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蓝芒,男,广东大埔人,马来西亚出生,归国华侨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代理会长。

蓝芒1948年开始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猎人的后裔》;中短篇小说集,《蓝芒小说选》,《没有邻居的人》,《吴亚公主》;诗集《蓝湖》……;散文集《白云集》、《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人》、散文集文论集《追梦谷》;文学评论集《行走文坛》等。文学理论和诗歌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戏剧作品获云南省剧本创作奖;还多次获得云南编辑优秀奖。

蓝芒访谈

87岁的归侨作家蓝芒,脸干干净净,思维敏捷,语言组织非常有序。他在给我讲他的人生经历时,感觉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别人的故事和感受:情节生动,章节拼凑,对话幽默。客观生活,客观现实,客观描写,这是我对蓝芒的第一印象。

蓝芒是我要采访的云南归侨作家中的第一人,采访很顺利。但是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遇到了困难。第一,因为蓝芒先生写作60年,底子很深,思想很深,文风陈旧。以我的水平写他,感觉压力很大;第二,蓝芒很有缘分。由于家庭背景、归侨身份和右派问题,他被禁止从事文化活动达22年之久。所以他反复说明要谨慎,担心说多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第三,蓝芒始终保持低调,默默写作,不发表任何宣传自己的作品。因此,要准确把握蓝芒先生文学作品的特点,尊重老师的关注。

根据蓝芒的叙述,我的初稿不到一周就出了,但是我自己拿不出来——这其实是蓝芒生平介绍和创作经历的流水账,根本无法展现他的风格。而且我知道在过去60年的写作生涯中,这位老归侨作家的作品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体裁。他出版了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集。他的戏剧剧本获得过省级奖项,他的文学评论获得过100部建国后的优秀作品...在我认识的众多作家中,很少有像他这样能“走”出各种风格,能轻松驾驭的“多面”作家。

书桌上有蓝芒寄给我的三本书,于是我放弃了初稿,又开始认真阅读,从他的作品中重新认识了他。这一次,我渐渐接触到了他的创作激情和艺术脉络……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我会尽量展示他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残酷的人生与现实的命运——蓝芒的文学经历

用他的话说,走上文学之路是“纯属偶然”。

蓝芒出生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古晋。1940年,当他10岁时,他跟随家人从马来西亚回到广东省大埔看望他的祖母。刚到家乡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回南阳的路断了。从那以后,他一直呆在中国。

1948年底,解放军即将渡河。由于战事吃紧,南洋家庭的汇款无法带来,他从广州南华中学毕业后陷入困境。那段时间,他试图通过写文章谋生。文章随即在《广州大广报》发表。虽然稿费低,报纸欠费,但他的人生还是迷茫了,但他爱上了写作,失控了。

1948年底,他住在香港,继续等待来自他在南阳的家的救援。这时候命运在他面前打开了两条路: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少将的叔叔联系了他在台湾省的学校,他可以去台湾省继续深造,也可以回到大陆等待新中国成立,从此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在他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撕掉了去台湾省的机票,回到广州加入了欢迎解放军入城的队伍。

参军的决心是在那一刻下定的。1950年3月,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大学录取,随叶儿第四军团来到中国西南部的云南。

读书写字的经历让他成为部队里的“文化人”,被重用。他转行到部队艺术团当创作者,他的文学之旅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部队是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最佳熔炉。在那里,他写剧本、评论和散文,并在军队中担任文化素养教师;在那里,他得到了去一线体验生活的机会,把汉语教材从昆明传到西双版纳勐海军,体验玉溪军师的生活;在那里,他有机会在《军事文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和创作者。

1955年,蓝芒从部队转业,在云南文艺界联合会《云南文艺》和《边疆文艺》担任编辑,成为昆明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那段时间他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好:党报上经常出现批评文章,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上也刊登小说,195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

一颗新的文学明星正在冉冉冉冉升起,但它突然遭遇了一股寒流,翅膀断了。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由于出身、海外关系和“花岗岩脑袋的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被派到云南东风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被禁止参加一切文化活动和海外交往。

