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一首歌,旋律很欢快。“姓氏是从几百个姓氏中查出来的。祖籍在黄土高坡上的大槐树下。生活在中国东部的名字也叫华夏。走到天边不变的名字叫中国宝贝。”

没错,它的名字叫“中国宝贝”。这首歌有一听就懂的流行歌曲的特点,能让听众像雅歌一样“回味无穷”

什么是中国宝宝?这种歌说了很多,歌词从一个具体的东西上升到一个抽象但强烈的“民族感情”。

比如“最喜欢吃的菜是葱拌豆腐,明净白白就不掺假了。”“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老公教的方块字,像是横着做人,竖着做人。”

“做人不掺假”的开放心态,用“葱拌豆腐”来表达,“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升华为“为人正直”的高尚人格。

说到汉字,它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进化而来的不间断的书写形式。它体现了中国人伟大的民族性格,也是汉字让中国文化保持了不间断。

竹简不迟于甲骨文

至于汉字最早成熟的形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甲骨文。

但其实甲骨文的使用并不是套路。毕竟在龟甲和甲骨上刻字很费劲。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甲骨文中的“书”、“典”、“删”等字,都有类似简牍的图案,所以甲骨文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载体。

《尚书》曰:“唯阴祖,有书有典。”

也就是说,自殷商以来,流传下来的竹简很多,保留了煲汤、毁夏等记载。可见,竹简的使用并不比甲骨文晚。之所以我们看到的关于殷商时期的文字都是甲骨,是因为与竹简相比,甲骨更容易保存。

更不可思议的是,甲骨文里也有“笔”字,看起来像毛笔。但发现的少数甲骨文有墨迹或朱砂书写的痕迹,这也说明了毛笔是在甲骨文存在的时候出现的,不像传闻的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毛笔。

当然可能不知道他对毛笔做了哪些改进,但可以确定的是,毛笔存在于殷商时期。

有了笔和竹简,就会有大量的古籍流传下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简牍虽然不比甲骨文晚,但是书写方式是一样的,就是垂直向左,和今天的水平向右有很大区别。

纵轴对称汉字的书写习惯

只是因为简牍是我们最早的书写载体,所以汉字一开始的书写习惯是垂直的。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竖着写的小册子要横着展开,小册子的两端要握在读者的左右手上;如果要横着看书,小册子一定要横着看,所以看的时候要双手上下握住小册子,不舒服,有悖常理。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在生活中搬东西的时候,是左右两边搬还是上下两边搬?

然后,很久以前,没有案例,大部分都是直接写在字母上。如果用左手右手握住,竖写很流畅;如果换成横写,左手很难根据右手写字时的压力来把握平衡。

当你读这篇文章时,你可能希望拿一卷纸,试着在上面写。简牍作为文字载体时,从左到右书写不利于右手动作,无论是横着还是竖着;无论是向右写还是向左写,横写一定是极其繁琐和不方便的。所以取两者的“最大公约数”就意味着向左竖写是最优解。

另外,还有一个决定竖写的原因,就是书法的笔法。因为大部分汉字的结尾就在字的正下方和正下方。

所以汉字的书写,尤其是书法,最适合竖写,最流畅连贯,容易变成“行气”。

这里曾经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师叫学校第一班的学生,他叫出了“朱肚”,但是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叫朱月坡……”这是当时习惯了竖排的人造成的误解,不习惯在横排上留下空的空隙。

由此可见,汉字的结构和最初的书写条件,决定了直到民国时期汉字垂直书写的习惯。

从继承到创新的选择

清末,人们被迫看外面的世界。为了“向外国学习,学习更多的现代科学”,人们在阅读和翻译英语材料时发现了传统写作和阅读习惯的不便。

世界上的人物组合成文章,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汉字是垂直的,拉丁字母是水平的。相关文献给出了解释:“汉语码”不能由码构成,但拼写一个短语需要两个以上的字母,而竖排汉语不能拼写单词。

比如汉字“爱我,爱我的狗”可以横向或纵向连成词,而英文单词“爱我,爱我的狗”横向可以是连贯的句子,但如果是纵向,这样的句子有多长?开始看第一封信的时候,身心都在北京,估计看完之后灵魂已经摆渡到天津了。

汉字可以独立成义,所以可以纵横任意排列,也可以适应水平排列中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

先秦时期苏慧所写的《玄寂图》,纵横向共29字,可写成诗,三、四、五、六、七字共1000多首,不分逆读、横读、斜读、互动读、倒读、重叠读。

26个英文字母不同组合达不到这个效果。

然而,我们不能不学习西方的东西。反正汉字的排列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我们委屈牺牲了汉字的传统书写习惯,成为了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改变书写方向后,汉字连同字母、数学符号和各种公式,更方便人们书写,真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眼水平看比垂直看更方便,水平看可以减少视觉疲劳。

最早提出这一倡议的不是广大的中国学者和各界精英,而是一位刚回国一年的华侨陈嘉庚。

这一时期,除了书写方向,鲁迅还对汉字的简化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他曾说汉字有“三美”:声美是感受耳朵,形美是感受眼睛,意美是感受心灵。

而且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曾经说过类似“汉字不灭,中国必死”的话来提倡简体字。他认为只有普通人能轻松学会学习写作,才有可能把国家和人民从文学和学习的道路上拯救出来。

可见,无论是汉字的书写方向,还是汉字的简化和转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使汉字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当下频频博眼球的书法表演艺术家 如今,经常引起人们注意的书法表演艺术家

那么,简化字和今天的书写习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的社会实现了“识字”,但也失去了汉字一些古老而珍贵的意义。

现在必须承认简体字和横体文风不现实,恢复繁体字和竖体不现实。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元素,我们至少不能继续让它沉沦下去。就像现代人说的汉字完全淘汰,改用拉丁字母,如果成为现实,我们就是一代对不起祖先。

1.《右而左 为什么数千年来汉字都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右而左 为什么数千年来汉字都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4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