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期
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
编者按
面对当前中国建筑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知识网络的快速发展,建筑师的职业前景正在被重新认识。突破建筑设计界限的努力,让建筑师不再完全在行业内定义自己,逐渐成为新一代建筑师的常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本身的范式也在发生变化,其角色、使命、方法和工具也在快速变化。建筑设计已经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扩展到规划,甚至涉及到整个建筑体系和全过程控制。在这里,我们着眼于中国建筑行业的变化,透视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分析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职业前景。
李武英从建筑行业的变化分析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地位;娄勇奇论述了设计领域的拓展和范式的转换,指出设计正在从“创意风格”向“驱动创新”转变;赵晓君和艾霞思考当前建筑师职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机会,试图重新定义建筑师在社会进化中的职业前景;蔡永杰认为,中国建筑教育缺乏自己的文化基因,在各种现实压力下,需要找到自己的基因,建立新的传统;朱静香和韩日分析了一个轻型建筑系统开发的案例,探讨了整体设计、敏捷开发和大学学术形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华指出,高校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凌应松、博分析了大型民营设计企业的转型创新,探讨了深化设计产业、跨境创新、借贷资本的发展趋势;张华指出,面对市场转型、技术革命、管理体制改革和客户需求改善的挑战,是设计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戴正、刘世昌探讨了综合勘察设计院文化旅游板块的转型模式,分析了设计从单一产品支撑到全产业链供给乃至投融资的发展方向;王珂和庄伟民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国建筑师责任制的实践——研发+总承包模式。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十几名专业建筑师撰写短文,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
本期我们介绍了崔凯昆山乡建设项目、赵阳大理柴米多综合体、浙江松阳张西红糖车间、王斌阳澄湖村上胡楼、大卫·奇菲尔德事务所莫干山向异楼、贵州车田村西线工作室文化中心、张明杨浦滨江示范段、德梅隆赫尔佐格&汉堡一北爱乐厅等。此外,我们的专栏重点研究“剩余空房间”和“建筑与(手工)工艺”。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时代建筑》杂志的团队,感谢您对我们持续深入讨论中国城市和建筑问题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幸福!
目录表
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建筑技术的边界与危机/厉静君
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
设计工作
94/美丽乡村与乡村建设伦理——贵州贵安车田村文化中心回眸/方小凤
建筑创作
130/商业大厦顶层激活股票时代的城市商业思维/李俊刘芳
剩余空研究
134/剩余空 空研究框架/刘科楠李梁聪苏杭
建筑与手工艺
140/伊万·吴中现代主义与复合工艺/王译
书评
城市更新
151/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验证”的战略思考/罗勃·莫夏
遗产保护
期刊研究
164/基于分类视角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实证研究——以建筑学为例/邵
时间架构窗口
168/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70/时事通讯/王秋廷、孙家龙(主持)
2017年第2期
新农村研究
编者按
“新村”是指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以“村”或“新村”命名的城市住宅,也包括“新村主义”社会改善理念的城市建设实践。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村”、“新村”、“模范村”命名的新式里弄、公寓里弄、花园洋房,民国时期的“平民村”,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干部新村”,90年代末以前的“单位新村”,都可以纳入新村研究。本期的主题“新村研究”,是中国建筑媒体首次关注“新村”。选题源于我们对近年来两个方向学术动态的观察。一方面,历史、地理、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越来越重视城市物质空;另一方面,建筑研究的对象逐渐从传统的“纪念性建筑”转变为大量的日常城市空。这两股力量的合流指向“建成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充满可能性和方向性的多学科研究对象。“新村”是20世纪中国最典型的“建成环境”。本期试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视角,邀请人文地理学、规划学、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及正在做“新村”研究的专业建筑师,共同呈现“新村”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动态。
在主题文章中,人类地理学家张晓红教授从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变迁的角度揭示了新农村空的特点和演变。城市规划和社会学学者陈阳梳理了三条新农村研究路径的问题意识和观点:历史、身份和空。在建筑领域,李迎春试图将“新村”定义为建筑史研究的观察视角,以了解中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杨论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空之间新村概念和模式的演变,认为新村生产是一种焦虑性生产,许多矛盾和问题远未结束。通过对平民村和工人新村的比较,梁志勇指出,建国初期上海的新村建设延续了国民政府公房计划和“科学”全面规划的文明教育使命。吕飞分析了“一五”期间东北工人新村和哈尔滨单位住宅区的发展情况。包括冯路在内的四位建筑师在“上海计划”城市研究项目中探讨了工人新村的空特征和转向,并提出了12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宣言性建议。在上海天林新村的研究中,张斌分析了普通空房间被居民非正式地、尝试性地用来改善生活的现象。石页建筑工作室以绘画和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在同济新村第一年的观察结果。