蓝芒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古晋著名华侨领袖蓝。很多年没他消息了,海外父母猜到了他的情况。在父亲的影响和多次要求下,他从东风农场调到红河州云剧团当编剧,再调到京剧团写剧本。

已经是1965年了。经过八年的“劳改”,蓝芒又弱又累。虽然不能像他希望的那样马上扬起写作的风帆,但他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创作体验中,创作了剧本《送新娘》,获得云南省优秀剧本创作奖。

政治运动又一次把他逼入了深渊:他成了“幽灵”,他的所有作品都被烧毁。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共同生活体验生活的红河彝族家庭和最朴实的乡亲们给予了他最大的鼓励;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创作出不朽文学篇章的先贤,给了他最深的鼓励……他的文学之心蛰伏,静待春雷之声。

我终于等到了。1979年,蓝芒终于平反,调任个旧市文联个旧文艺处任编辑、编委。这是专业的回报。在竭力复兴个旧文艺的同时,被打压了22年的蓝芒开启了自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创作激情迸发,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一批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层出不穷,与他主编的个旧文艺一起在全国扬名,很快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后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被收藏出版——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专著《行走在文坛》,收藏了30余篇文艺评论;2011年,云南出版集团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余亚公主》;2013年,他的作品集《追梦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蓝芒的一些作品

写实笔法与真理分析——蓝芒的文学态度

蓝芒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严肃作家。看他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批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从现实的角度关注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

《我要我的艺术分析与真实》,出自2002年出版的蓝芒《行走文坛》序言。他在采访中还强调,文学最重要的作用是重视现实,反映现实,用现实感染读者。任何生命力长久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而脱离现实的功利主义倾向是永远不会长久的。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选择了优秀的纪实作家和作品——国徽军旅作家苏策、理想主义作家柏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彭景峰、彝族著名作家李乔、景颇族青年作家丁岳...他在做文学批评的时候,他的文选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无论是对小说《楼老板》的评论,还是对小说《双修》的阅读,无论是写给作者的简文,还是写给诗集《野玫瑰》的序文,他追求“自信”和“真骨”的文学观点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澄清——这些都是他在深入分析建国以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的文学批评之后的感悟。

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坚持同样的文学观。无论是以阿希姑娘地下斗争经历为主题的小说《南平街的死亡》,还是从敬酒公主变成身边勇士的中篇小说《吴亚公主》,无论是游记、沙捞越笔记,还是随笔《追梦谷》,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特点:作品中植根于生活的主角保护着他人的追求、希望和理想, 并在对世俗欲望的关注中凸显了真实人物,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拥有的只是执着于反映时代和现实的写作风格,执着于遵循艺术方向”。 尤其是在“现实的人是孤独的,严肃的文学是丧偶的”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需要怎样的情怀、勇气和责任来守护真理、真诚和纯洁!

忠诚与文学的常青林——蓝芒的文学情怀

由于众所周知的许多原因,中国文学领域已经荒芜了20多年,蓝芒文学领域也荒芜了20多年。

个旧,云南南部,中国西毒,一个县级市,彝族,回族,汉族,哈尼族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末,像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文学花园稀疏而暗流涌动。1979年底重新发行的《个旧文艺》,无疑是这种背景下的兴奋剂。对文化充满饥渴的人在这里获得了一种文学上的饕餮快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行量从第一版的1000份迅速增加到8万份,出版物也实现了盈利。1982年,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黄梅在年度文艺大会上表彰个旧文艺的成就,并号召年会对个旧文艺这样的市级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经费自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研究;《文艺报》将个旧文艺评为“中国一流刊物中的佼佼者”。

蓝芒的《个旧文艺》开了个不俗的头。

在个旧包华公园南侧亭子旁的一面紫色墙上,沈从文先生题写的斗大章草“文学森林”三个大字闪着金光。这个“文学森林”是个旧文艺编辑部于1983年3月8日创办的。

1982年,个旧文艺全盛时期的编辑部开始思考如何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延续。为了培养滇南文学的本土人才,培育滇南文学的处女地,编辑部决定在蓝芒的倡议下举办“出版创作中心”。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蜂拥而至,报名者上万。限于人力物力,最终招收了一万多名学生。教学是通过印刷和分发教材、出版和评论作品来进行的。半年后,从全国各地选拔的10名优秀学生和40名云南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面授。

