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香港之后,杜月笙悄悄准备了自己的“八字”,秘密托朱文德找了当时香港著名的相士“六月息主人”给自己算命,这个神秘的相士给杜月笙简单的批了一句话:“64岁岁在辛卯,天克地冲,绝难度过。”按照这条批语,这个时间为1951年的8月15日,杜月笙看了相士批语之后沉吟半晌,然后贴身收起,于平静中等待着他大限的到来。

是的,他这辈子,最信这种江湖术士们的卦语。

1951年7月28日,门徒袁国梁专程前来拜见他,杜月笙非常高兴地邀请他留下来吃饭,却不料饭吃到一半,杜月笙的腿脚不受身体指挥了,袁国梁惊骇万分,便扶他回卧室休息,杜月笙无奈地苦笑道:“没法陪你吃饭喽!”

杜月笙躺下后觉得自己大限已到,便吩咐家人拍电报到台北,请最倚重的弟子陆京士马上到港。8月2日,陆京士到港后杜月笙似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躺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8月4日一早,杜月笙醒来后觉得自己神智清醒便召集了陆京士、孟小冬、姚玉兰、杜维藩等家人进他的卧室,他不舍地看了孟小冬一眼,然后说了一句让众人大惊失色的话:“京士,趁我今天精神好,和你说说怎么办我的后事!”

杜月笙看着掩面而泣的孟小冬心如刀绞,但仍然然后接着说:“我打拼了一辈子,全部遗产有11万美金,这些钱分给4位太太、4个儿子、3个女儿,正好每家1万美金。”

杜月笙对自己的丧事只有三个要求。第一要穿长袍马褂的中式衣服下葬,不穿洋佬的西服;第二弄口好棺木下葬;第三尸骨要先葬在台湾,有机会带回上海葬在老家高桥,其他则要求一切从简。其他则是断断续续讲了些对政局、对自己人生的感悟,陆京士全部记下。

第二天,杜月笙又让女儿杜美如从银行取回了历年人们向他借款的欠条,然后说:“我杜月笙的儿子,不可以成为向人讨债之人!”于是命陆京士对着大家将这些欠条焚毁。

之后杜月笙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甚至有五次停止了呼吸,却又被种种医学手段给救了回来,杜月笙有一次清醒时对众人说:“我8月15日才死,现在还死不了!”然而到了8月15日这天,杜月笙的精神反而好了些,然而他这一天却没说什么话,似乎在等小儿子杜维善,直至8月16日下午两点多,杜维善到了香港为父亲送终,但杜月笙还是在盼望着什么人来。

到2点30分时,时任国民大会秘书长的洪兰友奉了蒋介石之命,抵达了杜公馆,向杜月笙转达了“总统的慰问”,杜月笙眼睛一亮说出了他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大家都有希望。”说完这句话,杜月笙合上眼睛,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这比江湖术士给算出的8月15日要晚上半日。

“上海皇帝”杜月笙,离开上海后的境遇

其实早在蒋介石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后,于1949年4月10日就在上海接见了杜月笙。蒋介石此来有两个目的:第一,解释蒋经国逮捕杜维屏一事。第二,威胁杜月笙离开上海到台湾居住,甚至提到了“四一二大屠杀”和被活埋的汪寿华。

杜月笙当然知道这是蒋介石的威胁,他这么多年来为蒋介石政府多方奔走,明里暗里帮着蒋介石做了不少坏事。但是蒋介石父子过河拆桥,利用完了他就将他一脚踢开,甚至自己的儿子杜维屏还被抓进监狱,所以对于蒋介石邀请去台湾,杜月笙是保持着一分戒心的。他很清楚,离开自己的大本营上海,到了台湾只能仰人鼻息,再无利用价值,到时候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

于是,杜月笙考虑半天,上海不敢留,台湾不敢去,权衡再三,决定选择了去香港。临走前,他去找了黄金荣,劝他同自己一起去香港,方便照应老态龙钟的他。但黄金荣表示自己故土难离,也就不再颠簸了,杜月笙只好挥泪而去。

5月1日,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还有不少保镖、佣人登上了荷兰客轮“宝树云”号,离开了他称王称霸的上海滩。

