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姚建平土孙同帅
建于19世纪中期的两座炮塔,穿越了20世纪,进入了21世纪,见证了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郑万村的变迁。
清朝末年,中原饥荒,土匪横行。豫州西北,山高林密,剑客猖獗。他们经常成群结队地杀人放火。经常在晚上出没,难以防范。许多村庄修建村庄是为了自卫。有的村在村前村后修建火炮楼,自始至终互相照应。炮楼周围有了望台,村民轮流值班。一旦发现土匪,就敲锣或按喇叭,村民们立即点燃火把,捡起农具、棍子、大刀、器皿等,奋起抵抗。有的村子甚至还配备了佛郎机(一种土炮)。毕竟邪不压正,又因为村民人口多,土匪往往不战而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炮兵建筑在打击和威慑土匪方面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1850年,咸丰帝即位。清朝乱世,国库空空虚,危在旦夕。咸丰执政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咸丰三年,洪秀全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与清政府抗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内忧外患之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命运动荡。人民生活贫困,土匪严重,位于诸葛镇的郑万村也未能幸免。庐山的土匪、文殊的土匪,甚至豫州西部的汝州的土匪,经常在长葛新郑抢劫,来回要经过郑万村。土匪抢钱,抢粮食或者绑架,然后就走了,留下郑家哭着要土地。面对千辛万苦,在贾政家主任郑希树的提议下,九户富裕家庭联合起来,在村东修建了一座三层的红石炮楼,占地一平方英尺,高三英尺多,宏伟而坚固。因为是九家共同出资,所以这个炮楼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郑九城。不久,郑尔芳在村西建了一座两层楼的炮兵楼,高两尺,高一尺。第一层是红石结构,第二层是夯土结构。两座炮塔相继建成,形成了郑万村的防御布局。
宏伟的红石炮兵建筑内部很小空。只有一个房间那么大。炮楼的每一层都有一个木梯,用墙上的喇叭爬到顶端。站在了望台上,可以眺望,指挥,一览无遗。土匪来了就吹喇叭,喇叭声在郑万村空回荡。村民们都出去了,拿起武器和农具自卫,为保卫家园而战。他们都很勇敢,他们打败了强盗逃跑。
在当时的建筑条件下,一座三层的小炮兵建筑并不容易。一平方英尺三英尺高的建筑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了。然而,在那些日子里,要靠肩膀和双手来铺方石,用蛮力和智慧。郑万人民以集体智慧团结合作。立一个高大的木架,用枣木做一个滑轮,把一根粗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绑在马背上,另一端绑上石头。村民们驱使马向前拉紧绳子,驱使石头慢慢上升。一个个仔细砌,然后用石灰勾缝,层间嵌实木地板,最后封顶,最后成为三柱炮楼!多少艰辛暗含其中,多少智慧让三丈火炮楼拔地而起。它是全体郑万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郑人凝聚力的深刻体现。这两座炮楼,像两座无言的纪念碑,镌刻着郑家的勤劳、智慧、奋斗和无尽的生命。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郑万村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村民的房屋被拆除和建造,村庄的规模逐渐扩大。然而,尽管有飓风,两座炮塔仍然屹立不倒。郑万村的村民怀着对前辈的深深敬意,让这两座象征着集体智慧和世代亲情的火炮建筑永远屹立在他们的心中。两座炮塔是动荡岁月的缩影,累积了150多年。它承载着村的历史记忆,凝聚着血浓于水的郑家亲情。也是郑前辈留给后人的一份无声而生动的遗嘱,让一代代人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用勤劳智慧面对一切困难。
21世纪,炮兵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过去的百年成为模糊的记忆。然而,郑万村的两座炮兵建筑屹立了150多年,跨越了三个世纪,就像一座没有文字的纪念碑,让人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昨天那样的艰难岁月的沧桑,从而更加热爱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承蒙前辈们的智慧和勇气,家族血脉代代相传,中华大地和谐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郴州市三都文化
1.《郑九成 村史记丨朱阁有座炮楼,居然有自己的名字,它叫郑九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九成 村史记丨朱阁有座炮楼,居然有自己的名字,它叫郑九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6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