专题聚焦“适应性城市设计”。《建筑理论的翻译与讨论》专栏选取了阿尔伯特·波普尔《天梯》中的“城市内爆”一章,邀请两位学者讨论“格子-天梯”的范式转换。《中国现代建筑史与理论》发表了许的《汉宝德大乘建筑及其生成》。作品栏目介绍了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上海嘉定八园、上海安亭南古浦泵门管理馆、呼和浩特乐圣遗址公园游客中心的改扩建。
本期邀请李迎春博士担任主题专栏的客座编辑。感谢她早期的接触,策划和邀请大部分稿件。
目录表
新农村研究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走开/杨志毅
新农村研究
42/从城市“上海计划”对话中重新学习/庄文兵,张斌,
专题:适应性城市设计
设计工作
108/关于冠生乐遗址公园游客中心平原建设的思考/陈勇漆瑗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
114/韩宝德《大乘建筑及其生成》/许
建筑理论的翻译与讨论
建筑创作
134/从泵房改造谈石泉路街道社区微更新实践/宗轩吴博文
138/涟漪方盒无锡惠山客运中心/张郑
山地建筑研究
142/当代徽州山区地域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黄炜
时间架构窗口
146/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48/时事通讯/王秋廷、孙家龙(主持)
第3期,2017
共识与差异——面向时代变革的建筑教学改革
编者按
建筑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它深受宏观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补充了建筑学科的发展。今天,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文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架构的知识体系将会进行调整和更新。这种调整和更新会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建筑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如何改革?在寻求变革的同时,是否也要考虑建筑核心、建筑教育核心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面对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现状,作者提供了不同维度的建筑教学改革案例,探讨了设计研究、形态分析与建筑教育的关系。
在采访文章中,王建国谈到了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应对时代变化的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如教学与科研、标准化与多元化、教育的社会责任等。顾大庆通过《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写了一篇文章摘要:本文对“不扎”建筑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认识,并探讨了当前中国建筑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在文章中,王澍分析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实验教学展览,展示了在10年的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乃至“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的“持续实验”。这些“实验”被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和线索中。刘克成的文章介绍了Xi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以生活与想象、空空间与形式、材料与建筑、场所与文脉四条主线为目标。许卫国认为,建筑教育应该不断反映对自然和社会的最新认识。他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在建筑教学中创造新的建筑知识”的观点。张建龙和徐干认为,建筑基础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建筑本体的把握,强调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体验,重视文化、社会和环境因素。明歌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了建筑基础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王锴、李艳波提出了建筑基础教案设计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回归建筑基本问题,关注场景。鲁安东分析了建筑教育中“设计研究”的兴起,认为当代建筑教育需要将设计理解为一种以整合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思维形式和演示过程。蒋佳薇认为,从沃尔夫林,沿着维特科尔到科林·罗,再到彼得·艾森曼,潜伏着一条从艺术史到建筑,从德国本土到英国世界的形式分析的线索,或者说是“建筑形式教学法”。迈克尔·斯皮克斯(Michael Speakes)和王菲(Wang Fei)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美国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为专业化、灵活性和适应性所做的教学改革。
在《建筑教育笔谈》中,韩、、梅宏远、、张琦、庄伟民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特点,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面临的变革进行了预测和思考。
