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韩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韩剧中,当涉及到人的身份证、会议桌标志等场景时,或者古装剧中,往往会在韩文后面标注中文。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汉字曾经是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而后来发明的朝鲜语是一种能表音不表义的文字。很多不同的名字用韩语写的一模一样,比如防火,防火,需要用中文logos来区分。要从根本上解释这个问题,需要追溯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传播、影响和演变。
为什么韩国人身份证上有中国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
汉字无疑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发明。用汉字,仿佛茫茫黑夜中有光,一下子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世界。传说仓颉在古代创造了汉字。他创造汉字的时候,“雨落,鬼夜啼”。有了汉字,中国人从此告别了蛮荒时代。
汉字的历史和生活并不局限于中国。20世纪以前,汉字是日本、朝鲜、越南的官方文字。汉字对东亚国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中华文明为轴心,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传播,其影响逐渐渗透并到达周边地区和民族,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华文化圈的区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山丽·安史认为,“这种‘东亚世界’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其邻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东部”。汉字在东亚国家传播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在东亚兴衰的缩影。
所谓中国文化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汉字。日本韩国越南古代都没有文字。中国文化传入后,他们都努力学习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通过汉字的形式、音、义来表达自己的读音,如韩语谚语、日语假名、越南语短语等。日本只借用汉字的形义,越南借用汉字的形音义。之后日本用汉字复制平假名、片假名,越南复制南字。但这些字是根据汉字的部首来划分组合的,或者是由汉字的草书、楷书转换而来的。这些国字和真正的汉字相比,地位并不高。
比如“谚语”,又称“方言”,指的是与汉语相对应的韩语原文,隐含着“农民的话”的意思。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从名字上告诉我们,这些字是“假名”,而汉语是“正文”、“实词”、“真名”。在这样的文化圈里,文人用汉字,优雅时尚。用汉字写的作品可以称之为高雅有品味,用谚语、假名、悄悄话写的作品只能称之为“俚语”、“俗”,或者“女性人物”、“女性文学”。这种想法甚至持续到20世纪。
在《二十四种中国文化》系列丛书《同一个月亮——中国与东亚》中,南京大学的张、卞两位作者详细论述了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传播、影响和演变。我们先跟着两位教授看朝鲜半岛汉字史。
朝鲜半岛上的汉字
由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特殊的地理关系,两国的文化也密切相关。朝鲜时代人们绘制的“混一新疆”地图,也就是当时人们所理解的世界秩序,中国占据中心,范围最广,朝鲜仅次于中国,与中国相连,而日本比朝鲜小。中国代表“中国”,朝鲜半岛是“小中国”。
在汉字广泛使用之前,朝鲜半岛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的三个朝鲜的语言都不一样。
统一新罗时代,朝鲜半岛全面向唐朝学习。王二年设立国学,元四年改为“三品学”。所谓“读三品”,就是能把《左传》、《礼记》、《文选》、《论语》、《孝经》三者之一理解为上品;将《屈礼》、《论语》、《孝经》作为中国产品;把“曲丽”“小京”当劣质产品传过去。
由于汉语和韩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韩国人接受汉语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他们用记录韩语的方式来表达汉字的发音。三国时期,为了帮助阅读,有一种借用汉字的读音或意思,按照韩语语法来表达的方式,叫做“正读”。无论是用汉字代替语音还是官方语言,仍然不能满足普通人表达思想的需要,也不能记录生产生活积累的知识。朝鲜王朝第四代王世宗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1446年,他颁布了《训民尹正》,用28个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记录了所有朝鲜人的发音,并创造了自己的唱法。当时世宗在宫中设立“箴言堂”,传授新词。这种唱法也叫“谚语”。
世宗在《荀闵尹正序》中说,韩语的发音与中国不同,书面语与汉语不一样。普通人很难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创作了28个字母,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使用。韩语音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辅音、元音和韵尾。结尾不是单独创作的,而是根据辅音的重复来创作的。所以世宗创造的荀民尹正是元音和辅音的结合体。最初,训民正音有11个元音和17个辅音,共有28个字母。这些字母组合成音节拼写汉字,包括字母的排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经过演变合并,现代韩国社会只用了24个字母。
