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

武松一开始是希望被招安的。当时武松已经犯了弥天大罪,投奔二龙山的路上,遇见了宋江,曾亲口对宋江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而在第七十一回中,宋江在菊花会中作词提出了招安之策,武松却突然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李逵也大叫大嚷,踢翻了桌子,惹怒了宋江,差点被砍了脑袋。

在宋江看来,李逵是个夯莽汉子,没有头脑,做出此语情有可原,但武松是个“晓事的人”,为何一反常态,突然反对招安了呢?

其实不仅宋江不明白,我们读者也难以理解。从上二龙山之前,到宋江菊花会期间,作者并未说明武松态度转变的原因,所以显得十分突兀,同时,也给了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武松的经历,站在武松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那么关于他为何突然反对招安,就变得并非难以理解了。

武松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最为传奇的人物,他的经历十分坎坷,从万人敬仰的打虎英雄,到万人唾弃的杀人狂魔,从最顶峰跌落到谷底,这其中的转变,是因为什么促成的呢?

行者武松,从天神到杀神

答案其实就是鲁智深的一句话。书中是这么写的:

(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的问题,武松没有回答,鲁智深却回应了。

武松与鲁智深、杨志同在二龙山落草,朝夕相处,平时肯定讨论过日后何去何从,可以说鲁智深的观点,就是武松的观点,也是二龙山一派的观点。

那么武松从一开始的拥护招安,到此时的反对招安,自然是受到了二龙山一派成员的影响。那么到底是谁影响到了武松?

杨志不必说,他从一开始就是体制内的人,心中向往的也是进入到体制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他并不是被奸臣逼上梁山的,相反,恰恰是他日后朝夕相处的“兄弟”们,将他逼上了梁山,所以,他根本没理由反对招安。

二龙山其他成员,张青、孙二娘、曹正,他们貌似不会有这么这么深刻的思想。施恩,他一直是体制的获利者,他更不会反对招安。

那么答案就剩下一个,鲁智深。

智真长老曾表示鲁智深以后必定证果非凡,可见智深是有慧根的,而他的观点也十分明确:满朝文武俱是奸邪,已经无可救药了,就算招安,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就地散伙。

武松本身就是朝政昏暗的受害者。亲哥哥被嫂子勾结西门庆所害,武松费劲心力搜集证据,找证人,向县令告发西门庆潘金莲之罪,官府却因西门庆的暗中贿赂,对有十足证据的人命官司轻描淡写地遮掩过去。无奈之下武松只得自己手刃了害兄仇人,被刺配孟州。在孟州因好打不平,被蒋门神勾结张都监设计陷害,甚至暗杀,九死一生。如此种种,将一个本应为国家栋梁的打虎英雄,硬生生逼成杀人狂魔,原因为何?

在上二龙山之前,武松可能还想不明白,在二龙山遇到鲁智深之后,他应当也大彻大悟了,罪魁祸首,不是武松自己,是昏暗的朝廷。

鲁智深是高俅陷害林冲的见证者,也是受害者,高俅如何陷害林冲,逼得林冲落草,林娘子自杀,他都是看在眼里的,自然有自己的一番思考和见解,在二龙山上,将自己对朝廷的看法影响到朝夕相处的兄弟心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面对鲁智深的疑问时,宋江是这样回应的:

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

宋江替天行道

宋江这段话有说服力吗?从众人的反应来看,似乎有不少赞同之声,然而“终不畅怀”,可见宋江这一席话并未使众人信服。

如果皇上真的至圣至明,又怎会被奸臣闭塞?如此说法,只是自欺欺人。幻想有天云开见日,将梁山108位兄弟的身家性命寄托于当权者的一念之间,又是如此的迂腐。

事实证明,鲁智深是正确的,梁山众人被招安之后,被派去打辽国、征方腊,死伤无数,能安全回来的二十几人,也被高俅、童贯等奸臣所害,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武松、鲁智深已经看透封建制度下朝廷内部的昏暗根本无法彻底清除,所以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他们比宋江看得更为透彻而已。

1.《一品文学_武松为什么突然反对招安?鲁智深说出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品文学_武松为什么突然反对招安?鲁智深说出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