在“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专栏中,李振宇回顾了同济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风格,认为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济建筑教育可以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李香凝整理了同济14位中青年建筑师关于建筑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对话,展示了建筑师对建筑发展和建筑教育的深刻思考。
“作品”栏包括由李兴钢设计的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由大舍设计的一个基金会资助的天全县新场镇幼儿园、由董公(直设计)完成的海边崖居改造、由周凌设计的岱山小学和岱山幼儿园、由冯国安设计的广西涠洲岛李青大酒店(建筑工作室外)。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专栏包含科学、媒体和艺术:高希和彭奴的《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图形的发展》。
《建筑与手工艺》专栏发表了谭政的《节点的演变:康拉德·瓦希斯曼对预制建筑的探索》。
目录表
共识与差异——面向时代变革的建筑教学改革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建筑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知识驱动力/李武英
共识与差异——面向时代变革的建筑教学改革
建筑教育探讨
70/时代与变迁:建筑教育书写/韩梅齐(等)庄伟民
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
设计工作
建筑创作
130/东京丰田章男区政府办公楼及综合住宅开发项目/沙永杰[日本]仓木正弘
138/上海徐汇企业总部设计理念解析/宋肇庆杨审配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
144/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图形的科学、媒体、艺术发展/高希和彭奴
建筑和(手工艺)
152/节点的演变康拉德·瓦希斯曼对预制建筑的探索/谭政
特别报道
158/建筑战连续实验“连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袁
162/物我世界中的朱巴建筑作品维度/李香凝
书评
168/抬头,我看到地平线评论《大地、庙宇和神灵:希腊宗教建筑》/王卫鹏
169/深圳/戴春当代建筑宏观梳理与微观叙事观察视角
时间架构窗口
170/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72/时事通讯/王秋廷、孙家龙(主持)
第4期,2017
滨水新生儿
编者按
从外滩观光区、滨江大道到今天的滨江路口,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一系列项目和规划从空变成了空。我们可以看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滨水公共空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品质提升和活力激发上。这让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关注城市滨水公共空的研究。城市滨水公共空作为城市水系形成的“水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场,是一个具有很大比较优势的空场。要研究这一段的发展空,我们可以回到滨水区空及其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关系的讨论。因此,在众多滨水公共空的研究热点中,我们将呈现那些值得关注的基础研究,涉及空之间的基因、滨水空之间的物理矩阵、滨水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弹性空和适应性
谭政论述了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城市水路形成的密集基础设施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人工化的基质,主张在滨水区更新中建立“基础设施主导发展”模式空。凯瑟琳·休伊特(Catherine Hewitt)和盖伊·诺丁森(Guy Nottingson)以上纽约湾、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龙三角洲为例,分析了基于自然“软设施”的区域尺度方案,旨在应对沿海灾害气候,增强沿海地形的适应性。朱亦辰和李振宇分析了美国东海岸三个海军码头的更新,认为“共享”可以成为信息时代城市滨水区空复兴的重要动力。田、讨论了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水系网络。这些变化使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和形式空转向分散化和私有化。但水网结构仍然是城市滨水空结构的基础。通过对阿姆斯特丹和上海这两个滨水城市的比较,王探讨了如何在交通基础上提高滨江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张明和孙家龙分析了上海黄浦江滨水码头如何回应城市和公众对开放共享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亚历山大·德亚科夫(Alexander Deryakov)和安德烈·梅洛尼(Andrei meloni)分析了圣保罗大都会区的水环项目,该项目由大都会河流研究集团(GMF)于2011年进行研究,旨在重塑城市与其河流之间的关系。曾颖分析了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微型海绵城市设计的实践。莫万利分析了EMBT如何通过层叠策略创造出亲水、抗洪的弹性滨水空。
本课题关注的是鲁安东滨水乡村聚落的研究——以何丽霞地区沙沟镇为例。在作品中,我们介绍了张的项城教堂、的七园公馆、南方的山树屋、日本大小建筑事务所的饭店、郭的富艺旅、的越地耐克鞋厂和捷克的乡村别墅、天津大学北阳园校区建设与环境学院、以及东园千讯社区中心。《卡洛·斯卡帕:一栋办公楼的设计过程与启示》《七人组》《电气住宅》两篇文章发表在历史理论专栏。书评专栏介绍《日本建筑史序》。此外,王晖对2017年第九届远东建筑奖进行了点评。
目录表
滨水新生儿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水土不服”/郑晓迪
滨水新生儿
专题:滨水乡村聚落研究
66/基于“场所”工具的滨水乡村聚落分析与设计研究——以鲁安东何丽霞地区沙沟镇/雷东学为例
设计工作
建筑创作
