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

枞桐公路,大军渡江之路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G237公路的红色溯源与发展

枞桐公路的溯源

坐落在安徽省枞阳县城正大街“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是闻名遐迩的省、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教育基地等。每当来到这里,就让我们回忆起大军渡江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渡江战役中,枞阳县是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结合部。枞阳县境150华里的渡江线,共分四个起渡点:枞阳镇——铁板洲(二野三兵团第十二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起渡点)、桂家坝——长沙洲(三野七兵团二十一军起渡点)、汤家沟——王家套(三野七兵团二十二军起渡点)、北埂——姚沟(属三野七兵团指挥的八兵团二十四军起渡点)。当时集结在枞阳的人民解放军、船工和运输队近20万人,于21日下午5时向南岸发起全面进攻,强渡长江天堑,22日全部胜利渡过长江。

对此,也不禁让我们联想起纵贯枞阳南北的这条革命红色之路——枞桐公路。

【2020年改线后的桐枞公路(原名S228线)】

枞桐公路早期是枞阳县通往省会合肥的唯一主干县道,起点于安庆市桐城G206国道接,途经桐城城关、高桥、孔城,到枞阳麒麟、义津、钱桥、浮山、会宫、官埠桥、枞阳镇,止于安庆江堤杨叉老,后移线经安庆市花山、杨桥、石塘嘴、大枫止于安庆G206国道。其中桐城境内20公里,枞阳境内45公里。是横贯枞阳南北通往省会合肥的唯一主干公路。

据《安徽省公路志》和《枞阳县志》记载,枞桐公路起于安庆市自桐城新市街(合安路106公里处)起,经孔城至枞阳县十字路止,长35.3公里。该段原系人行大道,民国25年(1936年),由桐城县征工兴建,完成部分段路基,桥涵未建,仅通人力车。1949年,在毛泽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号召下,为保证解放军中线渡江战役胜利,3月,成立了桐庐县(今枞阳县)渡江支前司令部,3月13日,桐城分区支前司令部召开桐庐、桐城、怀宁、潜山、庐江、舒城6县支前工作会议。共计接受分配军米149000老石(2520万斤),军柴1060万斤,草75万斤,为解放军中线渡江抢修桐枞公路聚集了力量,人民政府组织10万民众突击抢修桐(城)枞(阳)公路,仅用3天时间,抢修全程50.8公里。其中主要桥梁有:义津桥,建于明初,位于义津镇下街出口处,为单孔石拱桥,长11.1米,宽4.1米,高5米;该桥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民国36年(1947年),百姓捐资,两次修葺。此外古桥还有明建的麒麟拜师桥、来福桥,清建的十步桥、女儿桥、会宫桥、官埠桥、朱公桥、杨树湾桥等,地处宽广菜子湖流域的官桥黄华水域,因没有架设桥梁,民众从山上砍伐树木捆绑铺设成木桥供解放军渡江通行。4月21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遵照命令,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我军乘坐的无数大小船只,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从江北越过长江涌入长江南岸。在猛烈炮火的轰鸣声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阵地成了一片火海。国民党政府苦心经营的所谓“立体防线”,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桐庐县境解放军全部渡过长江。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胜利,当时政府在枞阳镇长江路陈家祠堂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

坐落在枞阳县城东南部的墓旗山,就是1949年渡江战役时中线起渡点,并设有重炮阵地和指挥台。

建国后,枞阳县委、县政府为让枞阳人民铭记枞桐公路的光荣历史,从北部进入县城区的原老公路这条街,命名为“渡江路”,成为枞阳县城最长的主干道,几经建设的枞阳公路局新老办公楼都坐落在这条红色光荣的路上,枞阳公路人对枞桐公路和县城“渡江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枞桐公路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以后,枞桐公路建设历经了几个时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1955年11月,省公路局派测量队正式勘测线路。是年冬,桐城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建勤,开始对全路进行修整,并铺筑宽3米泥碎石路面,次年底竣工。1956年扩建通车,为县境第一条公路,全长49.8公里,桐城段20公里,枞阳段29.8公里。1957年通车的桐(城)枞(阳)公路,是在支前公路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该公路枞阳段全长49.8公里,有涵洞156道。同年3月,设立道班养护。1965年10月,几座木桥改建为石拱桥。1976年4月,对全线进行拓宽改造,当年竣工,将路基加宽至9米,路面加宽至6-6.5米。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续铺,全线渣油路面工程基本结束。1988年又将枞阳县城至黄华方向路段拓宽8公里,路面达20米,为柏油路面。其中碎石层和油路面都是在时任公路站长汪尤行的带领下,站机关全体同志和道班养护工人加班加点出勤,采用手工摊铺和4人合力人工洒铺机浇油而成。

