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5%。90%以上的COPD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由于烟草和生物燃料的持续使用以及人口老龄化,许多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继续上升,导致社会和经济负担增加。在中国,COPD也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2015年全国死亡监测数据,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第四大死因,COPD占9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进程,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没有有效控制吸烟、职业粉尘和有害气体、接触生物燃料等COPD危险因素的情况下,COPD的发病率和疾病水平可能会继续上升。
然而,关于中国整个人口中慢阻肺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非常有限。程宪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三省农村地区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为3.0%。钟等人于2002-2004年在7个省开展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了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鲍·何伶·梅塔。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分析1990-2014年中国≥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结果表明,患病率为9.9%,近20年来呈缓慢上升趋势。取样方法、诊断方法、诊断标准等都有差异。在我国现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这些调查数据很难持续、动态地反映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程度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2014年,在重大公共卫生中央转移支付专项支持下,启动全国慢阻肺监测项目——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125个监测县40岁以上常住居民,每5年进行一次实地调查。通过慢阻肺监测,建立了统一的慢阻肺患病率监测现场调查方法和内容。监测结果为准确掌握中国40岁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患病率和变化趋势,制定国家慢阻肺防控政策和评价防控效果提供了国家科学数据。同时也为我国建立全面的COPD监测体系和专业的COPD监测预防团队奠定了基础。
本次慢阻肺监测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南和慢阻肺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调查,设计制定了统一、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内容。采用严格的国家代表性抽样方法;对所有受试者确定放松试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的调查方法。定义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推荐的COPD流行病学定义,即支气管扩张试验后一秒钟内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
通过监测获得慢阻肺患病率和主要危险因素暴露率的数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的结果最近发表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上。中国≥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明显高于2002-2004年的8.2%。COPD仍是我国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措施减轻其造成的疾病负担。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慢阻肺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吸烟、接触生物燃料、职业粉尘、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有关。
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也是COPD监测的重点。COPD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肺部生长发育、颗粒物暴露、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慢性支气管炎、感染、遗传等因素都会影响COPD的发生发展。年龄越高,男性和社会经济水平越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越高。然而,最近在更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相同,这可能反映了吸烟模式的变化。
颗粒物暴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期中,只报道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颗粒物的暴露状态。烟草烟雾暴露是颗粒物暴露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公认的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增加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吸入,从而增加COPD的风险。本期重点文章《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状况调查》和《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分析》分析了中国≥40岁人群的烟草烟雾暴露情况,为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慢阻肺的防控措施和效果提供依据。职业颗粒物暴露是COPD的一个危险因素,包括农业、矿业、工业等职业有机无机粉尘、化学物质和烟雾暴露,其对COPD的影响往往被低估。本文对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的流行情况及其防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人群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率高,防护措施比例低,提示职业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暴露的预防是慢阻肺防治的重点。家庭使用被污染的燃料,如木材、动物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进行取暖和烹饪,可能会造成室内空高空气颗粒物污染,从而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在通风不良的房间里燃烧生物燃料取暖和做饭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本期重点文章《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家庭污染燃料使用情况分析》和《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女性烹饪生物燃料暴露情况》分别分析了家庭和女性烹饪过程中污染燃料的暴露情况。发现被污染的燃料在家庭中广泛使用,妇女对生物燃料的暴露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农村地区妇女的暴露率超过60%。生物燃料和煤炭等受污染燃料的暴露控制不容忽视。
慢阻肺监测调查收集了人们的肺功能检查和慢阻肺知识知晓情况,以了解人们对肺功能检查服务的利用水平和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为更好地综合防治慢阻肺提供依据。肺功能检查是检测气流受限最客观、重复性最好的指标,且无创。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也是评价肺功能、早期发现COPD、提供个体化评价和干预的必要手段。肺功能检查率不仅反映了肺功能检查服务的利用水平,也反映了COPD患者的诊断和发现水平,是评价慢性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指标。《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将40岁以上人群的肺功能检查率纳入评价指标,并设定具体目标。GOLD建议对有慢性呼吸道症状和接触危险因素史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对COPD的早期识别和肺功能检查能力,提高COPD的诊断水平。提高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肺功能检查率,是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水平,有效开展慢阻肺防治的关键。本期重点文章分析了我国40岁以上人群既往肺功能检查率,发现该人群肺功能检查率极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在高危人群和职业人群中开展肺功能检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COPD的诊治水平,对高危人群实施肺功能筛查首诊机制, 将肺功能检查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不断提高肺功能检查水平。 分析了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高危人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40岁以上人群肺功能筛查提供了有力依据。关键数字分析了我国≥40岁人群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发现居民对慢阻肺名称和知识的认知水平极低,急需采取措施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防治知识。
从一系列重点研究来看,我国≥40岁人群普遍存在COPD相关危险因素颗粒物暴露,且≥40岁人群大多有COPD相关症状。公众对COPD的认识严重不足,肺功能检查水平极低。因此,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通过2014年COPD监测调查的开展,在国家监测领域初步建立了以疾病预防人员为主体、临床医生为技术支持、双方密切合作的COPD监测预防专业团队。COPD监测工作促进了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控的发展,为国家疾病预防体系培养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控队伍奠定了基础。根据2014年对COPD的监测,监测数据很好地反映了国家的整体水平。然而,由于各省监测点和样本数量少,监测数据不能稳定反映各省慢阻肺的流行水平及其危险因素,不能满足各省准确防控的需要。因此,应全面加强慢阻肺人群监测范围,使监测区域具有国家和省的代表性,并不断完善慢阻肺综合监测体系。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不断完善监测内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国和各省慢阻肺防治工作,积极探索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监测效率。在慢阻肺监测的基础上,探索慢阻肺综合监测模式,完善综合监测评估体系,在国家慢病防治示范区推进慢阻肺患者登记、随访管理等综合监测,逐步扩大。
综上所述,通过监测,不仅可以掌握COPD的患病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还可以了解人们对COPD疾病的认识和对肺功能检查等服务的利用情况,从而为制定国家COPD防治政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数据;也为我国建立全面的COPD监测体系和防控团队奠定了基础;COPD监测已成为疾病防控体系预防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切入点,将促进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控的发展。
本文为转载文章。资料来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如果订阅号被侵权或转载,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联系您并删除。
1.《疾病监测 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意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疾病监测 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意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0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