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燕军杀入应天府,皇宫中莫名其妙燃起一把大火。在这场火灾中,建文帝失去了踪影。有人说,朱允炆被大火烧成了焦炭;有人说,朱允炆改名换姓逃离是非之地。不论建文帝的结局为何,他终究退出了统治阶层,江山被他的皇叔朱棣把持在手中。
靠着“清君侧”的把戏,朱棣颠覆了侄子的王朝,坐上了龙椅。这一年,距离其父朱元璋驾崩,仅过了四年。
洪武帝朱元璋,是史上首个以白身当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在此之前“白手起家”的开国之君,基本都有贵族身份,再不济也会像刘邦一样,家族是地方豪强。像朱元璋这种,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混到万人敬仰的,堪称绝无仅有。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甭管老朱的出身有多平凡,他的政治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且看他建国后做出的种种实绩,无不是利国利民的治国良策。
晚年的老朱,将余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为子孙铺路上了。为了让太子朱标、皇太子朱允炆顺利地接过江山,老朱穷心竭力,费尽心机,特地将其他皇子支到八竿子打不着的封地上,防止他们干出争家产的蠢事。
然而,在老朱归西后仅四年,他苦心经营的格局便被摧毁,难道他生前没有预想到朱棣这个危险因素吗?
聪明如朱元璋,自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从朱棣出生的那天开始,老朱就在这个儿子身上闻到一丝危险的气息。晚年的朱元璋,曾长期计划铲除这个野心膨胀的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皇子中,哪个皇子的能力最强呢?
毫无疑问,能与朱标相提并论的,唯有燕王朱棣。这两个儿子一文一武,都是当皇帝的好苗子。然而,老朱为何将太子之位给了朱标,而不是朱棣呢?
选择继承人,自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敲定人选之前,老朱肯定经过了一番缜密的思考。在他的心目中,朱标比朱棣更适合当个守成皇帝,而且朱标也有“皇长子”这一身份。
将朱标立为皇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朱标在群臣中的威望很高,且能压得住其他皇子。为了让朱标顺利接过江山,朱元璋为他扫清了一切障碍。然而,天不遂人愿,谁都没料到被寄予厚望的朱标竟会英年早逝。朱标一死,皇储的人选再次成为大难题。
在朱标之下,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选有两个:
一是皇孙朱允炆;
二是四皇子朱棣。
以能力来看,朱棣显然要强过朱允炆太多。不过,皇储的废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朱元璋不能单凭个人能力来选定继承人,必须从全局思考。
那么,为何朱棣会败给毛头小子朱允炆,在老爹的心中落选呢?
第一,朱棣是四皇子,就算朱标英年早逝,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兄长。虽然这二位皇子能力平平,但他们都手握兵权。更何况,秦王和晋王都是朱棣的兄长,若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朱棣上位。倘若老朱将朱棣选为继承人,势必会引发一场“诸王之乱”,届时秦王、晋王造反,于江山稳定不利。
第二,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选储君,必须保证传位的过程稳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为,“第一次”能够为后来的“无数次”起到指导作用。若“第一次”就搞得血肉模糊,后世的朱皇帝难免会争相效仿,届时每次皇权传续都会引发流血事件,国将不国。
将朱棣排除在外后,就只剩皇长孙朱允炆了。从礼法的角度来看,朱允炆有其他皇子无可替代的优势。他是太子的儿子,当今圣上的长孙,朱标死后他排在继承顺位的第一名。此外,朱允炆的性格比较宽厚,而且非常孝顺,大臣们也都喜欢这个好说话的仁义皇帝。
老朱已经替子孙打完了所有要打的仗,未来的江山不需要“武帝”,而是擅长守成的“文帝”。“守成”是什么?就是按照老祖宗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孝顺的朱允炆无疑是“守成”的最佳人选。上述思考,朱元璋肯定都想到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堪比老狐狸,政治素养相当成熟。在选定了继承人后,他立即开始肃清挡在朱允炆继位之路上的阻碍。根据史料的记载,洪武二十年,老朱已经对四皇子朱棣动了杀心。当时,老朱派了一队奸细,潜伏在燕王府中,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
洪武二十六年,老朱终于迎来杀掉朱棣的机会。