1989年底,枞桐路全长69.8公里,其中3级路24.6公里,四级路45.2,其余均为次高级路面。而十字路至枞阳大闸路段又升格为815线省道。

由于枞桐公路多为四级公路,路基窄、弯道坡多、线形差、穿集镇路段密集、安全性能差、通行能力极低等原因,在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96年,枞阳至会宫段部分路段拓宽和改线建设,2000年12月,会宫至麒麟改线建设,均为二级柏油路面。同年,枞桐公路由县道升级为 S228省道。

2011年开始,从合安高速公路上跨桥路口桐城至枞阳,在省公路局发起的“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号召下,S228线全境两侧掀起了建设绿色生态长廊的热潮,得到了枞阳和桐城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公路沿线乡镇和村民密切配合,在道路两侧各15m范围内,选择了意杨、玉兰、香樟、松柏、樱花、樟树等名贵树种。

2015年,原安庆公路局实施了对枞桐公路弯道、陡坡、水塘路段实施了安保生命绿色工程,行车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行驶在枞桐公路上的城乡公交情景】

2016年元月,枞阳区划到铜陵市管辖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并确定了枞桐公路作为“十三五”拓宽改造一级公路计划。

2019年,由于枞桐公路历史和所处路网重要性,由原S228省道升级为G237国道。

【市县相关领导在枞桐公路一期改建工程施工现场解决难题】

2020年5月28日,伴随着数台大型挖掘机的轰鸣,G237枞阳官埠桥至会宫段一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拉开战幕.....

【枞桐公路官埠桥至会宫段一级公路一期改建工程施工场景】

改建工程基本利用老路进行拓宽改造,项目起点位于会宫镇养老院附近,终点位于官埠桥镇,路段全长10.908公里,概算总投资4.95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道路一般段宽度24.5米,穿集镇段宽度35米。

G237桐城交界至会宫段二期公路改建工程也列入了“十四五”计划,将于2025年完成全线一级公路建设任务。让这条红色之路越来越宽广。

红色基因下的公路人

枞阳是块红色土地,枞阳人都为之感到光荣。

这里先后诞生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我国美学的开拓者,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朱光潜,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房秩五,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方东美。

这里是杰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将军大使"黄镇,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共和国的首任交通部长章伯钧的故乡。

【桐枞公路方苞名人文化墙】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枞桐公路沿线的历史名人“慈云桂、朱光潜、方东美、方苞、姚鼐、吴汝纶、王胜”等设立了名人标牌,更加辉映了枞桐公路的历史文化。

【枞桐公路沿线的姚鼐历史名人标牌】

红色的枞桐公路不仅给枞阳公路人传承了优良作风,同时,也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枞阳公路人。

1980年1月,枞阳县公路站实施《公路养护“四定三奖一罚”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养护工人的积极性,公路养护好路率常年超过部颁标准,安徽省公路局作为首家推荐到交通部,受到交通部的肯定和表扬。

原枞桐公路石婆道班普通养护工梅家祥,就是从这里步入交通部财会局、国家交通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工作。

原农民养护工道班班长黄晓炎撰写的《如何当好道班班长》书稿,交通部办公厅批转《公路》杂志连载。

原枞桐公路牛集道班农民养护工班长苏包生,是安徽省第一位公路农民工高级技师。

养路工左信美,癌症手术后仍一心扑在公路养护岗位上,事迹在全省公路系统巡回演讲。

......

枞桐公路,是一条红色革命之路,也是安徽红色公路为数不多的大军渡江重要红色革命之路。70多年来,这条红色公路一直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承载文明,是中国公路库中的红色公路文化的历史丰碑。

枞桐公路的红色文化,在铜陵公路和枞阳大地将代代相传!

(作者:黄言为,中国邮政银行枞阳邮政储蓄银行;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1.《新青年思维_红色记忆:枞桐公路,大军渡江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青年思维_红色记忆:枞桐公路,大军渡江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