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新疆库尔勒出现雷电、短期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人的视觉

夏季,我国许多地方频繁出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经常出现在天气预报和预警中。

强对流天气到底是什么?预测这种天气有什么困难?怎样才能在预报中更准确及时的“捕捉”到大风和阵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解答你的疑惑。

冷、暖空气体的剧烈辐合产生强对流天气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主任张晓玲解释说,冰雹、雷暴、龙卷风等。都是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大。"例如,这是一场大雨,伴有一场大雨."

为什么夏季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从强对流天气的命名可以看出,它比普通天气需要更多的能量。温度和湿度越高,空气体中包含的能量越大,那么夏季强对流天气的概率就越高。”张晓玲说,虽然夏季是我国强对流天气最高、最集中的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每个地区都会迎来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高峰。以华南地区为例,3、4月经常降雹,盛夏降雹较少。“强对流天气一定有足够的能量发生。但是温度升高不一定会发生,需要冷暖空气体的强烈汇聚。相当于两军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焦虑不安,局面会很激烈。”

强对流天气不仅能量大,影响也大。对流和突发性短期强降水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引发山洪等地质灾害;下游会造成顺风,影响航行安全空;大风会造成高空空物体坠落,对公众和高空空作业人员构成威胁;冰雹会破坏屋顶,也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收割;强雷电可能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电力系统。“一旦发生强对流天气,我们必须给予预警,并迅速防御和避免,以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张小玲说。

强对流天气不好找。即使发出了预警,有时也很难取得足够的进展

5月7日,广州遭遇暴雨,预警信息凌晨发出,离暴雨到来只有一两个小时。像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能不能多给预警,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去处理?

张小玲说,强对流天气预警是世界上最困难的预报问题,其预报精度低于其他天气。这和它自身的特点有关。强对流天气往往很厉害,时间与空之间的尺度很小——时间短,在一两个小时内发生、发展、结束;面积小。以北京为例。海淀区有可能冰雹大风,朝阳区可能晴。由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快、规模小,不易被探测到。即使发出预警,有时也很难做出足够的提前,甚至提前半小时也不容易给出预警。

一方面,由于其“飘忽不定”,强对流天气的历史数据积累不够,不利于人们对其规律的理解和分析。现代天气预报是以计算机数值模式为基础的。如果缺乏大量基础数据,模型中的计算公式和假设可能不合理,从而影响预测精度,限制预警能力。美国的龙卷风是世界上最多的。1948年,a 空军事基地数十架飞机被龙卷风摧毁,开启了美国对龙卷风预报的研究。将近70年过去了,美国仍然不能对龙卷风给出100%的预警。据张晓玲介绍,中央气象台在2007-2008年开始尝试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但是才十年,还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强对流天气难以“捕捉”,对观测仪器要求较高。张晓玲解释说,广州5月7日的暴雨是一次非常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看起来像是国家台网雷达监测到的几个像素。预报员需要根据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结果来判断强对流天气是否属实,然后发布预警。由于强对流天气影响大,会很快被现实检验,预报员在判断是否发布预警时会非常谨慎,力求在发布前掌握准确信息,避免“空报告”和“误报”。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影响了预警信息量,也使得一些预测和谣言“迟到”。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福以6月22日至23日京津冀地区暴雨为例,说明预报员将通过临近预报更新当地强对流活动。降雨量预测是不确定的。一方面来自预报员对大气运动的认识与实际大气运动机制的偏差,数值模式不能完全模拟大气变化,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数值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方程运算,即使观测数据只有微小的偏差,运算后也会放大。预测时间越长,偏差越大。这些因素使得预测变得困难。

依靠新技术度过警告“最后一英里”

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了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预警精度。“过去,由于数据不足、技术有限、人力不足,我国对强对流天气的研究比较薄弱。但随着近十年的发展,国家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支持,相关研究得到了加强。”张晓玲介绍说,中国2016年底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完全覆盖整个中国地区,观测雷达无法到达的区域。此外,中国还有5万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在数值预报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实时运行具有高分辨率对流的千米级数值模式,这需要高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指数增长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效果,需要突破预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瓶颈。有时,预警信息发布及时,但有些人没有收到或不够重视,有些人不知道“蓝色暴雨预警”和“黄色大风预警”是什么意思,没有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

“近年来,拥有各种现代预警手段的城市频繁发生由恶劣天气引起的公共安全事件。”比如张晓玲说,有时候工地上的工人看到了预警,但是躲的地方不对。雷雨大风时,他们躲在风雨抵抗力较弱的棚子里,最后棚子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有时接到预警,却没有考虑到隐患,于是工人全部撤离,高空空作业的塔吊没有及时放好,被大风吹翻,造成人员伤亡。

张晓玲表示,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宣传普及,让气象知识进入校园、社区和施工现场,借助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将预测预警信息整合到更多渠道,例如应用智能导航系统,可以发出“前方三公里有积水”等具体预警,提高公众预测的便利性。“有关单位和企业也需要提高预警信息意识,落实应急措施。仅仅依靠气象部门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所有部门的参与。”

气象学家提醒,公众也应该“更加关注”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注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即使你所在的区域没有降雨预报预警覆盖,也只是在周边地区,但是由于部分降雨的强分散性,你必须及时关注预报和实际信息。另外,不要听信网络上非正式渠道的虚假信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俊说。

1.《发生快,个头小,很剧烈......强对流天气预警难在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发生快,个头小,很剧烈......强对流天气预警难在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8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