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早在5亿多年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畅游着一群有如“外星生命”般怪异生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它们有的像一片大树叶,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虫。

  △埃迪卡拉生物群

  2020年以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2021年6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类综合性期刊《地质学》上。

  △2020年,联合科考队伍

  海拔3200米,中国第二个埃迪卡拉化石产地被发现

  距今约5.75—5.39亿年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神秘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它们长得怪怪的,全身没有一块骨骼,躺在海底随波摇摆。这些生物从海水中摄取充足的养分,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多细胞动物出现了,它们长出了爪、螯等坚硬的武器。这样一来,埃迪卡拉生物就成了这些新生动物的美味佳肴,很快从地球上消失了。

  不过很奇怪的是,当世界各地纷纷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始终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几十年来,一批批古生物专家苦苦寻找它们的下落。直到201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周传明的研究团队终于在湖北三峡地区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埃迪卡拉化石。

  “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庞科说,去年夏天,他们在青藏高原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

  △柴达木板块全吉山剖面地质图

  回忆起发现化石的过程,庞科仍历历在目。“这个地区的海拔高度在3200米左右,我们每天爬两趟山,气喘吁吁的。山顶上的风特别大,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课题组组长袁训来和经验丰富的陈哲一心想着尽快找到化石,便先一步爬上山。

  △2020年发现第一块埃迪卡拉化石

  “中午在山下吃饭时,陈哲说他带了一块化石标本下来。我们都仔细看了一下,确实很有可能是埃迪卡拉化石,但不能百分百确定。”此时,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老师,你看看这是不是埃迪卡拉化石?”同一天下午,庞科的一位学生拿着一枚长度不到三厘米,长得很像树叶的化石给他看。这两块化石,让课题组所有人都定下心来。

  △2020年化石挖掘现场

  5亿多年前,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是“邻居”

  寻找化石中的秘密,就像是福尔摩斯探案。循着这两块化石,他们很快找到了化石层位,并挖到了更多埃迪卡拉化石。

  △全吉山剖面

  “全吉群上部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我们在其中的皱节山组发现大量化石。”庞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连续找了四五天,总共采集到18块埃迪卡拉化石标本。

  △恰尼虫

  新发现的化石以恰尼虫为代表,庞科介绍,恰尼虫是固着生长于海底的叶状体生物,是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为典型的化石之一。此外,他们还在全吉山发现了600多块陕西迹化石标本。陕西迹是一种具有密集排列横纹的条带状化石,普遍发现在距今5.5—5.39亿年的地层中,是一种属于埃迪卡拉纪末期的标准化石。

  △陕西迹

  2021年夏天,课题组再次踏上全吉山,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考察。“今年比去年收获更多,目前我们已挖出20多块埃迪卡拉化石标本。”庞科兴奋地说。

  △2021年化石挖掘现场

  地球大陆板块形成以来分分合合,数亿年前的地球大陆板块格局与现在大不相同。“恰尼虫和陕西迹化石的共同出现,表明5.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晚期,柴达木板块位于华北板块附近,且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庞科表示,相关研究成果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关系以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证据。

  △5.5亿年前,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在全球古地理中的位置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1.《当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些奇怪生物就“潜伏”在那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当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些奇怪生物就“潜伏”在那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32930.html