得自己知识匮乏,急于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但当时只有适合复习巩固的中学课程,编制体系不方便自学。因此,有必要编制一套适合青年自考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全部基础知识的阅读书籍。
所以当时写的时候要求“先详细,后总结,流行到底”;方便自学,自学。在叙事上,要求以讲课的形式和风格来写。当时《平面几何》第二卷的作者凌康元先生说:“我们这套书里也有老师,不露脸的老师,他们在书里。”
新闻上:20世纪60年代出版后社会影响如何?
许傅生:印的不多,影响也不大。数学、物理、自学系列共17卷。当时除了《立体几何》之外一共出版了16卷,但还没全部出版,就开始搞体育了。
该系列丛书主编之一、原上海物理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长杨风亭先生,是一位从事中学教学几十年的教师,始终坚持热爱这套丛书。当我们重新编排出版物时,他已经去世了。
20世纪70年代,许陪同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兼数学编辑负责人苏到家做客。右边第三个是苏,左边第一个是许
“一套改变命运的书”
上官新闻:所以你重新整理这套书需要很大的勇气。
许傅生:是的,所以当我们讨论是否要重印和出版这套《数学、物理和化学自学丛书》时,编辑室里有分歧。除了担心被批评之外,还有人担心十几年前编的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纲了,纸型毁了。花大力气重新整理一个过时的版本值得吗?
但编辑部经过反复推敲,达成共识:教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能有什么错?
按照常识,这套书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出来。当时的印刷技术无法与现在相比。没有激光照排技术,仍然采用传统的“热排版”技术。印刷厂的排字工人被要求像抓“老白虱”一样,从铅字板上一个一个地挑出铅字。书中公式、图表、结构式很多,需要工人像积木一样搭建,工作量特别大。
当时我们需要商业印刷厂加班24小时。我们去做印刷厂的思想工作,发现工作很好。印刷厂的工人了解到这本书是为大家高考准备的,他们很努力,很支持,因为厂里很多工人有孩子要下乡,也希望早点把书印出来。
得益于各方的合作,南洋模范中学老校长赵先楚的《代数(一)》从出版到出版不到一个月,赶上了1977年冬天的高考。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其他几本书。到1978年高考的时候,17本书都出版了。
上官新闻:据当时报道,这套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许:比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还多!每个新华书店门口都排着队,大部分是考生的父母和亲戚,因为大部分考生都是在外地插队。
当时很多读者给我们写信,很多都想向我买书,但是这套书是通过新华书店发行的,我手里只有一套样书。后来收到河南荥阳某监狱一个年轻犯人的来信,说买不到《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希望能买一本。我觉得看书总是好事,就把手里的那套样书送给了他。
200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50周年校庆,我坐在观众席前排。当时的一个领导上台讲话,看到我说:“70年代末,我有一套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后来,这套书借给了两个朋友,他们的命运改变了。现在这套书还在家里的书架上,已经清理了好几次,没有废弃。”
后来有媒体称这套书为“改变命运的一套书”。
许《数理化学自学丛书》“多印出版社会亏更多钱”
上官新闻:你统计过这个系列印了多少份吗?
许傅生:只有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共印刷435万套,6000多万册。
1978年,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都发文要求全军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当时招募的士兵连中学都没上过。国防现代化怎么建设?于是部队拿了我们的纸模出租印刷,每个连发两套。后来我们放了十几套纸样,为全国各地租房和打印商品提供方便。最后,我们不知道印了多少份。
这套书不仅被1977年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使用,还影响了1978年和1979年的考生,影响一直持续到80年代。等到教育恢复正常,教学大纲出来后,这套书就不再印刷了。
上官新闻:我记得你之前对媒体说,你觉得现在的辅导书没有一本比得上《数学物理化学自学系列》。为什么这么说?
许傅生:因为你不需要老师来读这本书,你可以自己学。这些例子和练习都是根据老先生们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设计的,不过现在写书可能没那么认真了。
上官新闻:这套书让出版社发了财吗?