130/“学习、研究、音乐、生活的成长小镇”;天津大学北阳园校区工程与环境学院/王兴田苏双荣设计
建筑师访谈
134/地点时间:东源钱逊社区中心——专访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建筑师朱晓峰/戴春
专题报道
140/2017年第九届远东建筑奖评审/城市实践在城市实践|王辉
书评
148/日本建筑史序言评论/潘岳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150/卡罗斯卡帕某办公楼设计过程及启示/肖文达、张婷
156/不同轨迹的交汇“七人组”和“电气屋”,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由谭磊翻译希拉里·博纳迪[西]阿尔瓦罗·索托·阿吉雷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
164/新中国初期“华东院”工业建筑设计——以大跃进时期上海重型机械厂2 500 t液压机车间为例/朱晓明海纳江
住房研究
170/工业建筑评估标准化背景下的多元化住宅设计策略——以南京丁家庄二期A27公租房项目/富为例
178/MVRDV社会住宅设计/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张丹翻译莫万里学校
特别报道
184/回归光的本质让世界更美好2017《城市、建筑与光》国际照明设计杭州高峰论坛纪事/王晓东
186/高速、高密度、多元化建筑2017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设计论坛及奖项/郭小希
时间架构窗口
188/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90/时事通讯/王秋廷与孙家龙(主审)
2017年第5期
新技术和新数据条件下空之间的感知和设计
编者按
“人是如何感知和使用空,物质空的环境对人的感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这个问题一直是建筑、城市设计、景观等多学科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积极效果,即什么是“好”设计。目前,一方面,人文主义视角下的各种新技术手段为空感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以多源城市数据为代表的新数据不断涌现,为提炼材料之间的环境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数据库空。这些新技术和新数据能否提供更准确的分析方法和更直观的结果显示,从而有助于更准确、更恰当的设计?这些兼具大规模和高精度特征的数据和分析方法能否提供以前没有的洞见,从而更好地回答我们共同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实现更具吸引力和高质量空?时代建筑杂志希望做出探索性的回应和反思。
在主题文章中,俞晔等人总结了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技术和多源城市数据,梳理了它们的应用方向和潜力。陈正等人使用各种便携式生理反馈传感器来评估室内和室外建筑环境体验并给出设计建议。许陈数等人讨论了新技术和数据对设计过程和公众感知的影响以及工具开发的可能性。在城市尺度上,肖扬和蒋斌分别从人文视角探讨了建成环境与健康的协调机制、城市日常绿色景观的健康效应衡量和设计转型;盛强等人展示了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基于数据的城市设计工作方法。在建筑尺度上,黄卫新、任希源、艺鹭分别展示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室内定位大数据、多源城市数据及选择模型、三维可视化图论分析等新数据技术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应用及设计辅助可能性。在这一主题下,我们还邀请了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以书面会谈的形式讨论这一领域的前沿问题。
在“公共空之间的效率”专栏中,徐磊青教授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上海轨道交通地块的开放空之间的布局效率和公共空之间的供给系数和效用。
专栏介绍了浙江海宁原儿童之家,上海西岸赤舍美术馆,上海棋院。本期有一个新的评论专栏,发表了建筑师刘依纯对上海花园茶馆的设计分析,以及他与坂本茂的成就之间的深入对话。
建筑理论的翻译与讨论版块翻译了安托万·皮康的文章《智能的局限:论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并邀请了三位学者进行了扩展讨论。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中,余、、的文章探讨了现代防卫空建筑的现代转型,和彭奴的文章分析了国立艺术学院的“美术建筑”深受法国现代绘画影响但未能走向现代性的原因。
本期杂志邀请了老师和徐博士生作为主题专栏的特约编辑。感谢先生和许先生的早期接触、策划和组稿。在这张涉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专辑中,我要感谢俞晔先生对主题稿件的修改所做的详细而专业的评论。
目录表
新技术和新数据条件下空之间的感知和设计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电子“烟雾”和互动“星空”/宸妃
新技术和新数据条件下空之间的感知和设计
专题:公共部门之间的效率空
作品评论
设计工作
建筑理论的翻译与讨论
130/智能的局限性智能城市所面临的挑战/[法]安托万皮孔译毛于君罗焦璇
134/智慧辩论/演讲何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
136军事建筑工程的现代转型管窥: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国防;[/k0/]建筑研究初探:/于
142/国立艺术学院“艺术建筑”的理念与实践/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产物/高希彭努
特别报道
150/“充满幸福的建筑”第19届建筑师区域理事会亚洲论坛综述/智文君费陈佳
书评
154/为什么城市繁荣?数据与性能导向的城市设计/徐相亲相爱
时间架构窗口
158/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60/时事通讯/王秋廷与孙家龙(主持人)
2017年第6期
街道——城市公共之间的一种活力与复兴空
编者按
