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会教坏
文|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有一次回青年问题座谈会,会上的专家讲教育。最后,轮到我发言了。我说我对教育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孩子教不好”,第二句是“坏孩子教不好。”
参加会议的人都大为惊讶,因为既然是这样,教育也没用。为什么需要教育?
这两句话并不是反对教育的作用,而是说通过教育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这种观点是基于佛教的观点,因为从因果律来看,每一个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都像一颗种子。种子虽小,万事足。
如果这个种子是榕树,就要用榕树的特性来帮助种子的生长。但是,不管你怎么用心照顾,榕树的可能性是:一棵变成大榕树,一棵变成小榕树,第三棵根本不发芽。即使我们用尽了所有的资源,也不可能让榕树的种子变成松树,或者变成最昂贵的紫杉。
教育能做的范围大概是这样的。即使是有才华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应该急于把榕树变成松树。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在努力,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紫杉,所以改变种子特性需要时间和努力,因为每个人都相信紫杉是最有价值的。国宝紫杉其实是可以雕刻制作成家具的,但是为什么普通的榕树不能作为风景让人在寺庙前乘凉呢?
教育是让一棵紫杉长成一棵好紫杉,并充分利用它;它也是让一棵榕树长成一棵好榕树,而不丧失它的品质。如果教育局是把紫杉做成榕树,或者榕树长得像紫杉,那是完全错误的。一体教育会让很多紫杉树变成榕树,或者榕树看起来像紫杉树,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体教育会让很多紫杉或者榕树无法长到本质。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让植被自己生长,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精华。
我提倡“好孩子教不好,坏孩子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教育最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内心的欲望,而不是塞东西。
如果一个孩子内心的欲望被激起,他真的想为之努力,他不容易变坏。这个愿望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写的“我的愿望”。如果愿望不是口号,而是认识自我本质后的建立,愿望就会产生。
例如,像舞蹈家林怀民、音乐家李泰祥、电影导演侯孝贤、戏剧导演赖声川和雕塑家朱明这样有创造力的人物,他们的教育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环境。因为他们的成就动机(也就是欲望),他们走上了自我教育的道路,他们会更成功。
相反,孩子内心的欲望并没有被唤醒,他可能会造成两个极端,一个是一辈子平庸,一个是充满反社会倾向。就像不管土质如何,都要在同一块地上种土豆、红薯、大米、西瓜、松树。有的不会结果,有的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则,从自然和生态的培养就可以看出来。
“好孩子教不好,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个理由是,体育比言传身教更重要。想要孩子有好的本质,首先要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环境而走上岔路。
原因很简单,就像一只小孔雀一定要养在一群孔雀里,它怎么会知道怎么学会开屏,成为一只美丽的孔雀呢?如果一只孔雀养在一群鸡里,那这只孔雀将来就会像一只鸡,这就是孟母三次搬家的原因。
所以理论上,在大学校园里长大的孩子,会比在浪漫的地方长大的孩子有更好的天性。
我把这个说法放在这里,举例教学比文字教学更重要。在现代语言中,它的意思是“模型的建立”。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好的榜样或者偶像,即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仍然有动力去实现,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得多。我自己的环境不提供成为作家的资源。从小偶像就是诗人作家,自然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我们可以普遍认同,在教育中,人格比学习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生活智慧,他不仅会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而且会成为社会的积极因素。如果在生活中教给很多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不健全的人格,贫血的毛病,那将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悲哀。
世界和平的线索是每个人都建立了良好的生活质量。可悲的是,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包装而忽视质量。“好孩子教不好,坏孩子教不好”的结论是,DIA就算穿破了,不管怎么包装,还是会发光。
作者简介:
林青璇,1953年出生,笔名秦青、李琳、林大北、林万蒂、安夏、青璇、袁婷等。台湾高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岐山。毕业于中国台湾省世界新闻学院。曾任《中国时报》海外记者、《商业时报》经济记者、台湾省《时代》杂志主编。他是台湾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也是获文学奖最多的作家。他也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1.《孩子不坏 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孩子不坏 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3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