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近日,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进程的故事片《土地记录》获得第30届金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并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观察奖优秀剧本奖。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功不需要说什么,但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一部具有“解读”意义的电影,对中国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土地确认、土地流转等涉及农村土地基本权益的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解读。
故事发生在平顶山脚下的凤凰台村。凤凰台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经历了土豪分田、人民公社、包干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村民生活的起伏也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三点式土地上。
新时期,凤凰台之地又掀起了巨浪。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马天贵和房地产开发商马天元联手,打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幌子,在圈地里搞非农建设。在这块土地即将被夺走的时刻,新的和旧的世仇爆发了。凤凰台村民在村长马老侯的带领下,将土地证紧紧攥在手中,与马天贵的弟弟拼死一战。
电影开始时,村妇于之拼命爬上马天贵儿子的挖掘机,把自己吊在耙子上,用生命停止了挖地毁岭。庄稼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坚持,对于城市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带着资本下乡的商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我给你房租,我帮你种地。你我之间有什么仇恨?这些商人无法理解的是,土地能给农民带来多大的保障,农民失去这种保障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如果他们不能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受,就无法充分评估农民失去安全感对资本下乡投资环境的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急或缓,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引起了波澜。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孔渴望有所作为。他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欠“大片土地”的东风,土地流转要在省工作组下来之前“自愿”而“必然”进行。市长韩长河和书记搭班子,是一个深入基层,做事有经验的老干部。在他看来,农村工作又慢又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强行流转会造成大问题。
素描是《史记》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有几笔,勾勒出生活的农村,还有从生活中亲手挑选的线条,都是令人困惑和反思的。
任何改革都应该让大多数人受益,但是如果农民有地没钱,他们能拿现代农业怎么办?他们只能牢牢守住从土地到土地的成果,陷入集体发展的困境。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证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能通过规范流转增加农民收入?改革中需要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中,韩长河看了大量的政策材料,最后提出“先确认权利,再转让”的建议,让村民们放心,彻底挑动了马兄弟把土地据为己有的算盘。借助先进的技术,测量尺寸,找出四个界限,“确认正确,颁发铁证”。土地流向哪里,在地图上一目了然,这就是土地确认的意义。
现实中,土地所有权的提议和实践并不是影片中韩长河和马老侯在凤凰台顶上的长谈,老农突然意识到自己跪不起了。确认承包地权利试点工作从2009年开始,从最初在农村试点,扩大全省推广范围,到现在已经7年了。苦难和智慧可能需要被制成另一部杰作才能更好地呈现。
到203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算上,还有30%的农民——4.8亿农民,相当于现在7个法国,1.5个美国,3.7个日本的人口。当工业化的巨轮滚滚向前,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中国农业与世界对话的必然选择时,如何面对千千农村分散弱势农民的突然冲击和压力,可能成为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
世界上只有农业和桑树是安全的。这份《土地志》不仅展示了当前土地工作的复杂性和意义,也提醒我们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土地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贪婪,也不应该是官员的政绩。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最坏”的可能,“底线”在哪里,有没有退路。在此基础上,经过详细设计,坚持底线,才有可能完成一场惠及大多数人的改革,真正找到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
1.《土地志 《土地志》: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影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土地志 《土地志》: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影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2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