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水浒传》

说到武松,那是108位好汉中,十分出彩的一位。施耐庵对这位人物着了很多笔墨,把他刻画成了一个性格耿直、重情重义、善恶分明、敢作敢当的血性男儿。他对于宋江招安一事,他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人,但由于宋江没有直接伤害梁山兄弟,他仍跟着宋江去征战,直到宋江为朝廷立下功劳后,才拂袖离去。《水浒传》共有120回,武松的篇幅就占据了9回,可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其中,武松打虎的情节,最为经典,这也是武松一枚耀眼的勋章。另外,他在单臂擒方腊的桥段中,也突出了他的威猛及有情有义的性格,一部水浒看下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英雄。

关于武松的结局,也算是108位好汉中比较好的,虽失去了一条手臂让人为之惋惜,但命是保住了,得以和鲁智深在佛门清净地修行,远离尘世喧嚣,安静地度过余生,可见施耐庵对这位英雄人物的爱惜。而很多人对于武松打虎、擒方腊这两点最为欣赏,但其实武松的功劳不是打虎,也并非擒方腊,而是要杀了当“皇帝”的他。

被武松杀掉的这位“皇帝”,是一位辽国大将,名叫耶律得重。他是辽皇帝的兄弟,在蓟州做守将,和宋江率领的梁山好汉对战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了刀下亡魂,他则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武松斩杀了他的战马,他从战马上掉落后,被武松斩下首级。

而经过现代诸多学者查证,耶律得重的历史原型名叫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西辽的开国皇帝,拥有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华。他建立西辽的背景是,金国与大宋联合灭亡了辽国,他便率领200多人出逃,一路逃出了玉门关,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起了西辽政权,并不断壮大势力,成为中亚新一代霸主。

而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宋朝灭亡被元人占领,与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也脱不了关系,尤其辽国灭亡之后,耶律大石成为了中亚霸主,施耐庵在爱国之心下,更是痛恨他,于是在写《水浒传》时,他的字“重德”给颠倒,结合他的名字,就成了耶律得重。最后,他在小说中让嫉恶如仇、专杀流氓恶霸的武松给杀死,可能让他心里舒畅不少。

那么,为什么说武松最大的功劳是斩杀耶律得重?难道是因为施耐庵对辽的仇恨心里得到了一些宣泄?小说中的宋朝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且辽国一直占领着宋朝的燕云十六州,那是万里长城的所在地,属于一个防守堡垒的位置,但被辽占领后,宋就失去了这道保卫家园的堡垒,辽人可以利用这个位置作为跳板,南下攻打宋朝。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与辽进行军事对抗,斩杀了耶律得重的武松,堪称民族英雄。

也就是说,耶律得重所驻守的蓟州,有着很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燕云十六州之一,所以武松斩杀他之后,除了能够收复长城,向西能够把幽州给拿下,向南可以轻松取得涿州、莫州。且耶律得重属于是辽皇帝的皇亲国戚,他被斩杀可不是一件小事,无疑会被宋震慑一把。宋这边呢,在这番耀眼成绩下,士气则会大增,有力提高了大家战胜辽的信心。

武松打虎时虽被誉为英雄,但这个美誉主要是为了突显他的威猛神力,属于他个人的光环色彩。擒方腊时,是为宋江立战功,属于家务事。但他斩杀耶律得重就不一样了,这件事对整个大宋都有益,所以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功劳。

结语

施耐庵笔下的武松,面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他掏心掏肺,不会去怀疑对方是否别有居心,也因他无父无母、孤身一人,在感恩的同时,也容易被人间真情所打动。但如果发现对方是个奸恶之人,有意加害他或身边的人,他就会冷静沉着、嫉恶如仇、毫不留情,刀一出鞘,就绝不会放过一个恶人,完事后往往还会放一把火,似乎想把肮脏的一切消灭干净。可能施耐庵在爱国情怀下,十分痛恨辽国,就安排好汉武松去“斩杀”耶律得重,以从心理上宣泄出他对辽国的一些民族仇恨。而从小说角度去看,施耐庵应该很喜欢自己笔下的武松,在他心里,武松可能代表着血性、情义、勇猛、正直,也许通过这个人物,他能表达出内心的快意恩仇,铁骨热血。

参考文献:

《辽史》

《宋史》

1.《子宸说史_武松功劳不是打虎,也并非擒方腊,而是杀了要当“皇帝”的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宸说史_武松功劳不是打虎,也并非擒方腊,而是杀了要当“皇帝”的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