谚语产生后,由于中国文化和汉字的巨大影响,以及朝鲜士大夫的反对,汉字仍然是朝鲜王朝的主流书写工具,训民尹正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韩国士大夫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优雅、最常用的文字,而“训民尹正”只是一种“方言”,不能诉诸优雅,被称为“谚语”。
世宗朝臣崔万里反对道:“自古九州,虽风俗不同,无一人因方言而不是人物。”他甚至认为,谚语的使用无异于“弃中国于夷地,所谓弃苏联之香,服蟑螂之丸。”汉字比作“苏合香”,谚语则是“郎朗之丸”。直到19世纪末,“谚语”还被视为二流文字,正式文件必须用汉字书写。
古代朝鲜为了学习汉语,编写了很多汉语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是老七大。“乞大”是契丹的意思,是中国或中国人的名字。“乞大”指的是中国通行证。《老乞大》最早写于元代,朝鲜时代出现了谚语的改编版本,以方便学习。
19世纪末以前,汉字在韩国一直占据主流和正统地位,但甲午战争以来,随着中国大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汉字在韩国的地位开始下降。1895年,素有“朝鲜严复”之称的于所著《西游记》一书,采用了韩中混合体,标志着从纯汉字逐渐过渡到韩中混合体。1914年,于发表了《韩、汉混用作文法》,论述了韩、汉混用的写作方法和规律,呼吁多用谚语。也是在1895年,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也就是所谓的“吴佳张耕”,正式废除了汉语和官读汉语,并颁布了“中、汉混合使用”的法律。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朝鲜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对韩国采取文化殖民政策,企图通过消灭韩文来同化韩国。1938年,日本下令取消中学课程中的韩语教学;自1941年以来,它被迫完全采用日本学校的课程,所有韩国课程都被取消。1945年,韩国收复并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有韩国学者建议所有爱国者都要用韩语。
1948年,韩国颁布了《朝鲜文字特别法》,规定所有公文都要使用朝鲜语,只有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和拼音文字一起使用,并规定每年的10月9日为“朝鲜文字节”。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汉字,并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汉字。从1970年起,韩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注音文字被完全使用。
但毕竟汉字在朝鲜半岛传播了近2000年,汉字被完全废除,造成了历史断裂和文化断层。韩国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韩国政府开始全面修改废除使用汉字的政策。1972年8月,韩国文教部确定并公布了1800个中、高中教育用汉字,恢复了初中的汉语教育。1974年7月,文化教育部《关于初高中教科书使用汉字的政策》中说:“国语和国史教科书使用汉字,从第76学年起,将扩展到整本教科书。”1974年决定学习1800个基本汉字。1999年2月,大韩民国文化旅游部颁布了《汉字使用推广案例》,规定政府公文和交通标志应同时使用朝鲜语和汉字。
进入21世纪后,是否恢复汉字在韩国也存在争议。一些韩国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韩国古籍是用汉字书写的,为了继承和了解韩国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使用朝鲜语和汉语。2009年,韩国几位前总理在中华全国汉字教育促进会的推动下,共同向总统府提出了《关于在小学正规教育中推行汉字教育的建议》,但目前这一呼吁似乎还没有落实。
但是韩国的一些历史建筑已经部分恢复了汉字。2010年8月15日,朝鲜王朝太祖时期景福宫正门光华门重建,第二次重新开放。在此之前,光华门被修好了,门上挂着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用韩语写的牌匾。修复后的光华门复原了朝鲜王朝高宗时期军事指挥官任太英用汉字书写的牌匾。这一举动遭到了韩国的韩国团体的反对。但为了尊重历史,广华门匾额还是用了汉字。
2015年11月底,韩国发布了韩文版新书《中日韩共有808个汉字》,这是为回应中国代表在2010年东北亚名人协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编写中日韩共有汉字的建议而做出的努力。目前,韩语中70%的词汇来自汉语,例如,大韩民国宪法中有四分之一的文字是汉字。韩国经常引用很多汉语成语和俗语,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耳闻不如目见”,“真心去,金石为开”等等。
在韩国历史上,汉字并没有在韩国消失,而是仍然活跃在韩国文化的舞台上。
1.《韩国身份证 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有中文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韩国身份证 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有中文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4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