1949年5月3日,杜月笙一家抵达了香港,迎接他们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这还是在上海处处受人尊敬的杜先生吗?杜月笙暗自叹气,迅速地住进了准备好的杜公馆——坚尼地台18号。

杜月笙以及一家人都在黯然感慨之际,香港丽池花园游乐场的老板李裁法专程前来杜公馆拜访杜月笙。此人明面上做着正当生意,暗地里却控制了当时香港庞大的黑社会,同时也是上海“青帮”通字辈人物,人称“香港杜月笙”。

李裁法对杜月笙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上海时多次受杜月笙关照,甚至曾救过他一命,所以一直视其为救命恩人,听说恩人来到香港,他自然亲自前来问候。

李裁法的表现让杜月笙倍感欣慰,从此也就开始关心起此人的生意来。后来杜月笙听说他的游乐场缺少沪菜名厨,便马上吩咐万墨林将上海“德兴馆”的全套班底搬来香港;再后来,犹太人查理创办了“天宫夜总会”与李裁法的游乐场竞争,一直闭门养病的杜月笙马上去游乐场捧场,当在“天宫夜总会”的各界名流听说“杜先生到了丽池”,马上一哄而散纷纷转场丽池争睹杜月笙风采。

可见,杜月笙即便是很久闭门不出,但仍然是响当当的“杜老板”,尤其从上海逃到香港的富商们,对他更是奉若神明,总觉得这个世上没有“杜老板”办不了的事情。

正是如此,不久后“虎标永安堂”的老板胡文虎找到了杜月笙,由于自己生活作风不正,不小心落入一个“仙人跳”的陷阱,希望“杜老板帮他拿个主意。”如果是上海的话,这种事情自然随口一句话就能解决,但在香港,也只能动用李裁法这个小老弟了。果然话传过去没多久,设套的男女听说同时惹下了“上海杜月笙”和“香港杜月笙”两位大亨,瞬间吓得逃避的没了踪影,胡文虎这个天大的麻烦也就被化解了。

这是杜月笙帮其他人做的最后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因为他此时经济出现了危机,有些自顾不暇了。

杜月笙的经济危机

“老去悲秋强自欢,雄心销尽意阑珊”,谁也逃不过老的一天,也包括这个上海滩大亨杜月笙。

哮喘病的折磨让杜月笙痛苦万分,而孟小冬则每天在边上伺候着,看着孟小冬憔悴的样子,杜月笙作为久病老人的悲凉和对孟小冬的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他想起有一次孟小冬对他说的话:“我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呢?”虽然杜月笙知道她历经坎坷多年,什么尊荣富贵,平淡萧条都可以不在乎,但自己作为男人,竟然这么多年没想起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万一自己哪天撒手西归,孟小冬该怎么办?更何况梅兰芳和孟小冬分手原因他也知道,深知孟小冬需要这个名分。

而孟小冬这位饱经沧桑、卓尔不群的奇女子,来杜家时已经是杜月笙老病之年,落魄之时,其他妻妾都有儿女绕膝,只有她什么都没有,虽然表面毫无怨言,但暗自里却经常凄凉落泪,杜月笙也有所闻。

于是杜月笙在1951年6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与孟小冬结婚,马上举办婚礼!

但这个决定受到了家中绝大部分人的反对,反对理由嘛主要有几条:第一、杜月笙身体不好,经受不了折腾;第二、二人本已是夫妻,没必要拘泥于结婚的形式;第三、时局艰难,没必要大张旗鼓引起大陆和台湾注意。

但是历来在家里相对和气的杜月笙这次的态度却异常坚决,他表示这是自己最后的心愿,一定要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孟小冬,更是为了自己!

杜月笙对全家人斩钉截铁地说:“我知道,有些事情,我必须做!设宴,大婚,我不要大操大办,但要最好的朋友、最好的酒菜!”

最后,杜月笙吩咐万墨林筹备结婚事宜,特地吩咐要从九龙饭店点了十桌九百一席元的菜。

那晚,受邀的亲朋好友无一人缺席,63岁的杜月笙穿着长袍马褂,坐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参加典礼,43岁的新娘孟小冬则紧紧依偎在他的身边,杜月笙给她左手带上一枚钻戒后,孟小冬露出了含泪的笑容……杜月笙在行将就木之时,终于正式和孟小冬结为伴侣。

但此次的婚礼,的确花了不少钱财,替杜公馆理财的万墨林向杜月笙汇报了个不好的消息:照这样下去,杜公馆维持不了一年便会无钱可用,他建议杜月笙要开流节源,杜月笙沉吟半晌对他说:“有我在,饿不着他们!”

