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学导论
一,学校崭露头角的传奇
“官学”是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种制度下,学校设在政府,不区分官员和教师。官员不仅是教育管理者,也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有两层意思
第一,学术和学校由政府控制或组织,即“学术政府”;
第二,教师全部由国家官员担任,即“官师结合”。
“官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官学”的具体表现为:(1)官有书,民无书;(2)官有器械,民无器械;(3)官有学问,民无学问。
1、性谬误的划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器善是后天培养人的结果。
2.性与假的结合。性与伪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也是相互联系统一的。仁、义、礼、法都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证伪获得善,实现性与伪的结合。
3.化学造假。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自然为虚假”的作用,因此需要教育的影响和礼义的引导来改变其原有的邪恶。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在于“化自然为谬误”,即改变自己的恶性,建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也不会恢复其本来面目。
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于其德,在于其亲民,在于其完美。”
八项:礼、知、诚、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篇在于《明明德》,以修身为宗旨;最后三个是“亲民”、“做最好的”。
康有为认为,今天的问题在于,人民的智慧打不开,人民的智慧即使家园多得不能用也打不开。严复认为,从八股招士有三大危害:“掩智”、“坏心”、“养手”。所以改良派都主张废除从八股中取士的制度,改革科举,以培养能应用于天下的人才。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县人,又名南海先生。他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领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新学与伪考证》、《孔子变法》、《大同书》等。
可以在后台回复《中国教育史》得到
1.《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8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