许傅生:恰恰相反。原来这本书是一个32页的大版本。在重新整理的时候,我们把它缩减为32页的小版本。一方面,为了降低看书的成本,小版本的书更便宜;另一方面,小版本有更多的纸张供应。
在出版的时候,我们是按照成本定价的,选定的价格是当时最便宜的标准。一印八毛钱,也就是说八毛钱可以买32页的书,全套17册定价11.73元。排除发行利润,出版社只能拿到不到7元钱。
后来纸的价格涨了,但是定价不好,所以多印机损失更多的钱。所以当时就说出版社发了财。这不是真的。我当时没盈利,然后就亏了。然而,我们愿意赔钱。当时考虑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负。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编辑岗位上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却想不到做了之后的社会效果。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幕还是挺难忘的。这套书应该是我编辑生涯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套书。
徐在弗兰克书展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展台前
许傅生在1994年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签字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与华、、苏、交游
新闻上:因为你的工作,你和很多数学家关系密切。
许:我让苏先生写他最后一部学术专著,叫《计算几何》。
我是在综合两条信息后做出这个决定的。第一,文革期间,苏先生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锻炼。他不想每天中午睡觉,利用休息时间看着冰冷的工作建造船体。当时,船体是由工人建造的。他以为可以利用微分几何原理进行设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但是他不会使用计算机。他回到学校,向中年教师求助。后来这项技术被付诸实践,称为“船体数学放样”,提高了船体外形设计的效率和生产率。另一个消息是,粉碎“四人帮”后,苏主席关于“船体数学放样”和“微分几何的仿射不变量”的数学原理的论文,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我结合了这两条信息:如果一本书出版了,谁想看?微分几何的仿射不变理论谁懂?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是我觉得可以出一本书,基于船体放样,以仿射不变量为指导。除了船体外形设计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汽车造型、服装裁剪等各行各业。
我和苏老师谈过之后,他让他的学生一起写。刘定远是复旦数学所“十八罗汉”之一,当时从山东召回上海。创作思想是苏先生的,苏先生写的,主要是写的。该书于1981年1月正式出版,后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优秀科技图书奖。这本书也是国内最早提出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的。
上官新闻:这本书听起来很专业。卖的怎么样?
许傅生:卖得好。第一次印刷12000册,出版后几个月内售罄,一年后第二次印刷8000册,很快售罄。当时计算几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很快,但这一块在国内是空白的。后来北京很多科技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开培训班学习这本书。我还把这本书英文版的版权卖给了美国学术出版社。
1980年《计算几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后,许一行前往苏祝贺。右边第四个是苏,右边第一个是许
在1990年《科学画报》创刊55周年之际,苏·发了言,许·说得对
上官新闻:听说你和华挺熟的?
许傅生:是的。我过去常去北京出差,经常去华的家。我1962年大学刚毕业,在衡山宾馆召开函数论会议时遇到了华。他告诉我他打算每年写1-2本科普书。后来又写了《最优选择法平话及其补充》、《统筹法平话及其补充》,都是优秀的科普读物。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不仅科学素养高,而且写作能力也很强。
1978年,中国数学学会在成都召开年会,这是“四人帮”倒台后中国数学学会的第一次年会。当时有很多人才,包括华、苏、、关。我本想借此机会召开现代数学系列编委会,但当时我只是一个小编辑,不是社会领袖,甚至不是编辑部主任。
怎么办?我在上海打印了会议通知,名字、房间、会议室都是空,是编辑室盖章,不是出版社盖章,顺便把龙井茶带回家了。到了之后,我去会议组和华先生联系。但是会议组告诉我他太忙了,没时间参加会议。我可以告诉你怎么了,求他们帮我把信息带来。结果上午就说好了,下午就通知我华先生要我亲自汇报。我马上汇报,他同意参加。
等我们敲定时间地点后,我会把会议通知填好,一个一个发给与会者。在那次编辑委员会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数学家和学术领袖聚集一堂。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凭着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凭着自己的活力,凭着自己的剪辑能力,会议才能在那个时候完成。
看新闻:为什么强调使命感和责任感?
许:我从上海科技出版社起步,至今已有40多年。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于1956年。1960年,我作为上海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文教协会。为什么短短三四年就有这样的成绩?总结起来就是“组队出好书”。我一出道就接受了这种职业教育。
社会在变,但出好书的责任不变。现在出版的书肯定更多,真正优秀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书,需要不断的努力。
1.《数理化自学丛书 【高考回忆】专访徐福生:《数理化自学丛书》是怎样“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数理化自学丛书 【高考回忆】专访徐福生:《数理化自学丛书》是怎样“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8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