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会没钱?几乎没人相信这是真事,这究竟是为什么?

杜月笙不仅家人开销大,自己也投资失败损失不少

杜月笙离开上海时走得匆忙,他本来不打算去台湾,更不想在香港长期定居,只是想观望海峡两岸的关系,以图以后还回上海,所以他只是卖掉了杜美路大楼获得45万美金作为上下几十口人的生活费。另外还有一笔十万美元的资产,是由宋子良代为投资,以作儿女们的教育基金。

但是到港后杜月笙才发现,在上海没见有什么花销的这几十口人,到了香港简直像吸金怪兽,45万美元不到半年多便花去了十多万美元,于是杜月笙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

为了获得更多的钱,杜月笙在1949年底让儿子杜维藩回上海出售他组建的“中国通商大楼”和“中汇银行”。不曾想杜维藩回上海看到以前许多厉害的流氓恶霸被镇压,他心惊肉跳之下哪敢逗留,一门心思想要离开上海。最后经过谈判才发现,自己不同意仅将通商大楼捐给了军管会变更为“工人文化宫”,更是让军管会的金融人士借杜月笙之势将中汇银行维稳,并给了他一个“中国银行董事”的职务,将杜月笙赶出了管理层。按道理此后杜月笙还是能在银行吃上红利的,但杜家人始终没有人再敢回上海,所以在杜月笙死后,分红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中汇银行最终成为国有银行。

上海的资产是没有指望了,这让杜月笙断绝了最大的资金来源,而是他这个人向来颇具义气,不善理财,这钱一向是来得容易,也花的痛快,哪里会想到有此刻这种日子,实在没办法,杜月笙本人只能撸起袖子准备搞搞投资了。

当时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国的生丝无法大批量出口,以至于当时国际生丝价格一路高涨。这时顾嘉棠找到杜月笙称可以大量收购生丝,动用成都机场的飞机运送,只要运到香港,三五倍利润总是有的,建议他投资试试看。杜月笙想了半天,觉得这确实是个难得的商机,于是便投资了十万美元入股,想着这个投资再不济也不会亏本。

这个世界,越倒霉的人越倒霉,这就是“墨菲定律”。1949年11月9日清晨,国民政府的两航(中航、央航)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带着运生丝的飞机飞往北京和天津,这就是著名的“两航起义”。飞机上的生丝全部被新政府没收,顾嘉棠直接破产,而杜月笙的十万美元也是血本无归。此后,杜月笙再很少提到开源节流这个词了,他深知自己并不是搞商业的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1951年初,航联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徐学禹拜访了杜月笙。他所在的公司原本在上海设立,但后来随同一干人来到香港,他想在香港恢复这个公司并开展业务,希望借杜月笙的名望将公司影响扩大,并同时寻求杜月笙入股5万美元。杜月笙在上海时可是看到了这个公司怎么赚钱的,这个生意不仅赚中国人的钱,还能赚外国人的钱,更重要的是,这个保险公司根本没有出现过亏损,于是杜月笙决定入股徐学禹公司,并担任了董事长和常任理事,同时让儿子杜维藩担任财务经理。

但是香港与上海不同,上海的保险公司日进斗金,而香港成立的这个公司却是没人认可,所以公司业务一直毫无起色,杜月笙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兴趣,这也是杜月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投资。

看着家中庞大的日常开销,杜月笙陷入前所未有的忧虑之中,但也只能无奈地看着账面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少。

杜月笙分配遗产却又烧毁欠条之谜

1951年8月5日,杜月笙再次清醒过来,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将大女儿杜美如去汇丰银行保险柜取出一包东西。杜月笙对着家人们让陆京士打开这个包裹,只见里面都是别人向他借款的“欠条”,最少一张有5000美元,多的竟达千两黄金,这里面的署名大多是国民党军政要员,“四大家族”中的人也俨然在列。

