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万籁俱寂,月亮也隐入了乌云之中。

几条黑影闪入宫中,翻墙跃入院内,在夜色掩护下溜进了殿中。睡梦中的拓跋珪听到了动静,一跃而起,伸手去摸刀,黑暗中却什么也摸不到,就在他准备叫人点灯时,那几条黑影已经闯入寝宫,奔向御榻,一通乱砍……

次日直到中午,宫门都没没有打开,等候进宫面圣的百官们满腹狐疑,窃窃私语,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就在众人惶恐不安之时,宫中有人出来让百官们到西宫端门外听旨,众人不敢迟疑,马上赶往端门。只见拓跋绍从门洞里走出来高声说:

“父皇昨夜突发急症,龙驭宾天了,本王有叔父,也有兄长,众卿欲从何人呢?”

百官听了这话,一个个如遭雷击,面面相觑,那帮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马上意识到宫中发生了政变。今天如果不表态,谁也甭想活着走出这道宫门,但又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一个个“惊愕失色,莫有对者。”①

后来还是南平公长孙嵩打破沉默,带头表态:“从王”,意思就是我们听你的。

长孙嵩可是北魏开国元老级人物,他这一表态众人马上明白宫中有变,拓跋珪凶多吉少,再看看满脸横肉的拓跋绍,众人不敢迟疑,赶紧跟着表态效忠。只有阴平公拓跋烈大哭而去,这个拓跋烈是拓跋珪的堂兄弟,都是昭成帝的孙子。不过有学者考证,拓跋烈其实是拓跋珪的亲兄弟,都是献明皇后的儿子。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拓跋烈的举动了,皇兄遇害,逆子谋反,百官低头,拓跋烈难掩悲痛大哭而去。

至此,事情真相已经无需再掩饰,一代枭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命丧儿子之手,时年39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永兴二年(410年)上谥号宣武皇帝。泰常五年(420年)改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葬云中金陵(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拓跋珪在后世习惯称之为道武帝。

身后之事

死于儿子之手的皇帝不在少数,但死于儿子之手的开国皇帝则屈指可数,拓跋珪和后梁朱温、西夏李元昊这几个难兄难弟有幸上榜,成为皇帝里的幸运儿。

不管怎么说,皇帝死于儿子之手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因此《魏书》写到这里时特别谨慎,在《魏书?太祖纪》里只字不提这场父子反目的宫变。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后面的《魏书?太宗纪》里以及拓跋绍、拓跋烈等人的传记里都提到了这场宫变,尤其是在拓跋绍传里更是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②

逃出虎口的拓跋烈不敢停留,马上派人找到流落在外的太子拓跋嗣,拥立他为新君,召集人马进宫平叛。③

拓跋绍临时纠集的那帮乌合之众搞个暗杀还行,真刀真枪和军队干,根本不行,一触即溃。战争结果毫无悬念,拓跋绍母子束手就擒,验明正身后就地处死。

平定了叛乱的太子拓跋嗣顺理成章即皇帝位,是为北魏第二位皇帝,史称明元帝。

悲剧的根源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政变以及引发政变的罪魁祸首“子贵母死制”,着实是一场不该发生的人伦悲剧,这场悲剧中没有胜利者,全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坚持实行“子贵母死制”的拓跋珪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救母而铤而走险放手一搏的拓跋绍,最终落得和母亲一起引颈就戮的下场。至于最后登上皇位的拓跋嗣表面看成了最大赢家,但实际上这个血迹斑斑的皇冠是他生母刘贵人拿命换来的。我想拓跋嗣当了这个皇帝后未必能笑得出来。

为了杜绝后宫干政和外戚乱政的现象,就杀掉太子母亲,看起来似乎一劳永逸,简单粗暴解决了问题,可惜拓跋珪显然忽略了一个致命环节那就是虽然杀了太子生母,但年幼的太子还得需要人照顾生活起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跋珪的继任者们给太子找了乳母照料生活,讽刺的是随着乳母和太子感情的日益加深,等太子登基后,乳母仗着这层特殊的母子关系,往往公开半公开的干政,形成了“乳母干政”的奇特现象,这和明朝末年明熹宗乳母客氏干政是一样的套路。

1.《西楼访古_铁血北朝39:拓跋珪最后的癫狂,父子相残的悲剧在夜幕中上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楼访古_铁血北朝39:拓跋珪最后的癫狂,父子相残的悲剧在夜幕中上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