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海工学院频频接到举报:“GPS定位与导航”、“鱼类养殖”等一批海洋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获得中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成绩的背后是学校依托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努力探索和积极培养专业海洋人才。在“海上强国”战略背景下,淮海工学院承担着卓越的培养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

资源整合开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组合餐”

“它通过低功率、高效率的遥控潜水器进行水下地形观测,并利用声纳技术连续观测水体剖面,获得剖面的地形起伏图像。”在“2016智海OI中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上,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学生刘帆向评审专家介绍了自己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的地形观测用自潜水水下机器人。这部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比赛中获得展览一等奖。

“水下机器人系列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我们在学校全方位的‘知识洗礼’密不可分。”刘帆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提供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平台,还提供跨专业、院校和行业的导师库。此外,学校还是首批“全国海洋相关大学海洋课程联盟”成员。“与全国20多所与海洋相关的大学共享的海洋课程资源,在更多层面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成果转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培育

鼓励师生在海洋经济建设中实施科技成果,一直是淮海工学院的“大事”。“我们走向繁荣的道路,要感谢淮海工学院的师生。”河蟹养殖之乡连云港的农民万明德说:“30年来,只要一有鱼虾养殖的新技术,闫斌伦教授就带领团队携手教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支精良的‘后备军’。”淮海工学院副院长舒小平告诉记者,每年有1000多名涉海毕业生,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连云港涉海经济战场的中坚力量。

文化熏陶学生打造梦想“心是蓝海”

"培养蓝色校园文化和海洋精神是培养海洋人才的关键."谈到海洋文化建设,舒小平的讲话充满了自豪。他说,学校将海洋文化融入学生生活,通过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校园科普讲座等专项活动,打造特色海洋校园文化。

“参加生命与海洋协会让我了解了海洋,对研究产生了兴趣。”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吴信才告诉记者,他在社区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抱负,并准备成为“海洋生物的守护者”。学校成立了生命与海洋协会、水族馆协会、蓝海协会等海洋相关学生协会,学生在丰富的社区活动中加深了对海洋文化的了解。

“现在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是培养海洋人才。努力打造海洋品牌,突出海洋特色,填补江苏‘海洋高等教育洼地’。”学校党委书记赵说。

1.《淮海工学院:填平江苏"海洋高教洼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淮海工学院:填平江苏"海洋高教洼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7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