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室,不仅承担着基础设施的功能,也是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所。街道不是简单的物理空概念,还包含着经济元素和人文内容,一直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管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街道的功能和人们对街道作为公共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上海等几个城市制定的《街道设计导则》对这一变化做出了回应,《导则》的设计依据、内容、实施和局限性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此外,一些城市的“拆店修墙”引发了人们对街道空与活力、有序管理、自发行为之间关系的更多思考。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着眼于街道的多样性空,研究街道的改造、街道的设计、功能和管理,以及街道的研究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街道复兴来保持街道的活力,促进城市公共空的复兴。
徐磊青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350年来城市街道的三大转变,对应的是三个特征:视觉审美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与效率——共享街道,以及街道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的发展前景。张玉星在文章中提出了未来街道的几个价值原型:集体街道、定居街道、“非法”街道、临时街道和原始街道,并指出街道是日常生活中最现实的自由空空间,街道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创造自由空空间。唐克扬认为,街道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城市形式和积极参与现实的元素。街道演变的研究、解读和设计必须结合相应的时间因素和历史情境。应龙等人探讨了气味景观在城市街道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城市气味追踪和大数据分析了北京老城后海街区的城市气味景观,绘制了气味图,以及城市气味水平对该区发展的影响。胡、等。结合上海街道的案例,从公共物品、公共空和历史人文载体三个方面思考街道的价值转化和设计策略,及其在城市设计和街区更新中的作用。通过梳理和总结美国部分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陈勇认为,街道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以步行为主的设计理念,强调街道的公共性、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平衡性,从而使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焕发青春。孙彤宇在张文指出,街道是指线性的城市公共空,适合步行行为,与建筑界面有耦合关系,应具备四个特征:适合步行、界面有限、功能支持、日常生活。基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街道以汽车经销商为主,步行网络与汽车经销商网络冲突的现状,魏、、郑、提出了建立步行网络形态模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步行网络设计的九项原则和五个主要方向。钱晨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上海五角场区生机勃勃的大学路的最初建设和发展,并详细分析了它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策略。
在“建筑绘画的批判性反思”专栏中,发表了三篇文章:张文和王辉的《建筑绘画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工具》,蒋佳薇的《画龙点睛:画家维奥莱特·勒·迪克传》,约翰·狄克逊·亨特的《如画如画的罗斯金》。
“作品”栏目包括刘恒设计的深圳米香公园婚礼大厅、刘宇阳建筑师设计的北京西电记忆文川镇、张莉设计的河北秦皇岛安纳亚出发营、余婷设计的画家之家、元极(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万科松山湖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员工宿舍。
《中国现代建筑史与理论》专栏发表了左岩、刘联的《现代上海文化名人居住室内环境特征研究——以鲁迅、巴金、凌克为例》。
本期还收录了梁思成等的“以旧换新”及西方相关理念,黄的“住宅小区边缘噪声控制设计要点”,、、的“活力党动态设计以大数据为基础重振城市间活力空”。
衷心感谢徐磊青教授的建议和这一时期的部分贡献工作。
目录表
街道——城市公共之间的一种活力与复兴空
1/编者按/智文君
时事评论
4/街头生活/李艳波
街道——城市公共之间的一种活力与复兴空
专题:建筑绘画的批判性反思
设计工作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
122/近代上海文化名人居住室内环境特征研究:以鲁迅、巴金、凌克为例/左岩·刘联
建筑创作
历史建筑的保护
138/梁思成《以旧换新》与西方相关概念/土地
住房研究
144/住宅小区边缘噪声控制设计要点/黄郭欣欣
设计研究
148/“活力派对”基于大数据复兴城市动态设计空/陶佳孙伟
书评
154/一个无国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上海的城市实践——读《上海的鲍似》/杨
156/重读和扩展句法结构/吴健
特别报道
158/“城市之魂”UIA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纪要/智润
时间架构窗口
164/今日建筑/张嘉龙(主审)
166/时事通讯/王秋廷与孙家龙(主持人)
===================================
为了让更多热爱时代建筑的朋友享受无纸阅读,鼓励大家转发,获取利润,请识别2017年《时代建筑》杂志第一至第六期电子版中“赚9.6”的图标。进入邀请卡页面后,将“专属邀请卡给您”保存到相册中,转发给其他人。当其他人识别出你请柬上的二维码时,他们将获得20%的佣金和特别奖。感谢大家对时间建筑的支持!微信获取电子文档后,建议在iPad或电脑版上阅读,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1.《建筑杂志 《时代建筑》2017全年杂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建筑杂志 《时代建筑》2017全年杂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2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