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股之父梁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离不开香港的帮助。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时刻,香港商报记者邀请“红筹股之父”、上市公司商会会长梁就红筹股概念如何帮助内地企业成功“走出去”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虽然香港一直是内地通往世界的窗口,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梁批评香港“守旧”,回归后没有进步,指出“香港市场急需创新”。

梁简历

● 2006-2018年:CVC资本大中华区董事长

● 2001-2006年:花旗集团亚洲投资银行董事长

● 1998-2001年:巴黎百富勤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副董事长

● 1988-1998年:成立百富勤,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香港投资银行

● 1985-1988年:王国宝通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事

● 1980-1985年:韩元多利有限公司

20世纪80年代:预见中国的概念

梁说,金融市场的生命在于“创新”。事实上,梁发明的红筹股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因为时代赋予的幸运,更是因为他对内地改革开放的关注和敏锐的市场意识。

梁20世纪70年代留学加拿大,恰逢大陆改革开放。当时他意识到香港有更好的发展机会。80年代毕业后,他决定回香港就业。

在返港之初,梁被当时香港最大的投资银行多莉聘用,参与了多项企业融资和活动。大陆虽然当时提出改革开放,但在80年代初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梁回忆说:“多莉提供的服务几乎100%是香港公司,很少有中国资助的数字。”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概念一直植根于香港资本市场。当时内地的低生产成本吸引了不少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设厂,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开始密切,这就是最初的“中国概念”。

梁说:“第一轮‘中国概念’是推测香港公司会进入珠三角建厂,去内地加工材料,但这不是直接的‘中国概念’”。他说,当时他开始意识到,内地和香港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20世纪90年代:发明红筹股热潮

英雄创造时代。1988年,梁与曾与万国宝通共事的前老板杜会连共同创立了投资银行百富勤,为红筹股的诞生和未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梁坦言,成立百富勤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大陆经济。“当时我们意识到内地和香港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所以在百富勤成立之初,我们就专门引进了中资,比如香港的中信、越秀集团。”正因为如此,百富勤有三个基因:港资、英资、中资。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顺利的。百富勤成立之初,内地企业对香港资本市场还是有所顾忌的。梁说:“毕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距离。此外,1987年全球股市崩盘,使中资企业对在香港融资采取观望态度。”为了吸引中资企业上市,梁坦诚地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包括向他们解释资本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

当时我去华润、港中旅、招商局等中资企业向他们讲解香港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期间新华社也派人员参与,但当时“不得不听”,仍不敢有具体行动。

"

努力终究没有白费。1989年,香港股市处于调整期。百富勤先后收购广盛兴和泰盛两家上市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梁说:“当时中信想借壳上市,在百富勤的协助下,成功收购了房地产开发商泰富的开发并注入资产,更名为中信泰富。”于是,中信泰富成为首家红筹股,首家借壳上市的中资企业。

中信泰富借壳上市成功后,其他不敢轻举妄动的红筹股开始蠢蠢欲动。梁指出:“虽然广东集团收购友联世界早于香港中信,但在中信泰富成功借壳之前,广东集团仍持观望态度,不敢动用这个‘壳’;直到中信泰富成功上市,1991年月海才主动联系百富勤,希望借壳上市。”今天月海集团以月海投资为旗舰在香港上市,至今仍在使用。

中信泰富和广东投资通过注资的方式借壳上市,首批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红筹股应该算招商局。

1992年,招商局集团将其油漆生产公司海虹集团列为试点。梁说:“1992年南巡时,他强调改革开放。这时候‘中国热’开始升温,把红筹股热潮带到了顶峰;当年,百富勤顺势协助招商局、港中旅、中海、越秀四大红筹股上市。”

红筹股帮助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标准

90年代,大陆企业为了走出去,通过设立“b股”引进外资。然而,由于交易限制和公司的平均质量,交易并不令人满意。梁说:“有鉴于此,联交所北上与当时的总理会面,建议国企赴港上市集资。随后,中央政府批准首批9家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其中包括香港首家h股啤酒企业青岛啤酒。这再次证明,香港是中资企业融资的首选。”

