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共同努力的结果,内陆和边疆民族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准确反映其历史,勾勒其演变轨迹,揭示其发展规律,不仅要充分占有资料,深入思考,还要选择合适的视角,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战略与治理:历代西南边疆治理》积极探索这一问题。
书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和四川西南部,以及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印度支那半岛北部;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原王朝和南诏、大理等边疆政权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与开发,中原王朝的理论与实践,中原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策略与措施,边疆政权的治理策略与措施,边疆地缘政治及相关势力的应对。本文试图揭示西南边疆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同时期西南边疆的特点和阶段,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对西南边疆形成和巩固的贡献,西南边疆发展过程中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西南边疆在中国整体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代治边的思想和策略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思想和策略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世界、边疆、蛮夷和治理的看法,以及管理周边地区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对当今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逐渐从低水平、低水平的统一发展到高水平、持续的统一,形成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键是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进行管理,形成了优越有效的内部机制,并对边境地区发展出了相对较弱的影响力来进行全面深入的有效控制。中原王朝形成了促进边疆与内地融合的机制,具体体现为运用边疆管理的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为了达到“镇守四夷”的目的,通过以厚积薄发为特征的朝贡体系,将自己的制度和文化传播到周边和偏远地区,并通过贡赋和封号的方式与周边势力建立盟约和主从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镇守的中国文化圈。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外围势力相继崛起。经过复杂的博弈和碰撞,中原王朝的边疆趋于稳定,周边国家逐渐形成。元朝适应了形势的变化,对边境地区和周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南边疆的发展历程是完整而典型的。通过对西南边疆治理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代边疆治理的思想、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演变过程。
制度是贯彻历代治边思想和策略的载体。研究历代边防管理制度及其变迁,对于了解边疆地区的演变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治理制度包括政治制度、行政区划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政治制度第一,轮廓清晰。元朝以前,中原王朝对腹地以外的蛮族地区实行较为宽松的拘禁统治。云南省建立于蒙元时期。起初实行草原地区盛行的万户制,效果并不好。借鉴宋朝任用广西地方官的做法,西南边疆地方官制度得以成功实施,率先因地制宜地统治边疆各地。清朝将边疆政治制度发展到成熟完善的阶段,通过“改土归流”对土司地区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同时,实行北方草原万虎制、新疆伯克制、青藏高原金瓶梅制发展而来的会旗制。元明清以改革后的藩属国制度作为回应,中原王朝与邻国的关系由上一代的藩篱关系演变为现代国家关系,但与西方的殖民地或保护国不同。元明清统治边疆,应对周边国家制度的变化,使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更加深入,也有利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元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可持续统一,完成了后来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设,这与边疆地区政治制度的合理完善有关。
这本书用更大的篇幅阐述了南诏、大理等边疆政权对西南边疆的管理和贡献。南诏、大理国兴起于唐宋,统治云南及周边地区500多年。南诏与大理对峙中原王朝,南诏与吐蕃联手攻打唐朝,造成严重破坏,凸显了边疆地位的重要性。南诏和大理完成了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民族融合,为云南省的建立和西南边疆的巩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南诏、大理国等边疆政权与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制度和策略,相互影响。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后期形成的关键时期。元朝和清朝是为边疆民族建立的,他们治理边疆的制度和策略的特点是融合了中原王朝和边疆王朝的传统和文化,特别是清朝最为成功,影响深远而广泛。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你有我,我有你,不可分离的格局。另一方面,汉族与不同地区的其他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存在差异,反映出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受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大陆文化对边疆民族的长期渗透,民族融合呈现出渐进发展和嵌入融合的过程。秦汉开始在西南边疆设县,内地汉人陆续迁入。南北朝时期,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相对松散,移民逐渐被当地民族融合。到了唐代,又出现了汉人迁西南边疆的高潮。移民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白满。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通过驻军和迁徙的方式,从内地迁到西南边疆,与白满等群体融合,形成当地汉族。当地汉族逐渐发展壮大,在边疆各民族中起到了胶水和稳定核心的作用。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边疆实行的统治体制和治理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的形成。
1.《我国历史上的治边方略与施治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国历史上的治边方略与施治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9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