杜月笙对着他们说:“我不想让你们在我死后再去打官司,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好在你们都已长大成人,以后要靠你们自己去养活自己!”他喘了一口气继续说:“我杜月笙的儿子,不可以成为向人讨债之人!”说完后便吩咐陆京士对着众人将欠条焚毁。

为什么杜月笙要执意焚毁所有欠条呢?其实这容易理解,但杜月笙当时难以解释。

可以这样认为,杜月笙的这些欠条,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欠条”,但在他看来更像是自己的“交情”和“社会关系”。作为出身贫寒的杜月笙,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用真金白银在维系着,所以这些欠条名单中,虽说大多为国民党军政要员,但也不乏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正是这样源源不断地投入,才换来“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欠条”成就了他,所以他则不会用这些欠条来要挟别人。

关于这点,其实在1951年8月1日与杨志雄的谈话中也能分析出一二。当时杜月笙对杨志雄说:“老实告诉你,如今我存在香港的钱几乎已经用光,这笔钱用光的时候,就是我毙命之日!”

杨志雄气恼道:“你杜先生一生仗义疏财,救过多少条性命,济了多少人的急难,受你恩之人只要天良不泯,你还用为钱财之事发愁?”

杜月笙苦笑道:“人人都有床头金尽,钱用光的时候,人人都可以说朋友有通财之义、缓急相济的话。唯有我杜月笙不可以,因为我借多少钱,最终还是会用光。所以我与其沿门托钵求生,多活一日只不过多拖累一些朋友,何不早点走路,落个清清白白的死,干干净净的去?”

其实这番话中大有深意,言下之意就是他活着,有许多人就不会安心;他死了,反而这些人会对他保持一份愧疚;“大恩如大仇”,杜月笙很明白这个道理!国民政府的要员中,有许多人恨不得他死后而快,这不就是那堆“欠条”给自己带来的威胁吗?所以烧毁欠条是避免自己儿女们自找祸端,这也正是出于杜月笙对人性的洞察。

事实证明, 他焚毁欠条后,国民政府中有许多要员通过种种方式来表达对杜月笙的关切之情,其中远在美国养鸡的陈立夫更是在电话中哭的泣不成声;而蒋介石的问候也被洪兰友捎来;国民党要员王新衡更是坦然承认了自己欠杜月笙五百根金条之事……

8月16日下午4时50分,叱咤风云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在香港坚尼地台18号住所内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4。

8月19日上午10时,杜月笙遗体大殓,在洪兰友的主持下,遗体暂且安放在万国殡仪馆内,亲临致祭的各界人士多达2000人。1952年10月,杜月笙夫人姚玉兰接到宋美龄电话,邀请她们一家前去台湾定居,并给杜月笙选择了一块风水极佳的墓地。1953年6月28日,杜月笙被正式安葬在台北县汐止镇大兴山。墓穴上刻有蒋中正书写的“义节聿昭”四字,下面是张群所书“誉闻永彰”,墓穴专门设计为坐东南而面西北,遥遥相对着上海高桥。

杜月笙的子女们受父亲“烧欠条”之余荫过得都不错,虽然不像父亲那样有权势,但富足的生活总是不缺的,事事处处都有人帮衬,他们都一一成家立业并经营有道,成为各行各业商业翘楚。

结语

在那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年代,杜月笙在上海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黑帮神话,他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无往不胜,以一己之力将黄金荣、张啸林这些原本摆不上台面的江湖人物拉上刻“上海滩三大亨”的地位,这仅仅是其钻营的能力吗?其实并不是。杜月笙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但在大的选择上几乎从未出错,这不是简单的钻营就能保证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无数的知识分子尚不知道前途出路在哪,而他却一直把握着形势,其实这不过是他对人性、人心的洞察而已。要知道,一个社会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它始终是人类的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永恒的人性。所以杜月笙熟谙人心就成了无往不利的法宝,他更能顺应人性的基本法则,更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明事理、知进退,所以说他临终前焚毁欠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正是他基于深谙人心、人性所致。

参考资料:《杜月笙全传》、《杜月笙与孟小冬》等

1.《轻言留史_杜月笙为何要一心求死,还焚毁了所有借条?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轻言留史_杜月笙为何要一心求死,还焚毁了所有借条?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