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线招聘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以此为工具的欺诈活动越来越多。在一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去年毕业前,大学生小果利用网上招聘平台求职时,被冒充大牌公司的骗子招聘到外地。在被困在金字塔计划中13天后,小果依靠他家人雇佣的专业反宣传人员得以逃脱。“我在的时候,受不了。我想过自杀。”
但是,有些考生就没那么幸运了。最近,媒体报道了几起求职者被虚假的网上招聘信息误导,最终陷入传销并被杀害的案件。看了那些报道,很多人意识到传销和网络招聘陷阱离自己那么近。
此前,一项关于在线招聘的调查显示,超过53%的求职者通过招聘网站获得信息,近一半的用户遇到过虚假宣传。面对各种网络招聘乱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板子该打谁?
毫无疑问,网络招聘乱象频发,甚至有求职者丢了性命,网络招聘平台难辞其咎。长期以来,是一些网络招聘平台的安全审核机制不力或故意放水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最终使本该为求职者提供便利的网络平台成为“鬼门关”。
“李文星事件”发生后,BOSS直接聘请CEO赵鹏承认之前的审查机制存在巨大漏洞:如果发布者“只发一个位置,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就能查到公司名称,且该位置没有明显问题,如果不触发用户举报,也就不强制审查他。”MLM电信诈骗等犯罪都看到了这个审计漏洞,即使有报道,“一枪换一个地方”。
除了网上招聘平台审查不严、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地方部门处罚不力,这些也是导致悲剧重演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网上招聘平台微妙的被动审计背后,被处罚的平台很少。一位基层刑侦部门负责人表示,不仅没有处罚,有时平台还会提供线索或者协助警方,被认为是“立功”。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相关记录已经证实了警方的这一说法。搜索发现,2008年以来,涉及“虚假招聘”的刑事案件判决文书有184份,其中没有一份判决当事人是网络招聘平台。无论是涉案人数最多的58个城市,还是这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的BOSS直聘,都没有因为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而被判刑,大部分都是诈骗犯。
诚然,网络平台并不是主要罪犯,但他们很少因“帮助他人滥用”而受到惩罚,这相当于逃避了本应履行的主要责任。这就导致了网络招聘诈骗犯罪,如同“割韭菜”一样,层出不穷。很显然,这不是网络招聘平台简单地通过一个事件的小打小闹就能蒙混过关的事情,而是“动了筋骨”。如果不在网络平台上放一个“紧箍”,就很难扼住犯罪的咽喉,甚至为其打开一扇“方便之门”。
专家认为,根据责任和利益平等的原则,因为网络招聘平台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也应该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平台作为第二被告,其危害性要体现在处罚上,避免一旦出事被行政处罚机关罚款整改的尴尬。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监管部门吐槽,网上招聘平台信息量过大,平时太累应付不了,治不好;有的地方认为传销很难,隐蔽,很难根除。但是,无论是线上招聘乱象还是传销,真的无法管理吗?
以近日一个处于风口浪尖的地方为例,当地政府正在对违法不可信的招聘网站进行专项清理整顿,用10天时间对招聘网站注册备案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虚假信息、违法不可信等问题进行彻查。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集中开展了打击整顿MLM组织的行动,取缔了许多MLM网点,成效显著。
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加大日常监管的力度和频率。他们不仅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网络平台的信用记录进行监管,还要加强纪律处分,形成警示作用。事实上,在问题爆发之前,我们真的可以应对市场的弊病,甚至考验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1.《每日电讯:网络招聘乱象的板子该打在谁身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每日电讯:网络招聘乱象的板子该打在谁身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