虽然红筹股帮助中资企业“走出去”,但红筹股热已经触动了内地的神经。梁表示:“因为红筹股是在海外注册的,所以上市前后不受内地监管。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以红筹股的形式上市,导致中央政府担心资产外流。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发布红筹股指引,要求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前必须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

监管收紧后,自90年代末以来,除了中国移动、中海油等部分企业外,其他大部分国企和民企都是单纯以h股形式登陆香港。即便如此,梁仍然认为,红筹股比h股更成功、更有吸引力。“因为红筹股有政府注入优质资产的概念,而且规模也大,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至于h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其公司结构相对复杂,盈利能力也较低。

当近30年前红筹股落户香港时,梁陶博如何看待今天的红筹股?他承认红筹股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内地企业要在红筹股上市非常困难。他还认为,香港引领红筹国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间接推动内地经济发展,帮助国企实现改革,公司治理与国际接轨。

老式的香港市场急需创新

香港一直在帮助内地改革开放,但面对自己的发展,似乎停滞不前。梁批评::“香港资本市场很落后,‘吃老本’不要想着进步!”他指出,回归后,香港投资银行集中为国有企业融资,国有企业“肉多”,市场逐渐缺乏创新。虽然后来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但在市场产品和品种上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阿里巴巴曾考虑在香港上市,但由于当时香港不接受不同权利的公司上市,香港市场最终错失良机。我们红筹股国企做的不错,但是吸引了科技股来香港上市。然而,它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他说。

梁出任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会长后,多次指出香港资本市场需要创新,并积极推动上市制度改革。

梁表示:“上市规则改革后,小米在香港上市非常成功。美团等不同权利的公司也计划在香港上市,证明了上市制度改革非常成功,也证明了市场有这个需求。”

梁认为,香港的市场环境更适合中国科技企业上市,香港投资者对科技股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在早期,美国市场确实对中国科技公司筹集资金更具吸引力,但随着香港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科技股和港股的流入,腾讯如果搬到美国上市,可能不会像香港那样受欢迎。”

香港还有可能再有一只游隼吗?

梁坦率地说,这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创新,你就能比别人领先一步!百富勤当初是个小公司,后来为什么能和美国资本竞争?是因为我们追求创新,领先别人一步创造红筹股。

80年代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资本市场是英国出资的。当时香港的顶尖投行都是英资的,比如李铎、怡和、宝源。

90年代,游隼迅速成长,代表港资势力和美资势力平分秋色。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断了百富勤的辉煌之路,终结了中资企业当家的时代。

梁回忆说:“百富勤破产后,美国的银行就从后面来了。当时很多大型国企上市,需要找有全球实力的投行,美国银行就有这个实力。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美国银行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弱。”

2015年,内地经济开始放缓,但为中资银行在香港崛起带来了机遇。梁说:“几年前,大陆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外资看不起大陆经济。国企盈利面临困境,香港IPO也陷入低潮。国企IPO需要找到国家队等中国基石投资者来提价。美资银行显然缺乏这种能力,于是中资银行开始超前成长。”他承认,中国资本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崛起,使香港资本更加边缘化。

当时,作为亚洲最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非常受欢迎。但破产后,香港从未出现过规模相当的港资投行。直到现在,中国资本占主导地位,香港资本更加边缘化。至于香港是否有可能再创造一个百富勤,梁对这个行业还是有希望的。

此外,梁还以过去的投行生涯为荣,同时指出了当今投行的不足之处。他说:“以前我是百富勤的时候,会手写招股说明书,对市场比较敏感;但是现在的投行都是专门分工的,招股书都是律师写的。投行以协调为主,使得投行对公司缺乏了解和整体战略思维。”

1.《梁伯韬 红筹之父梁伯韬|改革开放40年之香港人物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伯韬 红筹之父梁伯韬|改革开放40年之香港人物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3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