在这一年里,朝鲜国王李成桂向大明进献了一批宝马,他派五王子李芳远带着马队赶赴大明。从朝鲜半岛前往南京,走陆路势必会经过燕地。李芳远来到北平后,朱棣热情地接见了这位外国王子,并留他在府上过夜。
两人酒过三巡,相谈甚欢,竟聊了一夜。为什么这两位统治者之子有这么多聊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们的处境太像了!李芳远也是个颇有能力的王子,然而老爹根本没打算将他立为储君。这对难兄难弟聊得兴起,就差磕头拜把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棣便亲自将这位异国兄弟送出王府。李芳远与朱棣依依惜别,临走前还不忘嘱咐马队留下几匹牙口好的骏马,将原本要送给朱元璋的宝马赠予投机的朱棣当礼物。
两人的一言一行,均被探子尽收眼底。这件事传回朝廷后,朱元璋气得差点掀桌子。朱元璋决定,将朱棣杀之后快,并铲除所有燕王私党,彻底拔掉这颗横在皇孙前面的钉子。
当朱元璋与大臣刘三吾探讨这件事时,刘三吾立即表示反对。刘三吾觉得,如今时机尚不成熟。毕竟,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活得好好的,若此时杀掉四皇子,难免会让他们有所忌惮,届时狗急跳墙造起反来。朱元璋仔细思量了一番,觉得此言有理。至少在当下,老二、老三、老四相互制衡,倘若有一方垮台,将来朱允炆继位时更麻烦。
于是,朱元璋收敛了杀心,放了朱棣一马,等待更好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两年。
洪武二十八年,二皇子秦王一命呜呼。值此之际,老朱也觉得死神在向自己招手了,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很多事已力不从心。
不过,这一时期的朱元璋,心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时的他,已不再杀伐果决,而是变得宽厚起来。朱元璋心想,不论如何朱棣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若将其无故诛杀,未免有失人伦。况且,二皇子虽死,仍有三皇子牵制朱棣,至少事情还没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于是,朱元璋再次收起了杀心。
时间又过了三年,事情突然有些不对头了。洪武三十一年三月,三皇子晋王竟也一命呜呼了!这下子,事态变得无法控制了。
喜欢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老朱是在这一年六月驾崩的。也就是说,晋王过世后仅过了三个月,朱元璋便病故了。这时的朱元璋,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儿子的死亡更是让他心力交瘁。
值此之际,朱元璋早已放弃了杀掉朱棣的想法。因为,此时的他,已不想再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然而,留朱棣在人间,将来必会给朱允炆带来麻烦。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己该如何取舍呢?
果决了一辈子的老朱,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没能做出抉择。临终之前,朱元璋不忘对身边的驸马梅殷说道:“燕王病矣。”是啊,此时的燕王已逐渐坐大,变得无比危险。朱元璋之所以对女婿倾诉这一想法,是因为他能指望的,只有梅殷了。老朱希望,女婿能尽心尽力辅佐皇孙。
在老朱闭眼之前,他是否后悔没杀掉朱棣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对驸马梅殷托孤后没多久,朱元璋便驾崩了。
至此,洪武传奇陨落,一代枭雄朱元璋离世。
历史证明了朱元璋那句“燕王危矣”的预言有多神准。洪武三十二年,老朱尸骨未寒,朱棣就已举起“清君侧”的大旗,气势汹汹地杀向南京。
其实,早在朱元璋第一次对朱棣动了杀心时,燕王就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朱棣不断招兵买马扩充燕王亲军,并召集了僧道衍等能人。可以说,朱元璋第一次没能杀掉朱棣,就已经失去了杀掉朱棣的机会。
因为,在二皇子秦王死时,朱棣手中就已经有了一支足以与大明主力军抗衡的王牌之师。在后来发生的靖难之战中,这支王牌之师向世人展现了朱棣的城府——短短几年之内,朱棣便打造了一支无敌铁军。
有时历史就是这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当时朱元璋能铁下心来,将朱棣扼杀在摇篮中,大明的历史定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届时,宽仁的朱允炆又能够带来怎样的王朝呢?
参考资料:
【《明史》、《靖难之役》】
1.《山川文社_朱元璋临死前,说了四个字,有时历史就是这么的令人匪夷所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山川文社_朱元璋临死前,说了四个字,有时历史就是这么的令人匪夷所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