1983年的这次面授成为云南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丁玲、陈明、杨沫、柏华、王贝、茹志娟、苏策、王安忆...中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为期三天的面对面教学。

小县城可容纳10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和站台挤满了听众。文学的春天,80年代的滇南小城,温暖而幸福。

3月8日,面授班全体成员来到“文林”种植“文树”,丁玲、杨沫为沈从文题写的“文林”石碑揭幕。让文学的森林常青。这个“文学的森林”寄托了蓝芒对文学的期待和希望。

1985年,由于政策的实施,蓝芒回到省会昆明,在云南省侨务办公室工作,担任《云南华侨报》编辑部主任,直至退休。

二十年过去了。在这20年里,文学受到了经济浪潮的冲击,一次又一次地被边缘化。文学的理想领域再次荒芜,个旧文艺的脊梁散落,“文学森林”荒芜,人迹罕至。

2003年8月,已经退休在家的蓝芒突然接待了两位陌生的客人——时任个旧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的王皮顺和时任个旧市文联副主席的于春泽。原来,个旧市希望重启“文学森林”,把它建成文化名片,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两位领导来拜访,希望蓝芒再“出山”。首先,他写了一篇文章《重建文学森林》。第二,他又联系了20年前来个旧的老作家,让他们回个旧。

已经年过古稀的蓝芒再次激情澎湃。他很快完成了重写,并立即联系了老作家。结果很尴尬——“发现我们一半的朋友都死了,惊呼一声,热衷肠子”,一半的老作家相继去世。除了痛苦之外,他还向个旧市建议邀请一些作家和学者。因此,除了在世的白桦、苏策、晓雪等故地,毕淑敏、谢冕、叶永烈、赵中木、张敞、杨振坤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也被邀请一同前往。

2004年1月,阔别21年的《文学森林》再次人才济济,聚焦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目光。

2006年,蓝芒离开马来西亚55年后回到沙捞越。一个月的亲人团聚和对童年故乡的一次探访,再次引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他写了一组诗和六篇游记。

83岁时,蓝芒停止了文学创作,因为他患有眼病,接受了多次手术治疗。然而,他仍然关注着文坛的走向,尤其是文学批评。他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多小时,家人订阅《文艺报》、《上海文学报》等报纸。

后记:

2017年国庆期间,我坐在蓝芒老师家的客厅里,深情地采访了这位老作家——这是云南大学世界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开展的老作家挖掘采访工作中的一个专题。知道我们是以拯救的态度关注中国文艺,他很关心。他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和南亚的老一辈中国作家一直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创作汉语。他们大多是“散兵游勇”,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海外华人文学协会基本上是靠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激情自愿工作的。因此,世界中国中心目前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他和我谈到了严歌苓,最成功的海外当代中国作家。谈网络文学的混沌;谈到注重题材但缺乏艺术研究分析的文学批评;谈盲目引进国外,缺乏国内文本分析带来的危害;谈东南亚南亚文艺与“一带一路”…

他的敏锐和深刻再次让我吃惊。我明白了:走过了60年的文学,蓝芒先生依然在文学的路上,坚持着!

蓝芒谈世界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彭彬,女,归侨子弟,汉语言文学学士,文学艺术硕士,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席记者、画家。发表新闻作品100多万字,传播作品获国家邮电好消息一等奖。1998年出版个人传播报告文学集《鸿成网事》。发表诗作数百首,获云南省“南国云”诗歌比赛二等奖、全国邮电女作家散文创作三等奖,部分诗作被收入《高原之星晨报》、《最新诗话》等书籍。《南桥机修工年谱》是南洋华侨机修工为抗战回国所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中国华侨网》、《春秋》杂志上,并被收录在《南桥之魂》等书中。

目前,彭彬致力于寻找和采访世界著名的中国文学作家和艺术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并将其记录在《中国访谈》、《口述实录》等栏目中。

1.《蓝芒 世华专访:漫步文丛六十年————归侨作家蓝芒专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蓝芒 世华专访:漫步文丛六十年————归侨作家蓝芒专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8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