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战术兵团”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常设联合作战部队”
一个只存在于“战斗”层面的“联合战术军团”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作战编队中存在的“联合战术兵团”已经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指挥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解决了联合作战问题。但由于它的临时形成,不能满足未来中国军事斗争的需要。
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公布的所有资料中,“联合战术兵团”的使用条件基本处于“战斗”水平。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联合战术兵团”是在“战役”的背景下,在战役的某个方向或某个阶段组织使用的。事实上,在“战役”的背景下,“联合战术兵团”在整个战役尝试的全局中起作用,是全局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战役。
当然,这必然与解放军长期的作战风格有关。虽然区分了“联合登陆作战”、“联合边防反击作战”等带有“联合”一词的作战样式,但这些作战都是在“战役”的背景下进行的局部作战,也就是说,在作战过程中,随着作战阶段的不断变化,仍然会出现以军种为主的作战样式。在这样的战斗过程中,军队是主要的。
这种形式的局限性在局部战争或大规模战争中并不十分突出,因为在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作战部队充分调动后,可以在不影响整体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局部组织“联合战术兵团”的要求。
总的来说,“联合战术兵团”不是贯穿整个战役的一种战斗队形,也不是领导战役进程的主力。它可以在当地发挥作用,但不会存在于运动的每个阶段。
按照解放军联合战役部队的划分,“联合战役兵团”最小的单位是集团军一级。由于部队结构的制约,在这一层次的“联合战役”中更难形成多个“联合战术兵团”。在公布的信息中,“联合战术兵团”大多出现在“反攻”阶段,即完成高级防御任务,塑造有利战场态势后,再组建这样的“联合战术兵团”。
但它仍然出现在战役的局部和战役的某个阶段,“战役”二字直接决定了“联合战术兵团”只会出现在集团军的战役编制中,也决定了“联合战术兵团”必须出现在“战役”中。
“战斗”足以应对中国陆海周边的军事威胁,但不能有效满足“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维护能源战略通道安全”的任务
因为离家远,“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维护能源战略通道”的环境决定了运营规模必须可控。虽然中国的能源渠道存在来自日本、美国和印度的军事威胁,但中国与美国、日本或印度直接接触的可能性仍然很小,更多地表现为一些国家利用代理人进行的局部武装冲突或对抗。
也就是说,即使打起来,也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战争”,而是“武装冲突”,规模虽小,但战略意义重大。
面对这种新的斗争形式,要打胜仗,控制规模。如果中国军队按照传统的处理周边军事威胁的方法,至少投入一个集团军级别的作战团,可想而知,这必然会引起有关国家的激烈军事反应。
军级战斗团不是简单的数字。一个集团军有3万多人,a 空军用航空空陆军有200多架飞机,一个海军联合作战编队有10多艘主力战舰。我相信任何一个面临这种情况的国家都不会认为中国人想控制战争的规模。
同时,如果中国不能拿出适当可控的作战力量和手段,那么除了有关国家之外的其他受影响国家也会怀疑中国的政治意图,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更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
“以兵测敌”的前提是“以兵取胜”,小夜曲是关键
由于“联合战术兵团”的使用限制如此之大,后续的政治影响如此复杂,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海外作战的背景下,中国军队必须使用更小的作战编队,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在冲突规模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战略目标。
那么,这是什么操作分组?答案是“常备联合作战部队”。
“联合常备作战部队”的特点;
1.在作战规划上,不同于使用“联合战术兵团”时的“周密计划、精确协调”,在规模可控的前提下,真正的“测敌用兵”表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
2.在力量编制上,更大的灵活性也增加了指挥协调的难度。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干扰,通常根据可能的作战背景,按照作战要求,将部队编成“常备联合作战部队”,在这种“常备”体制下,组织部队训练,规划作战计划。
3.在指挥机构上,“联合战术兵团”的指挥机构是临时性的,必须由其他军种和兵种人员加强,才能组织这样的联合指挥机构指挥作战,而“常备联合作战部队”必须由“常备”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指挥,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必须建立类似于美军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的指挥机构,拥有固定的作战部队。
“联合作战部队”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可能是组建“常备联合作战部队”,组建“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境外某一作战方向。
1.《联合部队 中国军改中的“常备联合作战部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联合部队 中国军改中的“常备联合作战部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6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